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一 (23)
卷一 (23)
1. 時邪
洋參(一兩五錢),麥冬(五錢),生地(三兩),丹皮(一錢五分),元參(三錢),銀花(三錢),山梔(炒,一錢),枳殼(炒,四分),穀芽(生,二錢),通草(一錢),木香(沖,一分),福曲(一錢五分),荷梗(一尺),竹心(一錢),鮮車前根鬚(五錢),鮮菊花根汁(四錢),細菖蒲(五分),辰砂(沖服,五錢),血珀(沖服,五分)
又,小便通調,又可進大劑,然真汗未得,真陰未復,邪熱未清,未可恃以無恐。
洋參(一兩五錢),元參(三錢),丹皮(二錢),銀花(四錢),通草(一錢),花粉(二錢),麥冬(六錢),穀芽(生炒,三錢),福曲(一錢五分),扁豆(炒,四錢),生地(三兩),知母(三錢),川連(三分),木香(二分),燈心(一丈),蘆根(五錢),荷梗(一尺),菖蒲(五分),鮮車前連根鬚(五錢),菊花根鬚(四錢),鮮萹蓄(三錢)
又,精氣神為人身之寶,今諸患雖為轉機,而精氣神無不虧劇。凡寒暖飲食惱怒,稍有不遵戒守,極易生變,慎之慎之。原方俱為減輕。
又,熱退身涼,風恬浪靜,但舌光如鏡,津液未回,脈細如絲,氣血大虧,宜事小心,稍失其宜,即有變端之患。
原方,加萸肉、粳米,去山梔、知母、通草、花粉、銀花。
李左,頭痛發熱無汗,脈至浮數,厥厥動搖,咽喉疼痛。此屬新涼束縛於表裡,熱不能外達,擬與涼散。
薄荷(一錢五分),荊芥(一錢),粉葛(一錢),桔梗(一錢),元參(三錢),淡芩(一錢),川連(五分),牛蒡(二錢),山梔(一錢),甘草(四分),連翹(一錢五分),知母(一錢五分),竹葉(二十張),燈心(三十寸)
潘,淅淅惡寒,翕翕發熱,為日頗多,咳痰納少,舌白微黃,溲熱便結,熱來氣機上升,神識昏迷,脈至右大於左,此屬暑風襲於肺衛。肺主皮毛而形寒,風為陽邪而發熱,肺主諸氣而上升,肺主臟主咳逆。肺屬金,水出高源而溲熱。肺與大腸為表裡而便結。肺乃相傳之官,與心君密邇,此以神模也。此方失去。
某左,神昏似笑,脈數無力,發熱無汗。溫邪內陷心胞,刻欲傳入心營則險。
竹心(二錢),茅根尖(六錢),蘆根(二兩),麥冬(三錢),山梔(五分),川連(五分),翹心(一錢),丹皮(一錢),犀角(一錢),洋參(三錢),大生地(一兩),茯神(三錢),遠志(七分),車前(一錢五分),天竺黃(一錢)
某左,上齶碎爛,痛連咽喉。此雖時邪素來,氣體薄弱,清解之中,兼以育陰。
甘草(一錢),銀花(三錢),馬勃(五分),荊芥(一錢),山梔(一錢),黃芩(一錢),生地(四錢),元參(二錢),燈心(五尺),竹葉(二十),沙參(三錢),麥冬(一錢),桔梗(一錢),射干(一錢五分),薄荷(一錢)
白話文:
時邪
第一方:西洋參、麥冬、生地黃、丹皮、元參、金銀花、炒山梔子、炒枳殼、生穀芽、通草、沖服木香、福橘皮、荷梗、竹葉心、鮮車前根鬚、鮮菊花根汁、細菖蒲、沖服辰砂、沖服血珀。
第二方:西洋參、元參、丹皮、金銀花、通草、花粉、麥冬、生炒穀芽、福橘皮、炒扁豆、生地黃、知母、川連翹、木香、燈心草、蘆根、荷梗、菖蒲、鮮車前連根鬚、菊花根鬚、鮮萹蓄。 此方劑量較大,但需注意患者是否已出真汗、恢復真陰、邪熱是否已清,切勿輕忽。
第三方:以上諸方劑量均有減輕。 患者精氣神耗損嚴重,應注意飲食起居,避免寒暖失調、情緒惱怒,以免病情變化。
第四方:若退熱後身體涼爽,症狀減輕,但舌苔光亮如鏡,津液未恢復,脈象細弱,氣血大虧,則需格外小心,稍有不慎,恐有變故。 此方在原方基礎上,加萸肉、粳米,去山梔子、知母、通草、花粉、金銀花。
第五方(李左):頭痛發熱無汗,脈象浮數,身體顫抖,咽喉疼痛。此為表裡受寒邪束縛,熱邪無法外達,宜用涼散之劑。 方劑:薄荷、荊芥、粉葛、桔梗、元參、黃芩、川連翹、牛蒡子、山梔子、甘草、連翹、知母、竹葉、燈心草。
第六方(潘):惡寒發熱交替出現,持續時間長,咳嗽痰多,食慾不振,舌苔白微黃,小便短赤,大便秘結,熱邪上沖,神志昏迷,脈象右側強於左側。此為暑熱之邪侵犯肺衛,導致肺氣失調。 此方藥方已遺失。
第七方(某左):神志不清,似笑非笑,脈象數而無力,發熱無汗。溫邪內陷心包,有危及心臟的危險。 方劑:竹葉心、茅根尖、蘆根、麥冬、山梔子、川連翹、翹搖心、丹皮、犀角、西洋參、生地黃、茯神、遠志、車前子、天竺黃。
第八方(某左):上顎潰爛疼痛,並連及咽喉。此為時邪久病,正氣虛弱,需清熱解毒並滋陰。 方劑:甘草、金銀花、馬勃、荊芥、山梔子、黃芩、生地黃、元參、燈心草、竹葉、沙參、麥冬、桔梗、射干、薄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