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時邪
又,黨參(一兩五錢),熟地(一兩八錢),茯神(三錢),懷藥(一兩),芡實(炒,一兩),杞子(三錢),白芍(炒,三錢),杜仲(四錢),炙草(一錢),半夏(二錢),棗仁(八錢),黃耆(一兩五錢),冬朮(八錢),萸肉(三錢),陳皮(二錢),牡蠣(煅,六錢),玉竹(四錢),穀芽(生炒,六錢),扁豆(六錢),丹皮(二錢),建蓮(三錢),益智(三錢),炮姜(一錢),生首烏(五錢)
又,前方,加川斛、肉果、神麯、龍齒、五味、車前子,去首烏、玉竹、丹皮、益智、姜。
以上十數日,稍溫則見熱象,稍涼則見寒象,此虛體初愈一定之理,藥亦隨時變通。
又,脈來漸漸和平,時而數,時而浮,時而大小,所謂虛人之脈,來無定形也。今胃口日起,大便完固,可以望痊。自九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初五日,計六十餘日矣。服至明年二月未曾脫離煎藥,今已發胖脈固矣。
顧左,病經二十餘日,今神色昏迷,舌乾無津,脈至軟弱且細且空,氣血俱傷矣。邪難外達,勢必轉趨於內,危險之至。邪不在表,斷無散理。無火症火脈,斷無清理。大便已解,斷無下理。況脈弱無神,不慮重虛其虛乎?昔賢曰,無實症可據,即是虛症。今但有虛象,舍托一法,別無妙策。
黃耆(六錢),洋參(三錢),熟地(一兩),當歸(一錢五分),棗仁(炒,一錢),麥冬(一錢),豆卷(四錢),生地(五錢),柴胡(三分),鉤尖(五錢),穀芽(四錢),竹心(十張),甘蔗汁(十匕)
又,病情脈色俱屬重險,然人事不可不盡。宗古法,清上實下。
黃耆(一兩五錢),洋參(一兩二錢),熟地(二兩),當歸(二錢),棗仁(炒,二錢),大冬(辰砂拌,一錢),豆卷(四錢),犀角(五分),菖蒲(五分),川連(四分),製附子(一錢),銀花露(半杯)
蔣左,先傷於陰,後觸暑熱,清之不效,散之不應,得汗不解,得便亦不解,脈至左三部微細,右三部浮大而空,舌有捲縮之象。邪陷於內,勢有漸蹈外險之危途。本難下藥,不忍坐視,勉為圖治。吳又可先生《瘟疫論》中有云,清散攻消不應,上見液涸,下見陰失者,只有生脈、六味合投,茲採其意立方。
洋參(一兩),炒丹皮(一錢),茯苓(二錢),陳皮(二錢),萸肉(三錢),大冬(三錢),五味(三分),生地(一兩五錢),豆卷(四錢),秫米(四錢),懷藥(三錢),竹心(一錢),燈心(五寸)
竇右,六脈無力而數,神識似昏非昏。此正虛不能敵邪,邪已入心胞,吉少凶多。論治當大方托解,但恐藥力不及耳。
洋參(一兩),當歸(三錢),黃耆(六錢),穀芽(生炒,五錢),紫蘇(一錢五分),棗仁(炒,二錢),鉤鉤(五錢),遠志(五分),柴胡(六分),豆卷(三錢),生熟甘草(四分),姜(三)
白話文:
時邪
病人服用了一種複方中藥,藥方包含黨參、熟地、茯神、懷藥、芡實、杞子、白芍、杜仲、炙甘草、半夏、棗仁、黃耆、蒼朮、吳茱萸肉、陳皮、牡蠣、玉竹、穀芽、扁豆、丹皮、建蓮、益智、炮薑、何首烏等藥材,劑量各有不同。後來又加了川貝母、肉桂、神麴、龍齒、五味子、車前子,並去除了何首烏、玉竹、丹皮、益智、薑。服藥十多天後,病情時好時壞,或見熱象,或見寒象,這是虛弱體質初愈的常見表現,藥方也需要隨之調整。脈象也時而平和,時而數,時而浮,時而強弱不一,這是虛弱之人的脈象特徵。病人胃口逐漸好轉,大便正常,預計可以痊癒。從九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初五日,共服藥六十多天,到次年二月都未停藥,現在病人已發胖,脈象也穩定了。
另一位病人(顧左)病情已持續二十多天,現已神志不清,舌頭乾燥無津液,脈象細弱無力,氣血俱傷。邪氣難以從體表排出,很可能轉入內臟,非常危險。由於邪氣不在體表,散邪的治療方法無效;沒有實熱的症狀和脈象,清熱的治療方法也無效;大便已通暢,瀉下的治療方法也無效。而且脈象虛弱無神,更擔心病情會加重。古人說,沒有實證可以依據,就是虛證。這位病人只有虛弱的症狀,只能採取扶正的治療方法。
因此,給他開了包含黃耆、西洋參、熟地、當歸、棗仁、麥冬、扁豆、生地、柴胡、鉤藤、穀芽、竹茹、甘蔗汁的藥方。
另一位病人病情危重,但仍需盡力施治。根據古法,清解上焦實邪,下通腑氣,使用包含黃耆、西洋參、熟地、當歸、棗仁、麥冬(用硃砂拌制)、扁豆、犀角、菖蒲、川連、製附子、金銀花露的藥方。
另一位病人(蔣左)先傷於陰,後又中暑,清熱、解表治療均無效,出汗和通便也無效,脈象左側三部微弱,右側三部浮大而空,舌頭捲縮。邪氣已陷於內,病情有加重的危險。治療困難,但不能坐視不管,只能盡力治療。參考吳又可先生《瘟疫論》中關於清熱、解表、攻邪無效,上焦見津液耗竭,下焦見陰液虧損的治療方法,使用生脈散、六味地黃丸合方,處方包含西洋參、丹皮、茯苓、陳皮、吳茱萸肉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生地、扁豆、秫米、懷藥、竹茹、燈芯草。
另一位病人(竇右)六脈無力而數,神志恍惚。這是正氣不足以抵禦邪氣,邪氣已侵入心包,凶多吉少。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主,但擔心藥力不足。處方包含西洋參、當歸、黃耆、穀芽、紫蘇、棗仁、鉤藤、遠志、柴胡、扁豆、生甘草、炙甘草、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