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一 (18)
卷一 (18)
1. 時邪
萬氏牛清心黃丸,藥汁化服。
某,脈至沉分帶數,口渴便溏,邪伏於內,擬輕可去實法。
姜皮(一錢),丹皮(一錢五分),六神麯(二錢),粉葛(一錢)
某,頭暈脈數,惡寒發熱。純乎外感,以柴陳煎疏解。
柴胡(三分),陳皮(一錢),赤苓(一錢),炙草(三分),半夏(一錢),薄荷(一錢),荊芥(一錢),麥芽(一錢),香茹(七分),姜(一片),鮮藿香(二錢)
姚左,熱多寒少,脈來數大,法宜清上。
知母(一錢五分),葛梗(二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六一散(二錢),薄荷(五分),竹葉(一)
歐左,寒熱日來,以柴胡飲和解之。
柴胡(三分),防風(一錢),陳皮(一錢),蘇葉(七分),半夏(一錢),炙草(三分),姜(一),棗(一)
許左,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,寒熱無定,更兼勞役,所以腰痛。法宜疏解,以柴陳煎加味。
柴胡(四分),廣皮(一錢),炙草(二分),生熟砂仁(六分),半夏(一錢),荊芥(一錢),杜仲(四錢)
章左,暑風挾濕,寒熱日至,長短不齊,由年高正氣不足,脈至右關滑大,左關弦硬,曾經嘔吐。刻當疏泄少陽陽明,宗小柴胡法,兼以扶正,留方候正。
青蒿梗(一錢),川貝(一錢五分),陳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生熟砂仁(八分),洋參(一錢五分),前胡(八分),薄荷梗(一尺),竹茹(炒,三分),姜(一)
徐左,溫邪瘧疾久延,熱蒸不已,齦糜舌白,腹滿,脈數,恐其內陷成脹。
葛根(一錢),赤苓(二錢),神麯(炒,一錢),大腹皮(炒,一錢),車前子(一錢),陳皮(二錢),蘇梗(一錢五分),焦穀芽(三錢)
吳左,風溫劫液,由衛入營,上下痛無定所,口渴喜飲,舌無苔而乾紅起刺,即欲從黑咳逆不已,痰不易出,脈至右寸與兩尺滑大而數。此不特肺陰受灼,津枯不能滋潤,而腎水亦涸矣,無以上承。倘不伋伋救陰津肺,惟恐炎烈之火,不至燎原不已也。
生地(一兩),麥冬(二錢),丹皮(二錢),薄荷(一錢),知母(二錢),瓜蔞皮(二錢),川貝(三錢),鬱金(一錢),甘菊(一錢),竹心(二十片),燈心(五寸),枇杷葉(蜜炙,一錢)
何右,寒熱嘔吐,邪在少陽陽明,得汗不解,今見舌黑齒乾,邪熱不但不能外達,業已干及營陰,症屬重險,況身懷六甲,熱逼陰傷,難保無胎動之虞。納穀甚少,日虛一日,恐有正不敵邪之變。脈滑而數,口渴喜飲,似可寒涼,第胃氣如此,恐非盡善。醒胃理脾,無不香燥,又非液涸所宜。勉商護陰泄熱,扶正涼透一法,以質高明。
柴胡(四分),麥冬(一錢五分),生地(八錢),陳皮(四分),洋參(二錢),黃芩(八分),蘇梗(一錢),蘆根(六錢),竹茹(一錢),生熟穀芽(一錢),姜(一)
白話文:
時邪
萬氏牛清心黃丸,藥汁服用。
某人,脈象沉而分歧,脈搏較快,口渴腹瀉,邪氣潛伏於內,考慮採取輕度攻實的方法。
處方:生薑皮一錢,丹皮一錢五分,六神曲二錢,粉葛一錢。
某人,頭暈,脈搏數,惡寒發熱。純屬外感,用柴胡桂枝湯疏解。
處方:柴胡三分,陳皮一錢,赤苓一錢,炙甘草三分,半夏一錢,薄荷一錢,荊芥一錢,麥芽一錢,香菇七分,生薑一片,鮮藿香二錢。
姚姓病人,發熱多寒少,脈搏數而有力,宜清熱解上焦之熱。
處方:知母一錢五分,葛根莖二錢,玄參一錢五分,六一散二錢,薄荷五分,竹葉一片。
歐姓病人,寒熱交替發作,用柴胡飲和解。
處方:柴胡三分,防風一錢,陳皮一錢,蘇葉七分,半夏一錢,炙甘草三分,生薑一片,大棗一個。
許姓病人,夏季暑熱汗不出,秋季變成瘧疾,寒熱無常,又加上勞累,所以腰痛。宜疏解,用柴胡桂枝湯加味。
處方:柴胡四分,廣皮一錢,炙甘草二分,生熟砂仁各三分,半夏一錢,荊芥一錢,杜仲四錢。
章姓病人,暑熱夾濕,寒熱交替發作,時間長短不一,因年老正氣不足,脈象右關滑大,左關弦硬,曾嘔吐。現需疏泄少陽、陽明經,採用小柴胡湯加減,並扶正氣,先開方觀察病情。
處方:青蒿梗一錢,川貝母一錢五分,陳皮一錢,半夏一錢,生熟砂仁各四分,西洋參一錢五分,前胡八分,薄荷梗一尺,竹茹(炒)三分,生薑一片。
徐姓病人,溫邪瘧疾久治不愈,持續發熱,牙齦糜爛,舌苔白,腹脹,脈搏數,擔心內陷成脹滿。
處方:葛根一錢,赤苓二錢,神曲(炒)一錢,大腹皮(炒)一錢,車前子一錢,陳皮二錢,蘇梗一錢五分,焦穀芽三錢。
吳姓病人,風溫傷陰,由衛分入營分,全身疼痛部位不定,口渴喜飲,舌苔少而乾燥紅赤,並有咳嗽不止,痰不易咳出,脈象右寸與兩尺滑大而數。這不僅是肺陰受損,津液枯竭不能滋潤,而且腎水也枯竭了,不能向上承接。如果不迅速救治肺陰津液,恐怕邪火蔓延不止。
處方:生地一兩,麥冬二錢,丹皮二錢,薄荷一錢,知母二錢,瓜蔞皮二錢,川貝母三錢,鬱金一錢,甘菊一錢,竹心二十片,燈心草五寸,枇杷葉(蜜炙)一錢。
何姓病人(女性),寒熱嘔吐,邪氣在少陽、陽明經,出汗後症狀未解,現舌黑齒乾,邪熱不僅不能外達,已經傷及營陰,病情危重,況且懷孕,熱邪傷陰,難保無胎動的危險。食慾不振,一天比一天虛弱,恐怕正氣不敵邪氣。脈象滑而數,口渴喜飲,看似可用寒涼藥,但胃氣如此,恐怕不妥。醒脾胃理氣,又不能用辛燥藥,也非液涸所能用。必須兼顧護陰泄熱,扶正祛邪,用藥必須精準。
處方:柴胡四分,麥冬一錢五分,生地八錢,陳皮四分,西洋參二錢,黃芩八分,蘇梗一錢,蘆根六錢,竹茹一錢,生熟穀芽各五分,生薑一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