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馤塘醫話》~ 正文 (14)
正文 (14)
1. 驗齒
再溫熱之病,看舌之後,亦須驗齒。齒為骨之餘,齦為胃之絡。熱邪不燥胃津,必耗腎液,且二經之血,皆走其地。病深動血,結瓣於上。陽血者,色必紫,紫如干漆。陰血者,色必黃,黃如醬瓣。陽血若見,安胃為主;陰血若見,救腎為要。然豆瓣色者多險,若症還不逆者,尚可治,否則難治矣。何以故耶?蓋陰液竭,陽上厥也。
齒若光燥如石者,衛熱甚也。若無汗惡寒,衛偏勝也,辛涼泄胃透汗為要。若如枯骨色者,腎液竭也,為難治。若上半截潤,水不上承,心火炎上也,急急清水救水,俟枯處轉潤為妥。若咬牙嚼齒者,濕熱化風痙病。但咬牙者,胃熱氣走其絡也。若咬牙而脈症皆衰者,胃虛無谷以為榮,亦咬牙也。
何以故耶?虛則喜實也。舌本不縮而硬,而牙關咬定難開者,此非風痰阻絡,即欲作痙症,用酸物擦之即開。酸走筋,木來泄土故也。
若齒垢如灰糕樣者,胃氣無權,津亡濕濁而重多死。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。胃火沖激也,不痛者,龍火內燔也。齒焦無垢者死;齒焦有垢者,腎熱胃劫也,當微下之,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。
東垣之久病不知飢飽,不見皮枯毛瘁,乃痰飲為患。
葉案中風門,用人參必於病勢已退後,用以培元養氣。當病甚時,亦與於驅風之藥同用,其分兩亦不過幾分至錢,無不中度。余病用參可類推。(肝風)火盛者,葉先生用羚羊角、山梔、連翹、花粉、元參、鮮生地、丹皮、桑葉,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,此先從膽治也。痰多者,必理陽明,消痰如竹瀝、薑汁、菖蒲、橘紅、二陳湯之類,中虛則用人參,外臺茯苓飲是也。下虛者,必從肝治,補腎滋肝,育陰潛陽,鎮攝之治是也。
久嗽而用建中湯諸法,治中宮之虛,乃補母之義,真古聖相傳之正法。若陰火虛勞之嗽,與建中正相反,此老用此得手,而誤施於虛勞,亦辨之不審耳。
凡上實者下必虛,薄味清其上焦,正以安下,令其藏納也。(吐血)凡咳血之脈,右堅者,治在氣分,系震動胃絡所致,宜薄味調養胃陰,如生扁豆、茯神、北沙參、苡仁等類。左堅者,乃肝腎陰傷所致,宜地黃、阿膠、枸杞、五味等類。脈弦肋痛者,宜蘇子、桃仁、降香、鬱金等類。
成盆盈碗者,葛可久花蕊石散,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。一症而條分縷晰,從此再加分別,則於症自有據矣。
凡屬有病必有留邪,須放出路,方不成痼疾。惟氣血欲脫,一時急救,不在此例,稍定即當思治病之去矣。
諸項失音,皆有可愈之理,惟用麥冬、五味、熟地、桔梗等藥,補住肺家痰火,以致失音,則百無一生,獨不言及何也?又麥冬、五味,是失音之靈丹。
大凡內損精血形氣,其胃旺納食者,務在滋填。如食減不納,後天生氣不振,濃厚填補,於理難進,當用生脈四君子湯。脾腎雙顧,清邪在上,必用輕清氣藥。如苦寒治中下,上結更閉。
白話文:
再次遇到溫熱性疾病,在觀察舌頭之後,也必須檢查牙齒。牙齒是骨頭的延伸,牙齦則是胃的經絡。熱邪如果沒有耗損胃的津液,就必定會消耗腎的精液,而且這兩條經絡的血液都會流經這個部位。如果病情加深導致出血,就會在牙齦上結成血痂。如果是陽血,顏色一定是紫色的,像乾燥的漆一樣;如果是陰血,顏色一定是黃色的,像醬油凝固的樣子。看到陽血,治療重點在於安撫胃;看到陰血,治療重點在於救援腎。然而,像豆瓣一樣顏色的血痂通常很危險,如果病情還沒有惡化,尚可治療,否則就難以治癒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陰液枯竭,導致陽氣上衝。
