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洄溪醫案按》~ 失魂 (2)

回本書目錄

失魂 (2)

1. 瘟疫

雍正十年,崑山瘟疫大行,因上年海嘯,近海流民數萬,皆死於昆,埋之城下,至夏暑蒸屍氣,觸之成病,死者數千人。汪翁天成亦染此證,身熱神昏,悶亂煩躁,脈數無定。余以清涼芳烈,如鮮菖蒲、澤蘭葉、薄荷、青蒿、蘆根、茅根等藥,兼用辟邪解毒丸散進之,漸知人事。因自述其昏暈時所歷之境,雖言之鑿鑿,終虛妄不足載也。

余始至昆時,懼應酬不令人知,會翁已愈,余將歸矣。不妨施濟,語出而求治者二十七家,檢其所服,皆香燥升提之藥,與證相反。余仍用前法療之,歸後有葉生為記姓氏,愈者二十四,死者止三人,又皆為他醫所誤者,因知死者皆在。凡治病不可不知運氣之轉移,去歲因水濕得病,濕甚之極,必兼燥化,《內經》言之甚明,況因證用藥,變化隨機,豈可執定往年所治祛風逐濕之方,而以治瘟邪燥火之證耶?

雄按:風濕之邪,一經化熱,即宜清解,溫升之藥,咸在禁例。喻氏論疫,主以解毒韙矣。而獨表彰敗毒散一方,不知此方雖名敗毒,而群集升散之品,凡溫邪燥火之證,犯之即死,用者審之。

白話文:

雍正十年,崑山地區爆發了嚴重的瘟疫。這是因為前一年發生了海嘯,數萬沿海的難民來到崑山,卻不幸在這裡全數死亡,他們被埋葬在城下。到了夏天,高溫使得屍體腐爛,散發出的屍臭氣味觸動了疫情,造成數千人的死亡。汪天成老先生也感染了這種疾病,他發燒、神志不清、心情煩亂,脈搏頻繁而不穩定。我使用了一些具有清涼和芳香性的藥物,如新鮮的菖蒲、澤蘭葉、薄荷、青蒿、蘆根、茅根等,並配合使用了避邪解毒的藥丸和藥粉來治療他,他逐漸恢復了意識。他描述了自己在昏迷期間經歷的情景,雖然他講得非常詳細,但最終這些都是虛幻且不值得記錄的。

我剛到崑山的時候,擔心應酬太多,不想讓人知道我的存在,但當汪老先生康復後,我準備回家了。我決定幫助更多的人,結果有27家求診。檢查他們之前服用的藥物,發現他們都用了與病情相悖的香燥升提類藥物。我仍然用之前的治療方法來治療他們,在我離開後,有葉先生幫我記錄了患者的姓名。其中24人痊癒,只有3人死亡,這3個人是被其他醫生誤診的。由此我瞭解到,所有死亡的人都有著相同的病因。所以,我們在治病的時候,一定要了解疾病的轉變和季節的運行,去年因水濕導致的疾病,濕氣過重時,必然會伴隨著乾燥的轉化,這在《內經》中已經有明確的記載。況且,根據病情使用藥物,應該靈活多變,怎麼能固守過去治療風濕的方子,來治療瘟疫和燥火的病症呢?

雄按:當風濕之邪轉化為熱時,就應該使用清解的方法,溫暖上升的藥物,都應該避免使用。喻氏討論瘟疫時,主張使用解毒的方法是對的。但他單獨推崇敗毒散這個處方,不知道這個處方雖然名字叫敗毒,但是它包含了很多溫暖上升的成分,對於任何溫熱或燥火的病症,一旦使用就會致命,使用者必須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