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6)

1. 時邪

又,投大劑托解,脈來稍覺有神,惟右尺似有欲無,便溏足冷,舌心乾紅,小溲時赤時淡,乃元陽衰憊於下,陰液不能上承。方,不外乎大補大托之中,少佐溫養下元一法。

洋參(一兩五錢),當歸(三錢),黃耆(一兩二錢),棗仁(四錢),遠志(炒,七分),扁豆(一兩),生熟地(炒,一兩六錢),懷藥(炒,五錢),玉竹(炒,四錢),陳皮(一錢五分),茯神(一錢五分),甘草(四分),穀芽(三錢),杞子(三錢),姜(一)

許,面赤舌焦,口喝引飲,脈來右寸關洪大有力,但熱不寒,二便艱澀,議清降法。

鮮斛(一兩),蘆根(一兩),黃芩(二錢),山梔(二錢),花粉(三錢),連翹(二錢),薄荷(二錢),元參(三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五分),竹葉(一錢),元明粉(二錢)

上,一二劑,諸恙退去大半,原方再服。

凡用寒涼,有火症火脈俱見者方可用,有火症而無火脈者不可用,有火脈而無火症者亦不可用,此等處可不細心參究哉?

又,前投開泄清解,而大便通利,身熱稍退,而舌苔干黃如故。急宜純甘清潤,以救上津液。

鮮地(四錢),麥冬(四錢),丹皮(二錢),豆卷(四錢),川貝(二錢),元參(三錢),川連(三分),知母(二錢),花粉(一錢),薄荷(一錢),燈心(一錢),連翹(一錢),甘草(五分),山梔(八分),鮮斛(五錢),蘆根(二兩),竹心(一錢),雪梨(二兩),銀花露(一杯)

另用蔗汁,代湯飲之。

侯左,身熱無汗,便溏,舌心干黃,表邪未透,已有內走之勢,況兼耳聾氣短,亦屬虛象,症非輕視。

葛根(一錢五分),姜皮(六分),薄荷(二錢),丹皮(二錢),扁豆皮(一錢),知母(一錢),茅根(六錢),竹心(一錢),燈心(五寸),鮮藿香(一錢)

又,邪熱不散,內阻機竅,耳聾,舌黃,胸悶便泄,最慮內閉。

原方,加連翹(一錢),鬱金(一錢),桔梗(五分),牛蒡(三錢),六一散(三錢),通草(七分),竹茹(炒,七分)。

又,脈至右關無力,時見嘔惡,胃氣傷矣。

鮮藿香(一錢),扁豆(三錢),丹皮(二錢),葛根(一錢),知母(一錢),陳皮(一錢),益元散(一錢),洋參(一錢五分),前胡(一錢),荷葉(一錢),姜皮(六分),燈心(五寸),生穀芽(二錢)

又,無形暑濕,阻遏清氣,以致升降失職,頻頻呃逆,舌苔兩傍黃,中心絳而干,脈至右寸關虛軟。肺液胃津兩傷,最慮內陷變幻。

丹皮(一錢),橘紅(鹽水炒,一錢),竹茹(薑汁炒,七分),洋參(一錢五分),柿霜蒂(三個),桔梗(五分),益元散(五分),通草(七分),鬱金(一錢),姜渣(七分),燈心(一丈),枇杷葉(一張),苡米(炒,一錢),沉香汁(三匕)

白話文:

時邪

患者服用大劑量的解表藥後,脈象稍有好轉,但右尺脈微弱,大便稀溏,腳冷,舌尖乾燥發紅,小便時而深紅時而淡白,這是因為元陽衰弱於下焦,陰液不能上承。治療方法,主要還是大補元氣和大劑量解表,輔以溫養下焦。

處方:人參、當歸、黃耆、酸棗仁、遠志、扁豆、熟地黃、淮山藥、玉竹、陳皮、茯神、甘草、穀芽、枸杞子、生薑。

患者面紅,舌頭乾燥焦黑,口渴想喝水,右寸關脈洪大有力,但發熱而不畏寒,二便不通暢,應當採用清熱瀉火的方法。

處方:鮮石斛、蘆根、黃芩、山梔子、花粉、連翹、薄荷、玄參、知母、甘草、竹葉、芒硝。

服用一到兩劑藥後,病情好轉大半,再用原方服用。

凡是用寒涼藥物,必須同時出現實熱症狀和實熱脈象才能使用,單純只有實熱症狀或只有實熱脈象都不能使用。這一點必須仔細研究。

患者先前服用瀉下清熱藥物後,大便通暢,發熱減輕,但舌苔仍然乾燥發黃。此時應該服用甘寒清潤的藥物,以滋養津液。

處方:鮮生地黃、麥冬、丹皮、扁豆花、川貝母、玄參、川連翹、知母、花粉、薄荷、燈芯草、連翹、甘草、山梔子、鮮石斛、蘆根、竹心、雪梨、金銀花露。

另用甘蔗汁代替水煎服藥。

患者發熱無汗,大便稀溏,舌尖乾燥發黃,表邪未透,已出現邪氣入裡的趨勢,再加上耳聾氣短,這屬於虛證,病情不能輕視。

處方:葛根、薑皮、薄荷、丹皮、扁豆衣、知母、茅根、竹心、燈芯草、鮮藿香。

患者邪熱未散,阻礙氣機,導致耳聾,舌苔發黃,胸悶腹瀉,最擔心的是內閉。

原方加:連翹、鬱金、桔梗、牛蒡子、六一散、通草、竹茹。

患者右關脈微弱,時而嘔吐,胃氣受損。

處方:鮮藿香、扁豆、丹皮、葛根、知母、陳皮、益元散、人參、前胡、荷葉、薑皮、燈芯草、生穀芽。

患者無形的暑濕之邪阻遏清氣,導致升降失常,頻頻呃逆,舌苔兩側發黃,中央乾燥發紅,右寸關脈虛弱。肺液和胃津都受損,最擔心的是病情惡化。

處方:丹皮、橘紅、竹茹、人參、柿蒂、桔梗、益元散、通草、鬱金、薑渣、燈芯草、枇杷葉、薏苡仁、沉香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