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四 (17)
卷四 (17)
1. 脘痛
乾薑(八分),砂仁(六分),陳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炙草(三分),茯苓(二錢),焦穀芽
某,肝陽亢逆,左金合戊巳,清之平之。
黃連(三分),吳萸(三分),白芍(三錢),甘草(三分)
範左,以巔頂發瘡而論,似宜清解疏散,但面無華色,脈至細弱,按之無根,且素有脘痛之恙。由來已久,氣血虧,中陽亦弱,理宜培本,氣血旺而瘡自愈,切不可見症治症。
川芎(一錢),當歸(二錢),白芍(炒,一錢),大生地(四錢),荊芥(一錢),象貝(一錢五分),香附(一錢五分),延胡(一錢五分),黃芩(五錢),生首烏(五錢),澤瀉(一錢)
馬右,肝腎不寒,和脘中痛而納減。
焦茅朮(一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,當歸(三錢),防風(一錢),良薑(四分),肉桂(五分),炙草(三分)
又,黨參(三錢),炒茅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炙草(五分),炮姜(六分),當歸(二錢),白芍(一錢),杏仁(七粒),烏梅(一個),大棗(二)
錢右,脈至左部細弱,右三部較左滑大,脘痛徹背,得吐痰水則止,胃家積飲停痰。至於夜不能寐,亦屬胃不和之據。
生熟砂仁(六分),焦茅朮(一錢),製半夏(一錢),陳皮(一錢),枳殼(炒,六分),神麯(炒,一錢),穀芽(三錢),竹茹(四分),降香(五分),姜(二)
徐右,心跳不寧,面無華色,胸脘疼痛,脈至細弱。究宜心營與胃氣兼補。
丹參(三錢),當歸(二錢),冬朮(三錢),母丁香(二粒),蔻仁(二粒),桂圓肉(五個),沒藥(五分)
張左,脈至遲滑,脘痛攻撐,有時作嘔,納穀不旺。此係脾陽不振,胃有積飲停痰,擬溫胃飲主之為是。
生熟砂仁(五分),冬朮(三錢),陳皮(一錢),草炭(四分),乾薑(四分),茯苓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焦穀芽(一錢),木香(煨,三分)
曹右,氣窒胸痹,痛連背脅,得食則安者,痛久則胃虛也。治以和胃通絡。
半夏(一錢),細蘇梗(一錢),大麥仁(炒,一錢),橘絡(三分),蔻仁(二粒),玫瑰花(五分),玉蘭花(五分),母丁香(一粒),蟬殼,散服六劑
接,冬朮(炒,三錢),肉桂(三分),新會皮(一錢),川連(三分),香附(磨沖,一錢)
許右,脈至沉遲為寒無疑,投溫通一法大痛稍減而不能止。近日方中為扶正之品,最為確當。今即仿炙用薑桂理中為治。
黨參(三錢),薑炭(六分),冬朮(炒,三錢),炙草(五分),官桂(五分)
又,螄螺殼,炭灰上煅,研末。痛時以一二錢置舌上,開水送下。
又,冬朮(炒,三錢),茯苓(三錢),桂枝(一錢),煨姜(一錢),炙草(五分),痛時服之
白話文:
脘痛
某氏案例: 肝陽上亢,使用左金丸合戊己丸來清熱平肝。處方包括黃連、吳萸、白芍、甘草。
範氏案例: 患者頭皮長瘡,症狀看似需要清熱解毒疏散,但面色萎黃,脈象細弱無力,且長期患有脘痛,氣血虧虛,陽氣不足。因此應當益氣養血,補益中陽,從根本調理,氣血充足後瘡瘍自然會癒合,不可只治標不治本。處方包括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荊芥、牡蠣、香附、延胡索、黃芩、何首烏、澤瀉。
馬氏案例: 肝腎陰虛,導致脘痛食少。處方包括焦麥芽、白芍、當歸、防風、良薑、肉桂、炙甘草;另加黨參、炒麥芽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炮薑、當歸、白芍、杏仁、烏梅、大棗。
錢氏案例: 脈象左側細弱,右側較滑大有力,脘痛徹背,嘔吐痰涎後疼痛減輕,屬於胃中積聚飲邪痰濁。夜不能寐也是胃氣不和的表現。處方包括生熟砂仁、焦麥芽、製半夏、陳皮、炒枳殼、炒神曲、穀芽、竹茹、降香、生薑。
徐氏案例: 心悸不安,面色蒼白,胸脘疼痛,脈象細弱,需同時補益心血和胃氣。處方包括丹參、當歸、白術、丁香、蔻仁、桂圓肉、沒藥。
張氏案例: 脈象遲緩滑利,脘痛脹滿,偶爾噁心,食慾不振,屬於脾陽虛弱,胃中有積飲痰濁,擬用溫胃的方劑治療。處方包括生熟砂仁、白術、陳皮、草炭、乾薑、茯苓、半夏、焦穀芽、煨木香。
曹氏案例: 氣滯胸痹,疼痛連及背肋,進食後疼痛減輕,久病傷及脾胃。治療應以和胃通絡為主。處方包括半夏、細辛、炒大麥、橘絡、蔻仁、玫瑰花、玉蘭花、丁香、蟬蛻。另加炒白術、肉桂、陳皮、川連、磨沖香附。
許氏案例: 脈象沉遲,屬於寒證無疑,溫通之法雖能暫時止痛,但不能根治。近期的治療應當以扶正為主,因此使用類似理中湯的溫中方劑。處方包括黨參、薑炭、炒白術、炙甘草、官桂。另有方:煅螺殼研末,疼痛時服用一至二錢,開水送服。 又一方:炒白術、茯苓、桂枝、煨薑、炙甘草,疼痛時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