《醫學讀書志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明王氏肯堂

2. 明史藝文志

醫論四卷。

證治準繩一百二十卷。

鬱岡齋筆麈四卷,第一卷凡四十頁論醫。

醫統正脈一百九十六卷。

白話文:

[明史藝文志]中記載的醫學著作如下:

1.「醫論」共有四卷。

2.「證治準繩」是一部大型醫書,總共有百二十卷。

3.「鬱岡齋筆麈」這本書有四卷,其中第一卷共有四十頁,內容在討論醫學理論。

4.「醫統正脈」是一部龐大的醫學集成,總共有一百九十六卷。

3. 國朝四庫

證治準繩一百二十卷

上書五種,去復一種,凡四種。明金壇王肯堂撰。肯堂字宇泰。兵部主事,諫阻武宗南巡,子杖、臬之孫。右都御史,贈太子少保,諡恭簡、樵之子。舉萬曆十七年焦竑榜進士,與松江董其昌同科。選庶常,授檢討,倭寇朝鮮,疏陳十議,願假御史銜,練兵海上。疏疏留中,遂引疾。

會京察罷黜,歸而研醫,以著述自樂。復以薦補南京行人司副,終福建參政。其醫統正脈集書四十四種,自素問、靈樞、難經、脈經、傷寒論、金匱要略、明理論、活人書以下,繼以守真,終於陶華,皆沿金元以來結習。證治準繩六種,首雜病證治八冊,附以類方八冊,次傷寒準繩八冊,瘍醫準繩六冊,幼科準繩九冊,女科準繩五冊,凡四十四冊,皆一年而成。二種雖採掇繁富,而珠礫雜收,茫無去取,徒眩後人耳目。

蓋其成功甚速,決非一人之手。況罷黜未幾,又復起用,宦興方殷,著輯宜其率略矣。醫論筆麈,泛述醫事,頗精卓可觀。

白話文:

《證治準繩》全書共一百二十卷,

此書分為五大部分,刪除了重複的一種,實際上包含四種內容。由明朝金壇的王肯堂所編寫。王肯堂,字宇泰,曾擔任兵部主事,在武宗南巡時,他直言勸阻,結果遭到杖刑。他是臬的孫子,臬曾任右都御史,獲贈太子少保的頭銜,謚號為恭簡;樵之子,樵曾任兵部主事。他在萬曆十七年考中焦竑榜進士,與松江的董其昌是同年。初任庶吉士,後被授予檢討職務,當倭寇入侵朝鮮時,他上疏提出十項建議,希望借御史的名義在海上訓練軍隊。然而他的奏疏被留在宮中未被批准,因此他辭官。

恰逢京城官員考覈,他被罷免官職,於是返回家鄉,專心研究醫學,以寫作和研究為樂。後經推薦補任南京行人司副使,最終官至福建參政。他的《醫統正脈集》一書涵蓋了四十四種醫學著作,從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難經》、《脈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明理論》、《活人書》等開始,直至陶華,這些都沿襲了金元以來的醫學傳統。《證治準繩》共有六種,首先介紹的是八冊雜病證治,接著附有八冊類方,然後是八冊的傷寒證治,六冊的瘍醫證治,九冊的幼科證治,以及五冊的女科證治,總共四十四冊,這些都是在一年內完成的。這兩種書雖然內容豐富,但卻良莠不齊,缺乏選擇性,只會讓後人感到眼花繚亂。

因為書的完成速度非常快,絕不可能是一個人獨立完成的。況且他被罷官不久後,又被重新起用,正是他官運亨通的時候,因此書的編纂應當比較粗略。《醫論筆麈》則廣泛地闡述醫學事務,內容精深卓越,值得一讀。

4. 明李氏時珍

5. 國朝四庫

本草綱目五十二卷

脈學一卷

奇經考一卷

上書三種,明蘄水李時珍撰。時珍字東壁,官楚王府奉祠正。子建中,為四川蓬溪知縣,神宗詔修國史。子建元,上遺表及書命刊行天下。是書取諸家本草,芟復補闕糾謬,凡一十六部,六十二類,一千八百八十二種。每藥以正名為綱,釋名為目。次以集解、辨疑、正誤、氣味、主治、附方。

自云:歷年三十,採書三百餘家,三易稿而成。萬曆間為王世楨序刻,雖蒐羅至富,考據精詳,而誇多鬥靡,究與經方意旨未相融貫。又集其父言聞四診發明,糾脈訣之失,為瀕湖脈學,附以宋道士崔嘉彥四言詩。復考證奇經八脈,創為氣口九道之圖,詳其診法,好名之心,亦良苦矣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共五十二卷,《脈學》一卷,《奇經考》一卷,這三本書是由明朝的李時珍所撰寫。李時珍,字東壁,曾任楚王府的奉祠正。他的兒子李建中擔任過四川蓬溪的知縣,當時的神宗下詔讓他修編國家歷史。另一兒子李建元則在李時珍去世後,將他的遺作和書籍呈上,並獲準在全國範圍內出版。

此書廣泛參考了眾多前人的本草著作,去蕪存菁,修正錯誤,全書分為十六大部,六十二小類,收錄了一千八百八十二種藥物。對於每一種藥物,先列出其正確的名稱作為主題,再詳細解釋其名稱的由來。接著敘述藥物的產地、辨識方法、常見誤解、藥性、功效以及相關的治療配方。

