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二 (28)
卷二 (28)
1. 上下血
生地(一兩),荊芥炭(二錢),參七(沖,一錢),竹茹(一錢),鉤鉤(三錢)
又方,生洋參(五錢),炒丹皮(一錢五分),元參(一錢),晚服
又,脈至數大減去四五,身熱亦去二三,血幸而止,但舌黑如昨。邪熱猶戀於營分,未可恃以無恐。
生地(二兩),荊芥炭(一錢),生洋參(五錢),丹皮(炒,二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銀花(三錢),車前(炒,一錢),竹茹(一錢),竹心(一錢),蘆根(一兩),燈心(一丈)
又,左手脈象已見和平,惟右手未能全退,舌黑亦能稍減,前方略為增減再投。但人事須極宜小心,自得漸漸生機來復。
原方,加炒扁豆(三錢)、竹葉(五分),減丹皮(一錢),連翹(一錢)。
章左,脈至兩關弦數,左細弱,吞酸傷酸,無非肝脾二經之火。便血吐血,乃是陰陽兩絡俱傷。且清肝胃之火,續商填補可也。
竹茹(炒,一錢),鮮車前根鬚(二錢),川連(三分),荷蒂(炒,二枚),藕節(二個),廣皮(八分),扁豆(炒,二錢),荊芥炭(一錢)
又接服,生地(一兩),真懷藥(炒,八錢),丹皮(炒。一錢),廣皮(炒,八分),荊芥炭(一錢),竹茹(一錢),地榆炭(一錢),側柏葉(炒,一錢),糯稻根鬚(三錢)
如此方服之平穩,可加炙熟地(五錢),砂仁(一錢),活水蘆根(四錢)。
又,肺胃總有積熱,血雖止而咳嗽痰多。且清肺胃。
北沙參(五錢),玉竹(炒,八錢),知母(炒,一錢),川貝(二錢),廣皮(炒,一錢),苡米(炒,一兩),白及(一錢),懷藥(炒,一兩),白芍(炒,一錢五分),竹茹(炒,五分),淡芩(一錢)
許左,血既嘔於上,而又便血於下,全仗胃氣無傷。今挽回真元,於極虛之體,豈不難哉?
黨參炭(四錢),醋炒當歸(二錢),炒懷藥(五錢),白芍炭(一錢),冬朮炭(三錢),炙杜仲(四錢),元米炒綿耆(六錢),竹茹(六分),炙熟地(一兩),荊芥炭(一錢),炙蓮殼(一錢),參七(一錢五分)
白話文:
上下血
第一方:生地一兩,荊芥炭二錢,參三七一錢(沖服),竹茹一錢,鉤藤三錢。
第二方:生西洋參五錢,炒丹皮一錢五分,元參一錢,晚飯後服用。
病情觀察:脈搏頻數明顯減少四五成,發熱也減輕二三成,出血已止,但舌頭仍然發黑如前。邪熱仍停留在營衛之間,不能掉以輕心。
第三方:生地二兩,荊芥炭一錢,生西洋參五錢,炒丹皮二錢,連翹一錢五分,麥冬一錢五分,金銀花三錢,炒車前子一錢,竹茹一錢,竹心一錢,蘆根一兩,燈芯草一丈。
病情觀察:左手脈象已恢復平穩,但右手脈象尚未完全恢復正常,舌頭顏色也略有好轉,之前的藥方可略作增減後繼續服用。但病人需要格外小心,慢慢恢復元氣。
第四方:原方基礎上,增加炒扁豆三錢、竹葉五分,減少丹皮一錢,連翹一錢。
第五方:脈象:左關脈弦數,左寸脈細弱,患者自覺吞咽酸澀,胃脘部疼痛,這是肝脾二經積熱所致。便血和吐血,是陰陽兩絡俱傷的表現。應清瀉肝胃之火,並滋陰補血。
藥方:炒竹茹一錢,鮮車前草根二錢,川連翹三分,炒荷葉蒂二枚,藕節二個,廣皮八分,炒扁豆二錢,荊芥炭一錢。
第六方:續服藥方:生地一兩,炒懷牛膝八錢,炒丹皮一錢,炒廣皮八分,荊芥炭一錢,竹茹一錢,地榆炭一錢,炒側柏葉一錢,糯稻根鬚三錢。
病情觀察:服用此方後病情平穩,可酌情增加炙甘草五錢,砂仁一錢,鮮蘆根四錢。
第七方:肺胃積熱,出血雖然止住,但咳嗽痰多。應清瀉肺胃之熱。
藥方:北沙參五錢,炒玉竹八錢,炒知母一錢,川貝母二錢,炒廣皮一錢,炒薏苡仁一兩,白及一錢,炒懷牛膝一兩,炒白芍藥一錢五分,炒竹茹五分,黃連一錢。
病情分析:患者既有嘔血,又有便血,關鍵在於胃氣是否受損。現在要恢復元氣,對於極度虛弱的身體來說,確實不易。
第八方:黨參炭四錢,醋炒當歸二錢,炒懷牛膝五錢,白芍藥炭一錢,炒白朮三錢,炙杜仲四錢,炒炒綿萆薢六錢,竹茹六分,炙甘草一兩,荊芥炭一錢,炙蓮子殼一錢,參三七一錢五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