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一 (17)
卷一 (17)
1. 時邪
又,病經兩旬,有昏沉之象,已有內陷厥脫之慮,脈至右寸關無力,呃逆頻頻,無真寒可據,又無實火可憑,所有見症無非虛象。宜宗益納法,兼和胃清暑立方。
洋參(八錢),半夏(炒,一錢),通草(七分),橘紅(一錢五分),丹皮(三錢),知母(一錢),扁豆(二錢),連翹(一錢),竹茹(薑汁炒,八錢),鬱金(四分),麥冬(辰砂拌,一錢),生地(四錢),姜渣(八分),益元散(二錢),沉香汁(三匕),木香汁(三匕),石菖蒲(三分),燈心(五寸),枇杷葉(一錢),蓮子心(十粒)
又,洋參,川連,山梔,豆卷,穀芽,新會皮,車前(鹽水炒),元參,神麯,翹心,竹茹,扁豆,大生地,木香(磨沖),秫米,浮麥,菖蒲,燈心,枇杷葉
徐左,年逾六旬,氣血兩虧,勞則心神暗耗,煩則肝陽妄動,濕疫居於中焦,暑風襲於脈絡,乃為眩暈,為左手不用,舌白脘痞,發熱便溏,病如履冰,理之不易,急先醒胃理肝,如得大便漸固,方為轉機,否則難為力矣。
鉤鉤(一兩),桑葉(一錢),半夏曲(一錢五分),扁豆(炒,五錢),建曲(炒,三錢),赤苓(二錢),苡米(三錢),荷葉(二錢),橘紅(一錢),生熟芽(六錢)
某,久熱傷陰,舌赤無苔,飲食不思,胃液枯涸,溫燥難投,清疏不合,苦寒恐礙正氣,滋補又慮助邪,擬芳香悅脾,酸甘化陰之法。
銀花露(一杯),香梗穗(二支),鮮佛手(二錢),真川貝(三錢),丹皮(二錢),白芍(一錢),鮮青蒿梗(三錢),生甘草(三錢)
另用鮮藕(一兩),綠豆(一兩),煎湯代茶。
周右,病後勞碌不慎,風寒以致發熱,頭痛嘔惡,便溏,穀食不納,正氣極虛,邪難外達,脈來浮大無力,面白舌淡。此虧在氣分,擬補中益氣湯主治。乃東垣治勞倦感冒之第一妙方。然症甚劇,極要小心。
柴胡(三分),升麻(三分),洋參(五錢),黃耆(六錢),冬朮(炒,三錢),陳皮(一錢),炙草(六分),當歸(炒,三錢),姜皮(三分),川芎(三分),茯苓(二錢),蔓荊子(三分),荷葉(五錢),焦芽(三錢)
陳,得汗得便而邪不能解,脈數不減,口渴喜飲,熱邪陷入營分,恐有劫液昏之厥變。寒之不寒,水之虧也;透之不透,正之虛也。清開之中,佐以育陰扶正。
生地(一兩),丹皮(二錢),川金(二錢),元參(二錢),麥冬(三錢),連翹(二錢),知母(炒,一錢五分),車前(炒,三錢),犀角(沖,一錢),陳皮(鹽水炒,二錢),豆卷(三錢),洋參(三錢),川貝(三錢),木香(三分),竹茹(一錢),燈心(一丈),刀豆子(切,炒,二錢)
白話文:
時邪
患者病程已達二十天,出現神志昏沉,有內臟下陷、休克的風險。脈象右寸關部位無力,頻繁呃逆,但沒有明顯的寒邪或實火證狀,所有症狀都表現為虛證。應採用益氣健脾、和胃清暑的治療方法。
處方一: 西洋參八錢、半夏(炒)一錢、通草七分、橘紅一錢五分、丹皮三錢、知母一錢、扁豆二錢、連翹一錢、竹茹(薑汁炒)八錢、鬱金四分、麥冬(辰砂拌)一錢、生地四錢、薑渣八分、益元散二錢、沉香汁三匕、木香汁三匕、石菖蒲三分、燈心五寸、枇杷葉一錢、蓮子心十粒
患者徐某,年過六十,氣血兩虛,勞累則心神耗損,煩惱則肝陽亢盛,濕邪停留在中焦,暑熱之邪侵犯脈絡,導致頭暈目眩,左臂無力,舌苔白膩,脘腹痞滿,發熱,大便溏瀉,病情危急,難以治療。需優先醒脾胃、理肝氣。若大便能逐漸成形,便是病情好轉的轉機,否則治療將非常困難。
處方二: 鉤吻一兩、桑葉一錢、半夏曲一錢五分、扁豆(炒)五錢、建曲(炒)三錢、赤苓二錢、薏苡仁三錢、荷葉二錢、橘紅一錢、生熟地黃六錢
某患者久病傷陰,舌紅無苔,食慾不振,胃液枯竭,溫熱藥物不宜使用,清熱解毒藥物也不合適,寒涼藥物擔心損傷正氣,滋補藥物又擔心助長邪氣,故擬採用芳香化濕,酸甘滋陰的方法。
處方三: 金銀花露一杯、香梗穗二支、鮮佛手二錢、川貝母三錢、丹皮二錢、白芍一錢、鮮青蒿梗三錢、生甘草三錢
另用鮮藕一兩、綠豆一兩煎湯代茶。
周某,病後勞累過度,感受風寒,導致發熱、頭痛、嘔吐、大便溏瀉、飲食不進,正氣極度虛弱,邪氣難以排出體外,脈象浮大無力,面色蒼白,舌淡。此乃氣虛,擬用補中益氣湯主治,這是東垣先生治療勞倦感冒的最佳方劑。但病情嚴重,需格外小心。
處方四: 柴胡三分、升麻三分、西洋參五錢、黃耆六錢、白朮(炒)三錢、陳皮一錢、炙甘草六分、當歸(炒)三錢、薑皮三分、川芎三分、茯苓二錢、蔓荊子三分、荷葉五錢、焦麥芽三錢
陳某,雖然已出汗、大便通暢,但邪氣仍未完全消除,脈象頻數未減,口渴喜飲,熱邪已侵入營血,恐有脫水昏迷的危險。不寒反熱,是陰液虧虛;邪氣不解,是正氣不足。治療上應清熱解毒,同時滋陰扶正。
處方五: 生地一兩、丹皮二錢、川連翹二錢、玄參二錢、麥冬三錢、連翹二錢、知母(炒)一錢五分、車前子(炒)三錢、犀角(沖)一錢、陳皮(鹽水炒)二錢、扁豆三錢、西洋參三錢、川貝母三錢、木香三分、竹茹一錢、燈心草一丈、刀豆子(切,炒)二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