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四 (23)
卷四 (23)
1. 癖塊
炮姜(六分),肉桂(五分),白朮(炒,四錢),枳實(炒,五分),神麯(炒,一錢),楂肉(炒,一錢五分),黨參(六錢),砂仁(炒,八分),雞內金(一錢),水紅花子(四錢)
又,焦白朮(一錢五分),神麯(炒,一錢),萊菔子(六分),車前子(一錢),砂仁(八分),荊芥(八分),荷葉(一錢)
某,瘕撐作痛,痛甚則厥,久熱不已,脈至弦弱,遍體生瘡。此為木鬱侮土,肝腎陰虧。症屬綿延,不易奏效。
石決明(四錢),生地(四錢),北沙參(四錢),川楝子(炒,三錢),延胡(一錢五分),當歸(三錢),丹皮(炒,一錢),炙桑皮(一錢),石菖蒲(五分),生首烏(八錢),青蒿梗(一錢)
秦左,癖成於氣積交凝,體實者可攻,體虛者宜健運為主。經曰,補正則塊自除。
雞內金(一個),當歸(炒,一錢),生薑(一),焦冬朮(三錢),砂仁(六分),焦枳殼(五分),焦神麯(一錢),焦穀芽(二錢),水紅花子(四錢)
諸左,瘧止復發,癖亦漸消而未盡。此宜扶正培土為主,兼以疏解攻堅。
柴胡(三分),砂仁(炒,六分),草果(六分),炙甲片(一片),黨參(三錢),冬朮(四錢),炙草(六分),半夏(一錢),當歸(三錢),焦神麯(一錢),水紅花子(四錢),生薑(一),大棗(二)
某,經曰:身寒汗多,陰氣勝也;厚衣不能溫,髓空而寒在骨也。然不凍慄者,一水不勝二火也。在脅下有形如覆杯,名曰肥氣,肝之積也。積之結成,由脾氣不運,腎陰不旺,寒凝食滯,氣阻血閉也。臍之左,臍之上,築築然能振跳,動氣發也。動之微,止在腹;動之甚,則沖胸膈,犯及上焦,咽喉為之吞吐不適,或惱怒,或如狂。
事下則平,止發均不由己。無非肝腎真陰失守,陽氣失藏,龍雷之火,時上時下也。喜食姜附者,臟寒可知也。喜食甜物者,土虛欲得甘以助之。合方,陽宜固,陰宜守,土宜培,木宜平。消堅攻積不宜太過,恐傷正氣,昔賢有云養正則塊自除,此不消之消,所以消也。
熟附(一錢),綿耆(一兩),肉桂(五分),白芍(三錢),當歸(三錢),五味(四分),煅牡蠣(八錢),熟地(一兩),黨參(六錢),茯苓(二錢),神麯(炒,一錢五分),冬朮(炒,四錢),茅朮(炒,四錢),炙草(五分),羚羊(四分),焦元楂(二錢)
白話文:
癖塊
第一方:炮薑、肉桂、炒白朮、炒枳實、炒神麴、炒山楂肉、黨參、炒砂仁、雞內金、水紅花子。
第二方:焦白朮、炒神麴、萊菔子、車前子、砂仁、荊芥、荷葉。
某患者,腹部腫塊脹痛,疼痛劇烈時會四肢厥冷,長期發熱不止,脈象弦細微弱,全身長瘡。這是由於肝氣鬱滯,脾土受損,肝腎陰虛所致。此症纏綿難愈,療效不易顯著。
第三方:石決明、生地黃、北沙參、炒川楝子、延胡索、當歸、炒丹皮、炙桑白皮、石菖蒲、生何首烏、青蒿梗。
秦氏認為,癖塊是由於氣滯血凝積聚而成。體質實證者可用攻下之法,體質虛弱者則應以健脾益氣為主。古籍記載,補益正氣則腫塊自然會消散。
第四方:雞內金、炒當歸、生薑、焦白朮、砂仁、焦枳殼、焦神麴、焦穀芽、水紅花子。
諸患者,瘧疾雖已停止,但癖塊仍未完全消失。此時應以扶正培土為主,同時兼顧疏肝理氣,攻堅消積。
第五方:柴胡、炒砂仁、草果、炙牡蠣、黨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半夏、當歸、焦神麴、水紅花子、生薑、大棗。
某患者,體寒多汗,陰氣過盛;即使穿著厚衣也無法溫暖,骨髓空虛,寒邪深入骨髓,但並不出現畏寒戰慄的症狀,這是因為陰寒之邪尚未完全佔據主導地位。患者脅下有形似覆蓋杯子的腫塊,稱為「肥氣」,是肝臟積聚所致。此積聚的形成,是由於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腎陰不足,寒凝氣滯,血脈阻塞所致。其左下腹、臍上部有搏動感,這是氣機阻滯所致。搏動輕微時,僅限於腹部;搏動劇烈時,則會衝擊胸膈,波及上焦,導致咽喉吞吐不利,或情緒煩躁,或精神恍惚。
病情發作後能自行緩解,但發作時間並非自己能控制。根本原因是肝腎真陰不足,陽氣不能收藏,如同雷電之火,時上時下。患者喜食薑、附子等辛溫之物,說明臟腑寒邪已深;喜食甜食,則說明脾土虛弱,需藉助甘味以補益。因此,治療方劑應以溫陽固護、滋陰潛陽、健脾培土、疏肝解鬱為原則。消堅散結不宜過度,以免傷及正氣,正如古人所云:「養正則塊自除」,此乃不攻自消之法。
第六方:熟附子、綿萆薢、肉桂、白芍、當歸、五味子、煅牡蠣、熟地黃、黨參、茯苓、炒神麴、炒白朮、炒茅朮、炙甘草、羚羊角、焦山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