如果牙齒乾燥發光,像石頭一樣堅硬,表示衛氣熱盛。如果沒有汗、且怕冷,表示衛氣偏盛,應該使用辛涼藥物來疏泄胃熱,並幫助發汗。如果牙齒顏色像枯骨,表示腎液已經枯竭,難以治療。如果牙齒上半部滋潤,表示腎水無法上達,導致心火上炎,應該立即用清水滋潤,等待乾燥的部位轉為濕潤。如果出現咬牙切齒的現象,表示濕熱化風,導致痙攣。如果只是單純的咬牙,表示胃熱使氣血走散到經絡。如果咬牙時脈象和症狀都虛弱,表示胃虛沒有穀物來滋養,也會出現咬牙的現象。為什麼呢?因為虛弱的身體喜歡依靠實在的東西。如果舌頭沒有收縮而變硬,而且牙關緊閉難以打開,這不是風痰阻礙經絡,就是即將發作痙攣,用酸性物質擦拭就能打開。因為酸味可以進入筋脈,且木可以疏泄土氣。
如果牙齒上的污垢像灰糕一樣,表示胃氣虛弱,津液耗盡,濕濁堆積,通常病情嚴重。如果是初發病,牙縫流出清血並疼痛,表示胃火上衝;如果沒有疼痛,表示龍火在體內燃燒。牙齒焦枯且沒有污垢表示病情危險;牙齒焦枯但有污垢表示腎熱導致胃氣被消耗,應該稍微疏導,或者使用玉女煎來清胃救腎。
東垣所說的久病之人,不知道飢餓或飽脹,皮膚沒有枯槁、毛髮沒有枯竭,是因為痰飲作祟。
葉天士在治療中風時,一定在病情緩和後才使用人參,用以培養元氣。當病情嚴重時,也與祛風藥物一起使用,劑量也不過幾分到一錢,都是適度使用。其他疾病使用人參可以此類推。(治療肝風時),如果火氣旺盛,葉天士會使用羚羊角、山梔子、連翹、花粉、元參、鮮生地、丹皮、桑葉,來清泄上焦孔竅的熱邪,這是先從膽經治療。如果痰多,就必須調理陽明經,用竹瀝、薑汁、菖蒲、橘紅、二陳湯等來化痰。如果中焦虛弱,則用人參,如外臺茯苓飲。如果下焦虛弱,就必須從肝經治療,補腎滋肝,滋養陰液,潛藏陽氣,進行鎮攝的治療。
久咳而使用建中湯等方法,治療中焦虛弱,這是補益母氣的原則,是古代聖賢相傳的正統方法。如果是陰火虛勞引起的咳嗽,就和建中湯的治療方法正好相反。葉天士使用這種方法很得心應手,但如果誤用於虛勞,也是因為辨證不夠仔細。
一般來說,上部實證,下部必定虛弱,用清淡的飲食來清泄上焦,正是為了安撫下焦,使其藏納精氣。(吐血)凡是咳嗽出血的脈象,右脈堅實,表示病在氣分,是震動胃絡所導致,應該用清淡的飲食調養胃陰,如生扁豆、茯神、北沙參、薏仁等。如果左脈堅實,是肝腎陰虛所導致,應該用生地黃、阿膠、枸杞、五味子等。如果脈弦且肋骨疼痛,應該用蘇子、桃仁、降香、鬱金等。
如果出血量很大,可以用葛可久的化蕊石散,或者張仲景的大黃黃連瀉心湯。將一種症狀如此詳細地分門別類,再加以區分,那麼對於疾病的判斷自然就會有依據了。
凡是有病,必定有邪氣滯留,必須找出邪氣的出路,才不會形成頑固性疾病。只有氣血即將脫離時,需要緊急救援,不在此例,稍稍穩定後,就應該考慮如何去除病邪。
各種失音的情況,都有可以治癒的道理,只有使用麥冬、五味子、熟地、桔梗等藥物,反而使肺部的痰火被抑制,導致失音,則很難治癒。為什麼呢?而且麥冬、五味子明明是治療失音的靈丹妙藥。
大凡體內精血形氣耗損,如果胃氣旺盛能吃東西,重點在於滋養填補。如果食慾減退,不能進食,表示後天生氣衰弱,用厚膩的補品,效果反而不好,應該用生脈散、四君子湯。脾腎都要兼顧,如果邪氣在上,必須使用輕清的藥物。如果用苦寒藥治療中下焦,反而會使上焦閉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