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虛證
黃耆(六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生地□,遠志(六分),棗仁(一錢),大冬(一錢),洋參(一錢),柴胡(三分),熟地(一兩),竹葉(十片),鉤鉤(四錢),大豆卷(四錢),甘蔗汁(十匕)
沈右,麻為氣虛。
上耆(六錢),當歸(酒炒,一錢五分),黨參(炒,三錢),茯苓神(一錢),冬朮(三錢),炙草(三錢),桑枝(酒炒,三錢)
侯左,氣虛麻木。
上綿耆(六兩)
陳左,脈至左關尺弦大而洪,內熱咳嗽。責在肝腎陰虧。
六味地黃湯,加大冬。
金左,六脈沉細,發熱食減,精神倦怠,大便溏薄,乃勞力受寒,夫虛症也。以脈而論,症屬極重。
黨參(六錢),廣皮(一錢),生熟穀芽(四錢),姜(一),生熟砂仁(六分)
何左,自投補中益氣法,右脈稍為有神,胃口亦醒。今左三部不但無力,而兼細澀。細為血少,澀主精虛,急宜加重肝腎填補之藥。體實脈實者,截瘧之藥未嘗不可投。體虛脈虛者,雖截瘧亦不效。況截瘧之藥,非斂即攻,無不傷正。正氣一傷,非但不能輕減,往往有因此重者,不可不慮也。
欲托透兼施者,莫善補中益氣加減。氣血兩虛而偏於寒者,莫外乎十全大補加減。昔賢醫案,有服至數十劑而愈者,有至百餘劑而效者,是非藥之不靈而不應。凡氣體之虛,或操心過度以傷神氣,或酒色過度以傷真陰,其由日漸月深而來,受邪致病,最不易退,必候元氣充足,不求愈而自愈矣。今以脈症合參,精氣神三者俱虛,亦不可不兼固。
然耐心,切勿欲速,並宜守養,不可忽略。
黨參(炒,六錢),冬朮(去心,八錢),當歸(炒,三錢),半夏(制,一錢),柴胡(四分),炙草(五分),蔻仁(一錢),穀芽(一兩),廣皮(一錢),首烏(六錢),熟地(砂仁拌炒,一兩),綿耆(一兩),蘇葉(五分),棗(二),姜(二)
賈左,六脈軟弱,右三部更甚,面無華色,形體消瘦,乃氣血兩虧之質。向因胃有溫痰,多食姜通陽,絡受燥,而血溢。從此即貪涼畏熱,多服麥冬,陰經著寒而瘧起。熱如姜,寒如大冬,尤不能勝其任,其臟腑之薄弱可知。如必欲攻截破散,吾恐益末受而害先至矣。據恙見新方休瘧飲,乃氣血兼調,庶無偏勝之累。
黨參(三錢),首烏(五錢),炙草(四分),冬朮(炒,三錢),當歸(三錢),玉竹(三錢),生熟穀芽(四錢),廣皮(一錢),柴胡(三分),蔻仁(二粒)
丁,陰陽兩傷,氣血俱敗,雖有參耆,亦難有效。而欲以苦寒退之,破氣寬中,其可得乎?
焦麥芽(三錢),扁豆子(三錢),茯苓(二錢),香稻葉(二錢)
吳,熱自晚來,清晨無汗而退,唇紅溲熱。顯屬陰虧,而陽陷於下。
白話文:
虛證
第一個病例:患者沈某,右側脈象虛弱,表現為氣虛。處方:黃耆、當歸、生地黃、遠志、棗仁、大棗、西洋參、柴胡、熟地黃、竹葉、鉤藤、大豆卷、甘蔗汁。
第二個病例:患者侯某,左側肢體氣虛麻木。處方:黃耆、當歸(酒炒)、黨參(炒)、茯苓、白朮、炙甘草、桑枝(酒炒)。
第三個病例:患者陳某,左側脈象沉弦洪大,伴有內熱咳嗽,診斷為肝腎陰虛。處方:六味地黃湯加 大棗。
第四個病例:患者金某,脈象沉細,發熱、食慾減退、精神倦怠、大便稀溏,診斷為勞力受寒導致的氣虛,病情嚴重。處方:黨參、廣皮、生熟麥芽、生薑、生熟砂仁。
第五個病例:患者何某,曾自行服用補中益氣湯,右側脈象稍好轉,胃口也增進。但左側脈象無力、細澀,顯示血少精虛,需加強肝腎滋補。 文中提到,體質強壯脈象有力者,可以使用截瘧藥,但體質虛弱脈象虛弱者,截瘧藥無效,甚至可能傷及正氣,加重病情。作者建議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,或十全大補湯加減方,並強調耐心調理,注重養護。處方:黨參(炒)、白朮(去心)、當歸(炒)、半夏(制)、柴胡、炙甘草、蔻仁、麥芽、廣皮、何首烏、熟地黃(砂仁拌炒)、黃耆、蘇葉、大棗、生薑。
第六個病例:患者賈某,脈象軟弱,右側更甚,面色蒼白,消瘦,氣血兩虛。因曾胃有溫痰,多食薑燥傷血,之後畏寒喜溫,服用麥冬,導致陰寒內盛而發瘧。 文中指出,若使用辛熱攻伐之法,則可能加重病情,因此建議使用兼顧氣血的休瘧飲。處方:黨參、何首烏、炙甘草、白朮(炒)、當歸、玉竹、生熟麥芽、廣皮、柴胡、蔻仁。
第七個病例:患者丁某,陰陽兩虛,氣血俱敗,即使使用人參黃耆,也難以奏效,更不能使用苦寒藥物。處方:焦麥芽、扁豆、茯苓、香稻葉。
第八個病例:患者吳某,傍晚發熱,清晨無汗而退,唇紅尿赤,診斷為陰虛陽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