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三 (16)
卷三 (16)
1. 腫脹
胡左,腹脹起於中脘,今見青筋暴露,臍凸,兩足按之如泥,使見溏泄,右關沉弦而數。此木侮土衰,土不勝濕,培土製木,乃是正治。
汪右,木侮土衰,氣逆腹脹。
苓皮(四錢),腹皮(二錢),香附(二錢),陳皮(一錢),烏藥(一錢五分),蘇梗(三錢),神麯(炒,一錢),桑皮(一錢),沉香(三分),木香(三分)
周右,形瘦腹滿,時脹時寬,更兼便堅溲短,六脈細弱。症屬氣血枯槁,木侮土衰,單腹脹之重者。
生冬朮(三錢),陳皮(一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穀芽(三錢),柏子仁(炒,三錢),大麥仁(炒,三錢),當歸(一錢)
上藥,煎送小溫中丸。
朱右,六淫之中,惟風火之性最速。脹有風腫一門,其來自上而下;又有諸腫腹大一門,皆屬於火。今脹起於面目而至足,且陰囊赤爛,可謂非風火乎。至於爛處流水,乃是肺氣不能通調水道以輸化,非關脾不克運之濕熱症也。
桑皮(一錢五分),地骨皮(二錢),姜皮(五分),苓皮(三錢),腹皮(三錢),蘇子葉(一錢),防風(一錢),通草(二錢),黃芩(一錢),山梔(一錢),大麥芒(五錢),煎湯代水
穆右,右脈獨大而甚於關尺,舌根苔黃,足腫按之如泥。宜宗濕過熱伏法。
茵陳(四錢),黑梔(一錢),黃芩(一錢),通草(一錢),腹皮(三錢),楂炭(三錢),車前(三錢),蘇梗(三錢),姜皮(八分),神麯(一錢五分),燈心(一團),菖蒲(四分),大麥柴(一兩)
又,少腹略寬,脈數亦減,舌上黃厚之苔,已減其半。
原方,加苡米(一兩),大麥冬(一錢),去楂、芩。
袁左,脈來遲滯,胸腹板硬。此中陽衰弱,臟寒生滿。治以溫通。
葫蘆巴(炒,一錢),草果仁(煨,六分),苓皮(炒,四錢),桂枝皮(五分),川樸(一錢),烏藥(一錢),熟附(五分),蘇梗(三錢),穀芽(三錢),沉香汁(三匕)
蔣右,土衰木賊,陽衰水泛,腫脹之勢,汩汩而成。
黨參(砂仁拌炒,四錢),熟附(五分),白芍(炒,一錢),淡乾薑(四分),冬朮(炒,一錢五分),炙草炭(一分)
張童,遍身腫脹,按足如泥,脈來遲滯無力。此中陽衰弱,水泛來侮,其致病之由,雖因瘧傷,半由飲食不節。培土之中,宜兼補火,佐以分消,但須節飲食為先。
生茅朮(一錢),草果(煨,六分),苓皮(炒,四錢),腹皮(炒,三錢),陳皮(炒,二錢),防風(一錢),桂枝皮(五分),穀芽(三錢),車前子(二錢),姜皮(六分),椒目(五分),麥芽(炒,三錢)
方右,勞倦傷陽,脾虛發腫,六脈遲細而澀。法當水中補火,即可以生土。但症已重,求效甚難。
白話文:
腫脹
胡某(左),腹部腫脹始於中脘(胃部中央),現已見青筋暴露,肚臍凸起,雙腳按壓如泥,並伴有腹瀉,右關脈沉而弦數(脈象有力而快)。這是肝氣過盛(木)導致脾土虛弱(土不勝濕),需採取培土制木的治療方法。
汪某(右),肝氣過盛導致脾土虛弱,氣逆而腹脹。
處方:豬苓皮、茯苓皮、香附、陳皮、烏藥、蘇梗、神麴(炒)、桑白皮、沉香、木香。
周某(右),形體消瘦,腹部時脹時消,大便秘結,小便短少,六脈細弱。症狀屬於氣血衰竭,肝氣過盛導致脾土虛弱,腹脹症狀較為嚴重。
處方:生薑術、陳皮、茯苓、穀芽、柏子仁(炒)、大麥仁(炒)、當歸,水煎服,並服用小溫中丸。
朱某(右),六淫邪氣中,風火邪氣最為迅速。腹脹分為風腫(自上而下)和諸腫腹大(由火引起)兩種。現腹脹從面部蔓延至足部,陰囊還紅腫潰爛,可見是風火邪氣所致。潰爛處流水,是因為肺氣不能調節水液的輸布和代謝,並非脾失健運導致的濕熱症。
處方:桑白皮、生地骨皮、薑皮、豬苓皮、茯苓皮、蘇子葉、防風、通草、黃芩、山梔子、大麥芒,煎湯代水服用。
穆某(右),右脈獨大且關尺脈較強,舌根苔黃,足腫按壓如泥。應屬濕熱內蘊。
處方:茵陳蒿、黑梔子、黃芩、通草、茯苓皮、焦楂炭、車前子、蘇梗、薑皮、神麴、燈芯草、菖蒲、大麥芽。
後續:少腹略微膨脹,脈搏次數減少,舌苔黃厚也減輕了一半。
調整處方:原方加薏苡仁、麥冬,去除焦楂炭、黃芩。
袁某(左),脈象遲滯,胸腹板硬。這是由於中陽虛弱,臟腑寒冷導致的脹滿。治療應以溫通為主。
處方:葫蘆巴(炒)、草果仁(煨)、豬苓皮(炒)、桂枝皮、川樸、烏藥、熟附子、蘇梗、穀芽、沉香汁。
蔣某(右),脾土虛弱,肝氣旺盛,陽氣衰弱,水液泛濫,腫脹逐漸加重。
處方:黨參(砂仁拌炒)、熟附子、白芍藥(炒)、淡乾薑、炒白朮、炙甘草炭。
張童,全身腫脹,足部按壓如泥,脈象遲滯無力。這是由於中陽虛弱,水液泛濫所致,雖然與瘧疾有關,但飲食不節也佔一半原因。治療應以培土補火,並輔以利水消腫,但必須先節制飲食。
處方:生白朮、草果(煨)、豬苓皮(炒)、茯苓皮(炒)、陳皮(炒)、防風、桂枝皮、穀芽、車前子、薑皮、椒目、麥芽(炒)。
方某(右),勞倦傷陽,脾虛導致腫脹,六脈遲細澀。治療應在水中補火,以生土氣。但病情已重,療效難以預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