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四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2)

1. 癖塊

用擬通則不痛之法,痛時服之,以治其標;養血活血,舒筋宣絡之法,不痛時服之,以治其本。

香附(炒,一兩),細辛(二錢),沉香(三錢),木香(三錢),松香(三錢),玉金(三錢),荊芥(三錢)

上藥研細末,臨痛時將炒陳粟梗(三錢)、杉木梢(一兩),煎湯服一二錢。橘葉(一錢)煎湯,服末藥一二錢。當歸龍薈丸五六錢,痛時亦用陳粟梗湯送下。

煎方,川楝子(二錢),當歸(三錢),牛膝(一錢五分),木瓜(一錢),丹參(三錢),延胡(二錢),南沙參(四錢),香附(一錢五分),赤芍(五分),白芍(五分),木香(四分),生熟砂仁(二錢),荔枝核(炙,四)

唐左,聚散無常者,瘕也。堅硬不移者,癥也。良由寒冷痰積,四者結成,踞於中焦,日漸長大。陰陽論,脾氣不升,胃氣不降,上為嘔吐,下為閉結,失治於初,致成棘手,當陰凝涸閉,非陽和不宣,即以其法加減。但症已深重,無欲速之法,調理不善,變端及多。

黨參(四錢),生於術(三錢),楂炭(二錢),萊菔子(一錢五分),砂仁(炒,八分),枳實(炒,四分),肉桂(四分),川連(三分),乾薑(三分),淡蓯蓉(三分),水紅花子(二錢)

吳,體實脈實者,無論癥癖,俱可攻消。體虛脈虛者,總宜培補,氣虛為先,昔賢曰補正則塊自消也。今六脈細澀,細為血少,澀主精傷。脾主肌肉,神形消瘦,脾虛可知。腹雖有塊,切勿攻之,用擬培補氣血,佐以健運脾土一法,耐心服之。

黃耆(三錢),當歸(一錢),熟地(五錢),冬朮(一錢五分),山藥(三錢),神麯(炒,一錢),白芍(炒,一錢),丹皮(炒,一錢),楂炭(二錢),生洋參(二錢),川楝子,延胡(生炒,一錢),水紅花子(四錢)

許右,寒凝痰積,中脘結塊,不時作痛。宜與溫開。

肉桂(四分),川茅朮(一錢),半夏(一錢),良薑(八分),赤苓(二錢),香附(一錢),丁香(三分),蔻仁(三粒),當歸(五錢)

夏右,少腹結塊,日漸腫大,定而不移,謂之癥,乃從產後瘀凝不行所致。但體氣不足,難以純用攻消,理脾養營之中,兼流動之品,緩緩圖治可也。

赤芍(一錢),桃仁泥(二錢),牛膝(一錢),黑梔(三分),肉桂(三分),黨參(三錢),冬朮(炒,五錢),當歸(四錢),刺蒺藜(三錢),烏藥(七分),甲片(一片),延胡(二錢),紅花(三分)

華左,少腹結塊,攻痛無定,上逆犯胃則嘔,脈至沉遲而滯。先理氣機。

煨木香(三分),沉香(沖,三分),煨姜(一錢),茯苓(二錢),陳皮(鹽水炒,一錢)

秦左,脾陽不運,夾積夾痰,瘕結左脅,塊大如盤,六脈沉細而遲。急宜培補脾陽,以消陰翳,否則難免瘕散成臌。

白話文:

癖塊

治療癖塊,疼痛時用止痛的方法治標;不痛時則用養血活血、舒筋活絡的方法治本。

第一方:香附(炒,一兩)、細辛(二錢)、沉香(三錢)、木香(三錢)、松香(三錢)、玉金(三錢)、荊芥(三錢)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。疼痛時,用炒過的陳粟梗(三錢)、杉木梢(一兩)煎湯,服用一二錢藥末。用橘葉(一錢)煎湯送服一二錢藥末。疼痛時也可服用當歸龍薈丸五六錢,並用陳粟梗湯送服。

第二方:川楝子(二錢)、當歸(三錢)、牛膝(一錢五分)、木瓜(一錢)、丹參(三錢)、延胡(二錢)、南沙參(四錢)、香附(一錢五分)、赤芍(五分)、白芍(五分)、木香(四分)、生熟砂仁(二錢)、荔枝核(炙,四錢)。

病症的辨證:聚散無常的稱為瘕,堅硬不移的稱為癥。病因多是寒冷痰積,四者結合,積聚在中焦,日漸增大。從陰陽角度看,是脾氣不升,胃氣不降,上則嘔吐,下則便秘。初期未治好,就會變成棘手的疾病。由於陰氣凝滯閉塞,非要用陽氣溫和才能疏通。但癥狀已很嚴重,不能操之過急,調理不當,容易產生更多問題。

第三方:黨參(四錢)、生於術(三錢)、楂炭(二錢)、萊菔子(一錢五分)、砂仁(炒,八分)、枳實(炒,四分)、肉桂(四分)、川連(三分)、乾薑(三分)、淡蓯蓉(三分)、水紅花子(二錢)。

體質辨證:如果患者體質壯實,脈象有力,無論是癥還是瘕,都可以使用攻破的方法。如果體質虛弱,脈象虛弱,就應該以補益為主,尤其以補氣為先。古人說,補益正氣,塊就會自行消散。如果脈象細澀(細表示血少,澀表示精氣受損),說明脾虛,脾主肌肉,所以患者消瘦,腹中雖有塊,也不宜攻之,應以補益氣血,健運脾土為主,耐心服用藥物。

第四方:黃耆(三錢)、當歸(一錢)、熟地(五錢)、冬朮(一錢五分)、山藥(三錢)、神麴(炒,一錢)、白芍(炒,一錢)、丹皮(炒,一錢)、楂炭(二錢)、生洋參(二錢)、川楝子、延胡(生炒,一錢)、水紅花子(四錢)。

第五方:寒凝痰積,中脘部結塊,時常疼痛,宜溫開。肉桂(四分)、川茅朮(一錢)、半夏(一錢)、良薑(八分)、赤苓(二錢)、香附(一錢)、丁香(三分)、蔻仁(三粒)、當歸(五錢)。

第六方:少腹結塊,日漸腫大,位置固定不移,稱為癥,多因產後瘀血凝滯不行所致。但如果體質虛弱,就不能單純使用攻破的方法,應在理脾養營的基礎上,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,慢慢調理。

第七方:赤芍(一錢)、桃仁泥(二錢)、牛膝(一錢)、黑梔(三分)、肉桂(三分)、黨參(三錢)、冬朮(炒,五錢)、當歸(四錢)、刺蒺藜(三錢)、烏藥(七分)、甲片(一片)、延胡(二錢)、紅花(三分)。

第八方:少腹結塊,疼痛部位不定,疼痛向上逆犯胃部則嘔吐,脈象沉遲而滯,應先理氣。

第九方:煨木香(三分)、沉香(沖,三分)、煨姜(一錢)、茯苓(二錢)、陳皮(鹽水炒,一錢)。

第十方:脾陽不運,夾有積滯和痰飲,瘕結在左脅,塊如盤大,脈象沉細而遲。應急於培補脾陽,以消散陰寒,否則容易發展成鼓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