李時珍本人表示,他花了三十年時間,參考了三百多家的資料,經過三次修改才完成此書。在萬曆年間,王世楨為此書作序並進行雕版印刷。雖然此書內容豐富,考據精確,但部分地方過於追求華麗辭藻,並未能完全符合傳統醫學的精髓。此外,他還收集父親李言聞的四診發明,糾正脈訣的錯誤,編纂成《瀕湖脈學》,並附上了宋代道士崔嘉彥的四言詩。他更進一步研究奇經八脈,創作了「氣口九道」的圖示,詳細描述診斷的方法,可見他對追求學術成就的用心程度。

6. 明孫氏一奎

7. 國朝四庫

赤水玄珠三十卷

醫旨緒餘二卷

三吳治驗二卷

新都治驗二卷

宜興治驗二卷

上書五種,明休寧孫一奎撰。一奎字東宿,號生生子。玄珠分七十門,每門又各分類次,詳論寒熱、虛實、表裡、氣血受病之原,古今病證名稱之混,晰理入彀,治法適中。殆擷取金元精粹之義,加以文飾而成者。醫旨分配太極陰陽五行於人身藏府經絡,又直以癲癇為二病,皆自擅聰明,憑虛結撰。

又精究用人補人採煉之法,以治勞損,邪說導淫,乃書中大瑕。子泰來、明來,輯其醫案,多所誇詡,大抵專揚醫名,不窮醫理,淆於世俗之結習也。

白話文:

《赤水玄珠》共三十卷,

《醫旨緒餘》共兩卷,

《三吳治驗》共兩卷,

《新都治驗》共兩卷,

《宜興治驗》共兩卷。

以上五種書籍,由明朝休寧人孫一奎編寫。孫一奎,字東宿,號生生子。《赤水玄珠》將醫學知識分為七十個主題,每個主題下再細分,詳細地討論了疾病由寒熱、虛實、表裡、氣血等因素引起的原因,並對古今疾病的命名混淆進行了釐清,其理論清晰,治療方法恰當。這本書可能是從金元時期的醫學精華中摘錄,再加以文采修飾而成的。《醫旨緒餘》則將太極、陰陽、五行等概念與人體臟腑、經絡相聯繫,並將癲癇視為兩種不同疾病,這是孫一奎自己的見解,他憑藉個人智慧,創作出這些理論。

此外,孫一奎還深入研究瞭如何使用和補充人體元氣的煉製方法,用以治療勞損,但其中一些觀點可能引導人們走向過度縱欲,這是書中的重大瑕疵。他的兒子孫泰來和孫明來,收集了他的醫療案例,並大力吹噓,基本上他們只是在提升父親的醫學名聲,而不是深入探討醫學理論,這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。

8. 明張氏介賓

9. 國朝四庫

類經三十二卷

景岳全書六十四卷

上書二種,明山陰張介賓撰。介賓字會卿號景岳。元劉靜修集金李杲嘗命其徒羅天益所撰之內經類編,曾三毀其稿,又閱三年乃成,今書不傳。介賓殆仿其體,類集素問靈樞三百九十條,分為一十二門曰:攝生、陰陽、藏象、脈色、經絡、標本、氣味、論治、病疾、針刺、運氣、會通,又增圖翼十一卷,附翼四卷。雖割裂古經,而條理甚井,注多發明。

全書首為傳忠錄,次脈神章,傷寒典,雜證謨,婦人規,小兒則,痘疹詮,外科鈐,本草正,次新方,次古方,皆分八陣。曰:補、和、寒、熱、固、因、攻、散。又集婦人、小兒、痘疹、外科諸方,妄稱典謨,殊為乖謬。且持論偏執,工於怒罵,沿薛己真陰真陽之習,斥劉朱寒涼制火之非。

雖救當時攻伐之弊,實開後世膩補之愆。且每門首列經文,而論中不提一字,甚為疏忽。然酒色越度,精血消亡,溫養填補,在所必需,其書又未可偏廢。

白話文:

【國朝四庫】相關的內容如下:

《類經》共計三十二卷,《景嶽全書》則有六十四卷。這兩本書是明代山陰人張介賓所著,他的字是會卿,號為景嶽。元代劉靜修收集了金代李杲的弟子羅天益所編纂的《內經類編》,該書歷經三次改稿,再經過三年才完成,但現今已無從得見。張介賓或許是模仿了這種編排方式,他將《素問》和《靈樞》中的三百九十多條內容歸納整理,分為十二大類,分別是:攝生、陰陽、臟象、脈色、經絡、標本、氣味、論治、病疾、針刺、運氣、會通,另外還增添了十一卷圖解和四卷附錄。儘管他對古籍有所拆解,但整理的條理清晰,注釋中多有獨到的見解。

在《全書》中,首先介紹的是《傳忠錄》,接著是《脈神章》、《傷寒典》、《雜證謨》、《婦人規》、《小兒則》、《痘疹詮》、《外科鈐》、《本草正》,再來是新方和古方,這些都按照八陣的方式分類:補、和、寒、熱、固、因、攻、散。此外,還收錄了婦科、兒科、痘疹、外科等多種方劑,但自稱為典謨,有些不合常理。而且他的觀點極端,善於批評,沿襲了薛己真陰真陽的傳統,反對劉朱寒涼制火的做法。

雖然他挽救了當時過度攻伐的問題,實際上卻開啟了後世過度滋補的誤區。而且,每一章的開頭都會列出經典原文,但在後續討論中卻未再提及,顯得有些疏忽。然而對於縱慾過度導致精力衰退,溫養補充是必要的,因此這本書仍有其參考價值,不能完全否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