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泄瀉
李左,泄瀉有年,脈來右寸關豁大而浮,大為氣血,浮為陰虧。茲補火生土為治。
白朮(三錢),懷藥(炒,八分),肉果(二錢),神麯(炒,一錢),白芍(炒,三錢),炙草(六分),蒼朮(炒,一錢),防風,五味(五分),車前(二錢),薑炭(二錢),益智仁(煨,一錢),菟絲子(三錢)
許右,先痢轉瀉,雖由重就輕,但身懷六甲,須防胎元不固。
冬朮(炒,三錢),砂仁(炒,八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懷藥(炒,三錢),白芍(炒,一錢),炙草(四分),蘇梗(三錢),木香(三分)
楊左,久病面青形瘦,寒熱日至,脈至數而無情。近來泄瀉,雖因傷食所致,而身體因此而愈虧,理姑先為培固。
懷藥(五錢),芡實(炒,三分),冬朮(炒,二錢),楂肉(炒,一錢),神麯(炒,一錢),炙草(六分),白芍(炒,一錢五分),扁豆(炒,三錢),建蓮(炒,三錢)
邵右,脾泄久而傷陰。
冬朮(炒,三錢),白芍(炒,一錢五分),炙草(六分),五味子(三分),建蓮(炒,三錢)
馬左,素蘊濕熱,近傷暑食,以致腹滿而納少,泄瀉不已。先擬疏導法。
生冬朮(三錢),小川樸(薑汁炒,一錢),神麯(炒,一錢),車前子(炒,二錢),炒楂肉(二錢),萊菔子(炒,一錢五分),焦麥芽(三錢),六一散(二錢),茵陳(三錢)
劉左,挾積挾寒,腹痛泄瀉。
冬朮(炒,二錢),麥芽(炒,三錢),神麯(炒,二錢),澤瀉(二錢),煨姜(二),煨木香(四分)
李左,寒積停滯,脾氣先傷,運化失職,清濁不分,合汙下降,而泄瀉無度。
白朮(土炒,三錢),神麯(炒,二錢),麥芽(炒,三錢),山楂(二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車前(炒,一錢五分),煨姜(二),木香(炒,三分)
童(童),熱泄。
葛根(一錢),黃芩(一錢五分),神麯(炒,二錢),楂肉(炒,二錢),六一散(三錢)
周右,脾肺氣衰,為咳為泄。法宜補火以生土,培土以生金。
益智仁(炒,六分),煨肉果(一錢),遠志(炒,七分),五味子(三分),懷藥(八錢),冬朮(炒,五錢),炙草(六分),車前子(二錢),炒神麯(一錢),訶子肉(炒,一錢)
許左,清晨溏泄,脈至軟弱。脾失健運,而氣亦不固。
土炒冬朮(三錢),炒神麯(一錢),炒肉果(一錢),煨木香(四分),防風(一錢),遠志(炒,七分),炒車前子(一錢五分)
王,濕積交滯。以四苓散。
澤瀉,白朮,茯苓,豬苓
白話文:
[腹瀉]
李左,患有長期腹瀉,他的脈象顯示右手寸關部位脈象開闊且浮動,這表示他體內氣血兩虛,浮動的脈象則代表陰液虧損。治療上將採取補火生土的方法。
許右,原先的痢疾轉變為腹瀉,病情看似由重轉輕,但他現在懷孕,必須要預防胎兒健康不穩的情況。
楊左,長期病痛使他面容蒼白、身形消瘦,每天都有發燒與寒戰的現象,脈搏跳動頻率加快且缺乏活力。近期腹瀉,雖然起因是飲食問題,但身體狀況因此更加虛弱,將先從增強體質著手。
邵右,長期脾虛導致陰液受損。
馬左,本來就有濕熱的體質,最近又因為中暑和飲食不當,造成腹部脹滿、食慾減退,並且持續腹瀉。初步計劃用疏導的方式治療。
劉左,同時有食物積滯和寒涼的問題,出現腹痛和腹瀉。
李左,寒涼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,脾氣受到影響,消化系統功能失調,清濁不分,導致嚴重的腹瀉。
