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肝風

殷左,脈至浮數而空,兩足無力,得解後起立則眩。經云下虛則上盛,當熾風涵木,壯水制陽。

六味地黃丸,加天麻、當歸、白芍、川石斛。

孫右,肝風走絡,心神不安,寤不成寐,筋惕肉瞤。法當靜以制陽。

鮮百合(一兩),鮮首烏藤(三錢),麥冬(一錢),黑山梔(八錢),紅帽幃(五分),知母(一錢),雞子白衣(五個),加燈心(辰砂拌,五寸)

汪左,風陽旋擾,頭目眩暈,肩背痠痛。調和氣血之中,加以熄風平木。(此乃走絡之徵兆也。)

大黃耆(蜜炙,六錢),當歸(三錢),制首烏(四錢),天麻(一錢),冬桑葉(一錢),海桐皮(一錢),桑枝(三錢),紅棗(三個)

章右,八脈虧,任脈尤損,囟門不合,按之虛軟,內風掀動,頭目苦眩。當宗奇督治。

鹿角膠(二錢),鹿角霜(三錢),虎脛骨(三錢),當歸(二錢),熟地(五錢),杞子(三錢),制首烏(四錢),黨參(三錢),天麻(一錢),白果肉(五粒)

周右,六脈虛細,搐搦頻發,良由血不營筋。經曰風淫末疾,此宜是也。

甘杞子(三錢),當歸(三錢),洋參(一錢),白薇(一錢),炙草(六分),鉤尖(四錢),加桑枝(四錢),杜仲(三錢),甜冬朮(三錢)

馬右,脈至左弦,中陽上升,頭目因之眩暈。法當壯水制陽,熄風平木。

熟地(八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,當歸(三錢),決明(五錢),鉤鉤(一錢),天麻(一錢),炙草(六分),杞子(三錢),桑葉(二片)

肝風者,肝陽動而風不寧也。《內經》曰:肝屬剛臟,有相火內寄,體陰用陽,喜柔惡燥,為將軍之官,而為春生之長,其味酸,其類木,其屬風,其應春。又云: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筋,筋生心,肝主木,病名肝風者非六淫外來之風,乃因臟陰虧損,木少滋榮,風陽旋擾,是內風動搖,不可誤認外感者也。蓋肝性急,全賴腎水以涵之,肺金以平之,中土以培之,血液以濡之。

一有所失,則剛動之質,失其柔和之體,無以制伏風陽,繞動不息,所謂大風卒來莫御矣。其致病之由有四:一由腎水不足,木失水涵,而肝邪獨旺,內風沸起,致有搐搦痰厥,頭目苦眩,驚癇痰鳴,多淚,喉痹等症;一由肺氣之虧,失其清肅下降之令,金不制木,木反侮金,肝陽上逆,金愈虛,而木愈橫,致有咳逆痰多,喉痹,舌碎,口渴喜飲,鼻痔鼻衄諸症;一由思癔煩勞,身心過動,失其暢茂條達之性,致有風陽瘛痙癲狂癡呆,易怒忘誕,逾垣上屋,撕去衣被,或木火遊行,為足腫面赤,囊腫成癰,魚口便毒,齒痛腐腫之症;一由風木過動,必犯中土脾臟受戕,致有噯酸腹脹,嘈雜易飢,土敗便泄,吐嘔諸症。種種見端,無非營液枯槁,肝陰不足,內風掀動耳。

白話文:

肝風

文中描述了幾位患者的症狀,皆與肝風有關,並說明了不同的治療方案。

第一位患者(殷左)表現為脈搏浮數而空,兩腿無力,休息後站立時頭暈。治療方案是服用六味地黃丸,並加入天麻、當歸、白芍、川石斛。 這符合「下虛則上盛」的理論,需滋陰降火。

第二位患者(孫右)症狀為肝風影響經絡,心神不安,失眠多夢,肌肉抽搐。治療方案以百合、首烏藤、麥冬、黑山梔、紅帽幃、知母、雞子白衣和辰砂拌燈心為主,著重於鎮靜平肝。

第三位患者(汪左)症狀為風陽擾動,頭暈目眩,肩背酸痛。治療方案使用大黃耆(蜜炙)、當歸、制首烏、天麻、冬桑葉、海桐皮、桑枝、紅棗,旨在調和氣血,熄風平肝,此為經絡受影響的表現。

第四位患者(章右)症狀為八脈虧虛,尤其任脈受損,囟門未閉合,按壓時柔軟,內風擾動,頭暈目眩。治療方案用鹿角膠、鹿角霜、虎脛骨、當歸、熟地、杞子、制首烏、黨參、天麻、白果肉,著重於補益奇經八脈。

第五位患者(周右)症狀為脈搏虛弱細小,抽搐頻繁,由於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引起。治療方案使用甘杞子、當歸、洋參、白薇、炙草、鉤尖、桑枝、杜仲、甜冬朮,目的在於補血養筋。

第六位患者(馬右)症狀為脈搏左弦,陽氣上升,引起頭暈目眩。治療方案使用熟地、白芍、當歸、決明子、鉤藤、天麻、炙草、杞子、桑葉,著重於滋陰降火、平肝熄風。

最後一段文字闡述了肝風的病機:肝陽亢盛,風氣不寧。肝臟屬剛,內有相火,喜柔惡燥,容易受損。肝風並非外感風邪,而是臟腑陰虛,肝失滋養,風陽擾動所致。肝的正常運作需要腎水的滋養、肺金的調節、脾土的培育以及血液的濡養。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會導致肝陽亢盛,風陽擾動,產生各種症狀。文中列舉了四種導致肝風的病因:腎水不足、肺氣虧虛、思慮過度及肝木過亢傷及脾土。所有症狀都源於陰液虧損,肝陰不足,內風擾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