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三 (14)
卷三 (14)
1. 腫脹
茯苓(一兩),苡米(一兩),茅朮(二錢),熟附(一錢),桂枝皮(八分),通草(二錢),車前子(三錢),防己(二錢),椒目(一錢),東壁土(一兩)
尤左,右三部沉分數大有力,胸脘不舒,中宮滿悶,上為嘔吐,二便艱澀。症屬木旺土衰,濕熱內閉,有升無降,虛中挾實之恙。用擬清降一法,以效否再商。
半夏(二錢),陳皮(一錢五分),黃芩(一錢),吳萸(三分),枳殼(一錢),苓皮(四錢),腹皮(二錢),萊菔(二錢),車前(一錢五分),蘇梗(三錢),竹茹(一錢),姜(一)
又,脹有虛實之分,又有寒熱之別。前言濕熱內閉,用清降法,連投三四劑,腹滿減去五六,右關數大亦減二三,小便已能通利。其為諸張腹大,皆屬於熱,並非臟寒生滿病可知。舌泛純紅,此亦熱逼陰傷之據。至於飲食不貪,亦由胃陰肺液之涸。茲且養胃投之。
鮮冬瓜皮(五錢),穭皮(二錢),腹皮(二錢),鮮桑枝皮(二錢),黃芩(一錢),黑梔(一錢),麥冬(一錢五分),川貝(三錢),鬱金(七分),麥仁(四錢),細菖蒲(五分),木香汁(三匕),燈心(五寸)
又,腹脹已寬八九,大小便亦漸通利。惟口舌仍然碎爛,胃口未開,氣有時上升,此係餘火未清耳。
前方,加鮮石斛(三錢),薄荷(一錢),車前(一錢),川連(一分),去黃芩、桑皮。
又,腹脹已寬,舌紅稍減,不思納穀,脈數未能全退。餘火未清,而神情倦怠,正氣已虛,急宜扶正養胃。經曰:得谷則昌,有胃則生。宗此立方。
人參(一錢),麥冬(一錢),元參(一錢),扁豆(三錢),砂仁(四分),穭皮(一錢),丹參(一錢),香粳米(百粒),燈心(五寸)
黃右,清肅之令失職,膀胱之氣不化宣,以致水氣錯行,兩足漸腫及腹,泛及上中二焦,已見咳喘難臥,重險之症。勉商理氣道水,清金肅化之法。
桑皮(一錢),姜皮(三分),腹皮(二錢),苓皮(四錢),陳皮(八分),通草(八分),車前(二錢),麥冬(一錢),椒目(五分),麥柴(一兩),蘇子(一錢)
又,病去六七,已有生機。
焦茅朮(二錢),當歸(三錢),神麯(炒,一錢五分),穀芽(三錢),苓皮(三錢),陳皮(一錢),通草(一錢),車前子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
靈左,腫脹一門,有因風客於表者,宜散;有因濕注於下者,宜分利;有因氣虛中滿者,宜培土;有命門無權火不生土者,宜補腎益陽;有臟寒生滿者,宜助火;有諸脹腹大,皆屬於火者,宜清理;有食填胸者,宜攻。
今因久瘧,無不傷脾,土衰則不運,為此便溏,日夜無度,精液不能上歸於肺,肺氣不能通調下輸,膀胱司化失職,水氣逆行,膚腠腫脹,下身為甚,按脈弦數,甚於左關,此屬濕鬱而化火矣。當培土健脾,開泄肺氣,通調水道,佐以清熱利氣。
白話文:
腫脹
第一次用藥,方劑包含茯苓、苡米、茅朮、熟附子、桂枝皮、通草、車前子、防己、椒目、東壁土。患者左、右三部脈象沉而有力,胸脘不舒,中焦滿悶,嘔吐,大小便困難。診斷為肝氣過盛、脾土虛弱,濕熱內阻,氣機升降失調,虛中夾實。擬用清熱瀉火、利水降氣的方劑治療,觀察療效再調整。
第二次用藥,方劑包含半夏、陳皮、黃芩、吳茱萸、枳殼、茯苓皮、豬苓皮、萊菔子、車前子、蘇梗、竹茹、生薑。患者腹脹有所減輕,右關脈減弱,小便通暢。分析認為腹脹屬於熱證,舌頭紅腫也是熱證的表現,飲食不佳是因胃陰肺液不足。因此,改用養胃的方劑。
第三次用藥,方劑包含鮮冬瓜皮、豬苓皮、豬苓皮、鮮桑枝皮、黃芩、梔子、麥冬、川貝母、鬱金、麥芽、細菖蒲、木香汁、燈芯草。患者腹脹已大為好轉,大小便通暢,但口舌糜爛,食慾不振,偶爾氣往上衝,說明餘熱未清。
第四次用藥,在第三次方劑的基礎上,加鮮石斛、薄荷、車前子、川連,去黃芩、桑皮。
第五次用藥,方劑包含人參、麥冬、玄參、扁豆、砂仁、豬苓皮、丹參、香粳米、燈芯草。腹脹已消,舌紅減輕,但仍不思飲食,脈象未完全恢復正常,餘熱未清,且病人疲倦,正氣虛弱,需扶正養胃。
第六次用藥,患者因膀胱氣化功能失常,水氣運行失調,導致下肢及腹部腫脹,並出現咳嗽、氣喘、難以平臥等症狀。需要理氣利水、清熱化痰。方劑包含桑白皮、生薑皮、豬苓皮、茯苓皮、陳皮、通草、車前子、麥冬、椒目、麥冬、蘇子。
第七次用藥,病情好轉,方劑包含焦茅朮、當歸、神麴、穀芽、茯苓皮、陳皮、通草、車前子、麥冬。
最後,總結腫脹的病因病機:風寒濕邪、氣虛、腎陽虛、寒邪、熱邪、食積等,治療原則需根據病因病機而定,包括疏風、利濕、補氣、溫腎、溫陽、清熱、消食等。 文中患者因久患瘧疾,脾虛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出現腫脹,需健脾益氣,利水消腫,並清熱利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