童,因熱毒引發的腹瀉。
周右,脾肺氣虛,導致咳嗽和腹瀉。治療上應補充體力,增強脾臟和肺部的功能。
許左,早上會有腹瀉的情況,脈象顯得軟弱。脾臟功能不佳,氣力也不足。
王先生,濕氣和積滯共同存在,建議使用四苓散進行治療。
2. 腫脹
查左,久瘧傷脾,今寒熱雖減,兩足至下午漸見浮腫。半由脾虛,半由飲食不節。急宜戒口,否則須防腹滿。
黨參(三錢),茯苓皮(三錢),冬朮(炒,三錢),炙草(三分),神麯(炒,八分),焦穀芽(三錢),建蓮(炒,三錢)
孫右,肺失清肅之令,脾乏健運之力,良由久瘧正虛,不慎飲食,不避風寒,以致面浮腹滿,咳嗽便溏,兩足按之如泥,腫脹之由來也。
麥冬(二錢),丹皮(炒,一錢),桑皮(一錢),苓皮(四錢),腹皮(三錢),車前子(炒,一錢五分),制香附(一錢),楂炭(一錢五分),神麯(八分),草果(煨,三錢),生茅朮(五錢),姜皮(七分),蘇梗(三錢),麥柴(去節,一兩)
邵左,酒客中虛,土衰則損及於肺,陽衰則土不運行,寒水反來侮土,犯及中焦,腹為脹滿,射及於肺而喘咳,注於下焦則足腫。法當溫培肺脾。
茅朮(炒,一錢五分),陳皮(一錢),腹皮(三錢),茄皮(一錢五分),姜皮(八分),苓皮(四錢),苡米(炒,四錢),車前(一錢五分),楂炭(一錢),桑皮(一錢五分),澤瀉(一錢),椒目(三分),桂枝(皮,四分),雞鉅子(三錢)
金左,氣虛中滿,陽衰水泛,耗散破氣,恐非所宜。勉商補火生土益氣,以冀土勝濕。
黨參(一兩),熟附子(四分),炮姜(五分),茯苓(五錢),車前子(四錢),當歸(一錢),腹皮(三錢),葫蘆巴(三錢),杜赤豆(八錢),其艾(炒,四分)
張右,痞散成臌,氣滯作脹,中滿由於臟寒,足腫因於濕滯。主以溫中健脾。
焦茅朮(一錢五分),桂枝皮(四分),川樸(四分),萊菔子(一錢),通草(一錢),枳殼(四分),蘇子(炒,一錢五分),白芥子(一錢五分),車前子(一錢五分),腹皮(四錢),香附(一錢),蘆巴(一錢),椒目(四分),大麥柴(一兩),煎湯代水
王左,腫脹先見眼泡,繼見便溏,胸脘不適,飲食不節。脾胃有傷,運行失職。擬用平胃、五皮兩方治之。
茅朮(炒,一錢),川樸(五分),陳皮(一錢),炙草(二分),腹皮(三錢),苓皮(四分),砂仁(炒,一錢),焦曲(一錢)
吳左,腹已腫脹,大便時溏,納穀漸減,脈見細弱。培土運化之中,參以補火生土。但非他恙可比,家事不能撇開,藥餌亦難於見功。
茅朮(炒,一錢),苓皮(四錢),川樸(五分),腹皮(炒,三錢),陳皮(一錢),神麯(一錢),車前(炒,二錢),遠志(炒,七分),姜皮(五分),桂枝皮(四分),葫蘆巴(炒,二錢),大麥柴(一兩),煎湯代水
又,腹雖少寬,而舌光無苔,必因瀉傷陰分。溫燥之藥,又在禁例。滋補之藥,亦非土衰者所宜。且商五皮飲加味,以理氣機,庶無偏勝之慮。
白話文:
[腫脹]
第一個案例:
這個病人左邊的情況是,因為長期的瘧疾傷害了脾臟,現在雖然發冷發熱的症狀減輕了,但是兩隻腳到了下午會逐漸出現浮腫。這浮腫一半是因為脾虛,一半是因為飲食不節制。現在最要緊的是要控制飲食,否則就要小心腹脹的問題。
開的藥方是:黨參(9克),茯苓皮(9克),炒白朮(9克),炙甘草(0.9克),炒神麯(2.4克),焦麥芽(9克),炒建蓮子(9克)
第二個案例:
這個病人姓孫,右邊的情況是,肺失去了清肅的功能,脾臟也沒有健康的運化能力,這主要是因為長期瘧疾導致身體虛弱,加上不注意飲食,又沒有避開風寒,所以導致面部浮腫、腹部脹滿、咳嗽、大便稀溏,兩隻腳按下去就像按到泥巴一樣,這就是腫脹的原因。
