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樂亭指要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痢疾
僧,去秋先瘧後痢,今瘧雖止,而痢及半,色帶純紅,逸則少而勞則多。此屬瘧邪不清,陷於營分,傷肝傷腎,失納失藏,久而愈虛,故不克痊。
熟地(六錢),白芍(炒,一錢五分),炙草(六分),洋參(二錢),地榆炭(一錢五分),荊芥(炒,一錢),當歸(三錢),防風(一錢),懷藥(一兩),杜仲(三錢),丹參(二錢),川斷(二錢),烏梅炭(三個),紅曲(炒,二錢),炮姜(六分),建蓮(二錢)
又,原方,加冬朮(炒,三錢),赤石脂(三錢)。
李左,去年夏秋之交,先瀉後痢,迄今未痊,面黃無神,脈數無力,兩足腫脹。脾氣腎陰俱傷,急宜節飲食為囑。
懷藥(一兩),冬朮(三錢),炙草(五分),白芍(炒,一錢五分),大熟地(五錢),神麯(一錢),洋參(三錢),炮姜(六分),牡蠣(三錢),建蓮(三錢),艾(一錢)
某右,久痢,脾腎兩傷。
熟地(八錢),當歸(三錢),懷藥(六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,炙草(四分),車前子(炒,一錢五分),洋參(炒,三錢),扁豆(炒,一兩),阿膠(一錢五分),桔梗(一錢),神麯(一錢),木香(四分),烏梅(一),艾(三分),生熟穀芽(六錢)
許左,痢雖減而納少,腹痛不止。
炙草(五分),砂仁(炒,一錢),烏藥(炒,一錢),神麯(一錢五分),山藥(三錢),煨木香(三分),白芍(桂枝炒,一錢),煨姜(一片),生熟穀芽(四錢)
許左,痢漸止而見寒熱,在痢症門自由里達表,轉重就輕,然未始,非復感風寒也。
柴胡(三分),陳皮(一錢),冬朮(二錢),蘇梗(一錢),炙草(四分),茯苓(一錢),神麯(一錢),白芍(一錢),山藥(三錢),黨參(三錢),肉果(生六分),木香(三分),穀芽(三錢),姜(一)
張左,平素既有痔瘡,大腸濕熱不清,去年患痢迄今,雖減猶未全止。近日便時,肛門充熱,小溲不爽,又感暑熱之邪。據述昔日最畏寒涼,所服之藥溫補俱多,細診脈象,右關脈見牢革,此積熱之據。經曰胃中寒則出黃如糜,此其是也。內因外因二者,俱兼論症論方。宜寒熱並用,脾腎同培。
冬朮(一錢),薑炭(五分),防風(一錢五分),山藥(一兩),芡實(一兩),地榆炭(二錢),馬料豆(一兩),神麯(一兩),扁豆(一兩),鮮藕節(一個)
楊左,赤白滯下,脈至浮遲而滑,痛在少腹,復暑秋風,兼有寒積,注於下焦,氣血因而不和。
防風(一錢),通草(一錢),神麯(二錢),楂肉(炒,二錢),生熟砂仁(各一錢),木香(四兩),吳茱萸(二分),赤白芍(各一錢),生熟甘草(一錢),黃芩(八分),生熟延胡(二錢),肉桂(二分),當歸(二錢),生穀芽(炒,二錢),荷葉(二錢)
白話文:
痢疾
僧人,去年秋天先得了瘧疾後又得痢疾,現在瘧疾雖然好了,但痢疾還沒完全好,大便帶有鮮紅色,稍微活動就拉得少,勞累就拉得多。這是因為瘧疾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,跑到身體深層,傷了肝和腎,導致吸收和儲藏功能失常,時間久了身體越來越虛弱,所以一直好不了。
藥方:熟地黃(24克),炒白芍(6克),炙甘草(2.4克),西洋參(8克),地榆炭(6克),炒荊芥(4克),當歸(12克),防風(4克),懷山藥(40克),杜仲(12克),丹參(8克),川斷(8克),烏梅炭(3個),炒紅曲(8克),炮薑(2.4克),建蓮子(8克)
另外,原來的藥方再加炒蒼朮(12克),赤石脂(12克)。
李左,去年夏天秋天之際,先拉肚子後得痢疾,到現在還沒好,面色發黃沒有精神,脈搏快而無力,兩腳腫脹。這是脾氣和腎陰都受到損傷,要特別注意飲食。
藥方:懷山藥(40克),蒼朮(12克),炙甘草(2克),炒白芍(6克),大熟地黃(20克),神麯(4克),西洋參(12克),炮薑(2.4克),牡蠣(12克),建蓮子(12克),艾葉(4克)
某右,長期痢疾,脾和腎都受到損傷。
藥方:熟地黃(32克),當歸(12克),懷山藥(24克),白芍(6克),炙甘草(1.6克),炒車前子(6克),炒西洋參(12克),炒扁豆(40克),阿膠(6克),桔梗(4克),神麯(4克),木香(1.6克),烏梅(1個),艾葉(1.2克),生麥芽和炒麥芽(各24克)
許左,痢疾雖然減輕了,但是食慾差,腹痛不止。
藥方:炙甘草(2克),炒砂仁(4克),炒烏藥(4克),神麯(6克),山藥(12克),煨木香(1.2克),白芍(用桂枝炒,4克),煨薑(1片),生麥芽和炒麥芽(各16克)
許左,痢疾快好了卻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在痢疾的病程中,是由裡到表,由重轉輕的過程,但這也可能是再次感染了風寒。
藥方:柴胡(1.2克),陳皮(4克),蒼朮(8克),蘇梗(4克),炙甘草(1.6克),茯苓(4克),神麯(4克),白芍(4克),山藥(12克),黨參(12克),肉豆蔻(生的,2.4克),木香(1.2克),麥芽(12克),薑(1片)
張左,平時就有痔瘡,大腸濕熱沒有清除乾淨,去年得了痢疾到現在,雖然減輕了但還沒完全好。最近大便時肛門發熱,小便不暢,又感覺到暑熱的邪氣。據說以前最怕寒涼,吃的藥都是溫補的,仔細診斷脈象,右關脈摸起來像鼓槌一樣硬,這是積熱的證據。《內經》說:「胃裡有寒,就會拉出像粥一樣黃色的東西」,這就是這種情況。內在和外在的原因都有,所以要綜合考慮病情和藥方。應該寒熱並用,同時調理脾和腎。
藥方:蒼朮(4克),薑炭(2克),防風(6克),山藥(40克),芡實(40克),地榆炭(8克),馬料豆(40克),神麯(40克),扁豆(40克),鮮藕節(1個)
楊左,拉出紅白色粘液,脈象浮緩而滑,疼痛在小腹,又遇到暑熱和秋風,還有寒積,這些都跑到下焦,導致氣血不調和。
藥方:防風(4克),通草(4克),神麯(8克),炒山楂肉(8克),生砂仁和炒砂仁(各4克),木香(16克),吳茱萸(0.8克),赤芍和白芍(各4克),生甘草和炙甘草(各4克),黃芩(3.2克),生延胡索和醋延胡索(各8克),肉桂(0.8克),當歸(8克),炒生麥芽(8克),荷葉(8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