開的藥方是:麥冬(6克),炒丹皮(3克),桑白皮(3克),茯苓皮(12克),大腹皮(9克),炒車前子(4.5克),制香附(3克),楂炭(4.5克),神麯(2.4克),煨草果(9克),生茅朮(15克),姜皮(2.1克),蘇梗(9克),麥柴(30克,去除節的部分)
第三個案例:
這個病人姓邵,左邊的情況是,因為是喝酒的人,所以身體中間虛弱,脾土衰弱就會影響到肺,陽氣衰弱則脾土不能正常運轉,寒水反而來侵犯脾土,影響到中焦,導致腹脹,向上影響到肺就出現喘咳,向下影響到下焦就出現腳腫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肺脾。
開的藥方是:炒茅朮(4.5克),陳皮(3克),大腹皮(9克),茄子皮(4.5克),姜皮(2.4克),茯苓皮(12克),炒薏米(12克),車前子(4.5克),楂炭(3克),桑白皮(4.5克),澤瀉(3克),椒目(0.9克),桂枝皮(1.2克),雞鉅子(9克)
第四個案例:
這個病人姓金,左邊的情況是,氣虛導致腹部脹滿,陽氣衰弱導致水液泛濫,使用耗散破氣的藥物恐怕不合適。我勉強考慮用補火生土、益氣的方法,希望能夠讓脾土強壯起來,戰勝濕氣。
開的藥方是:黨參(30克),熟附子(1.2克),炮姜(1.5克),茯苓(15克),車前子(12克),當歸(3克),大腹皮(9克),葫蘆巴(9克),杜赤豆(24克),炒艾葉(1.2克)
第五個案例:
這個病人姓張,右邊的情況是,痞塊逐漸變成膨脹,氣滯導致腹脹,腹部脹滿是因為臟腑虛寒,腳腫是因為濕氣停滯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溫中健脾為主。
開的藥方是:焦茅朮(4.5克),桂枝皮(1.2克),川厚朴(1.2克),萊菔子(3克),通草(3克),枳殼(1.2克),炒蘇子(4.5克),白芥子(4.5克),車前子(4.5克),大腹皮(12克),香附(3克),胡蘆巴(3克),椒目(1.2克),大麥柴(30克),煎湯當水喝。
第六個案例:
這個病人姓王,左邊的情況是,腫脹先從眼皮開始,接著出現大便稀溏,胸口和胃部不舒服,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。脾胃受到了損傷,運化功能失常。考慮用平胃散和五皮散這兩個方子來治療。
開的藥方是:炒茅朮(3克),川厚朴(1.5克),陳皮(3克),炙甘草(0.6克),大腹皮(9克),茯苓皮(12克),炒砂仁(3克),焦神麯(3克)
第七個案例:
這個病人姓吳,左邊的情況是,肚子已經腫脹,大便時常稀溏,食慾逐漸減少,脈象細弱。在培補脾土和運化的同時,要考慮補火生土的方法。但這個情況與其他疾病不同,家事又不能放下,吃藥也難以見效。
開的藥方是:炒茅朮(3克),茯苓皮(12克),川厚朴(1.5克),炒大腹皮(9克),陳皮(3克),神麯(3克),炒車前子(6克),炒遠志(2.1克),姜皮(1.5克),桂枝皮(1.2克),炒葫蘆巴(6克),大麥柴(30克),煎湯當水喝。
另外:
肚子雖然稍微好一點了,但是舌頭光滑沒有舌苔,這一定是腹瀉傷了陰液。溫燥的藥物又是不可以使用的。滋補的藥物也不適合脾土衰弱的人。因此考慮用五皮飲加味,來調理氣機,這樣才不會有偏頗的顧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