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2)
卷之上 (2)
1. 瘧
一人年逾四十,形肥色蒼,因勞後入房感風,夜半瘧作,自汗,寒少熱多,一日一作。醫用清脾、小柴胡、四獸等劑不效。漸至二日或三日一發。予診,左脈浮洪虛豁而數,右脈虛小散數,頭眩耳鳴,四肢懶倦,手足麻、大便溏,左脅瘧母,時或夢遺,發則嘔吐,多痰,或辰或午發,至酉戌乃退。每至三十日連發二次,子時發至黎明,其發微;辰時發至酉戌,其發如常。
予用參、耆、歸、朮、麥門、知母、厚朴、陳皮大劑與之。初服一劑,痞塊反高,小腹脹痛。予曰:藥若不瞑眩,厥疾弗瘳,再當服之數帖。後脈皆稍靜不數。
病者曰:脈平而病不減,何也?予曰:瘧邪已深,非數劑之藥、旦夕之功所能愈。當久服,待春分陽氣發揚,方得全愈。苟惑人言而止藥,不惟瘧不能止,或癆或鼓,難免後憂。夫瘧因感風、暑、寒、水而作也。經曰皮膚之外,腸胃之內,氣血之所舍也。氣屬陽,風暑陽邪而中於氣;血屬陰,寒水陰邪而中於血。
先中陽邪,後中陰邪,則先寒後熱;先中陰邢,後中陽邪,則先熱後寒。陽邪多則熱多,渴而有汗;陰邪多則寒多而汗少。氣血受邪而居於其舍。悍衛之氣運行不息,不受邪也。日行陽二十五度,夜行陰二十五度,每一刻則周身一度,行與邪遇,則邪壅遏其道路,故與相搏而瘧作也。搏則一勝一負,負則不與之搏,而悍衛無礙,故瘧止矣。
夫邪之盛衰,因氣血之盛衰,氣血盛,邪亦盛;氣血衰,邪亦衰。久則氣血衰,或靜養二三日,氣血復盛而邪亦盛,悍衛行與之遇,又復相抗而瘧作。此瘧每三十日連發二次者,蓋二十八九、三十日,晦日也。陰極陽生之時,夜半微陽始生而力尚弱,故瘧發亦輕;辰則陽旺矣,故瘧亦重。
此瘧所感陽邪居多,故隨陽氣盛衰而為之輕重。其三日一發者,非入於藏也,由氣血盛衰而然,非若傷寒之傳經也。
或曰:邪既因氣血而盛衰,今補其氣血,未免邪亦盛矣。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氣血未補,終未至於強健,強健邪無容留矣,經曰「邪正不兩立」是也。
夫瘧三日一發,丹溪以發日之辰分屬三陰,而藥無三陰之別。總用撫芎、當歸、紅花、蒼朮、黃柏等藥掣起陽分。瘧入陰分,由陽虛陷入也。須宜陽分助氣之藥,加血藥引入陰分,方可掣起。專用血藥,只恐邪愈下陷,何以能掣起哉?
白話文:
有位超過四十歲的人,身材肥胖且面色蒼白,他曾在勞動後進入房間吹風,結果半夜開始發作瘧疾,並出現自汗的症狀,感覺寒冷較輕而發燒較嚴重,一天會發作一次。醫生先後使用了清脾湯、小柴胡湯和四獸湯等處方,但效果不佳。病情逐漸惡化到每隔兩天或三天才發作一次。我為他診脈,發現他的左手脈象浮洪且虛豁快速,右手脈象虛小散亂且快速,此外還有頭暈耳鳴、四肢乏力、手腳麻木、大便稀溏等症狀,且在左側肋部可觸及腫塊,偶爾還會夢遺,發作時會嘔吐,且伴有大量痰液,通常在早上或中午發作,直到傍晚才退去。每月的最後幾天,他會連續發作兩次,一次從子時開始,持續到黎明,發作程度較輕;另一次從辰時開始,持續到傍晚,發作程度較為正常。
我開了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麥門冬、知母、厚朴、陳皮等大劑量的藥物給他。他服用第一劑後,腹部的腫塊反而更加明顯,且出現小腹脹痛的情況。我告訴他,如果藥物沒有產生反應,疾病是不可能康復的,他需要再繼續服用幾帖。之後,他的脈象逐漸恢復平靜,不再那麼頻繁地跳動。
病人問我:為什麼脈象已經恢復平穩,但病情卻沒有改善呢?我回答他:瘧疾的病根已經很深,不是幾帖藥就能治癒的,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見效的。他需要長期服藥,等到春天的陽氣旺盛時,才能完全康復。如果因為他人的言論而停止服藥,不僅瘧疾無法控制,甚至可能轉變為肺結核或臌脹,這將帶來後患無窮。瘧疾是由感受風、暑、寒、水等邪氣而引起的。根據醫學經典,皮膚外層與腸胃內層之間,是氣血存儲的地方。氣屬於陽性,風暑等陽性邪氣會影響氣;血屬於陰性,寒水等陰性邪氣會影響血。
如果先感受了陽性邪氣,再感受陰性邪氣,就會先感到寒冷,然後發燒;反之,如果先感受陰性邪氣,再感受陽性邪氣,就會先發燒,然後感到寒冷。如果感受的陽性邪氣較多,就會發燒較嚴重,口渴且出汗;如果感受的陰性邪氣較多,就會感到寒冷較嚴重,且汗水較少。當氣血受到邪氣的侵害時,它們會停留在原地。然而,人體的悍衛之氣會不停地運行,不被邪氣所影響。每天白天悍衛之氣會運行二十五度,夜晚運行二十五度,每一分鐘就會周身運行一圈。當悍衛之氣遇到邪氣時,邪氣會阻塞它的道路,因此悍衛之氣會與邪氣搏鬥,導致瘧疾的發作。搏鬥過程中,一方勝利,另一方失敗,當邪氣失敗時,悍衛之氣就不會再與它搏鬥,因此瘧疾也就停止發作了。
邪氣的強弱會隨著氣血的盛衰而變化,當氣血旺盛時,邪氣也會較強;當氣血衰弱時,邪氣也會較弱。如果病情持續很久,氣血就會衰弱,但如果經過兩三天的休息養生,氣血就會再次旺盛,而邪氣也會再次強烈,悍衛之氣運行時遇到邪氣,就會再次與它搏鬥,導致瘧疾再次發作。之所以每個月的最後幾天會連續發作兩次,是因為那幾天是月晦之日,也就是陰極轉陽的時候。在夜半時分,陽氣開始萌生,但力量仍然很弱,所以瘧疾的發作程度較輕;到了早上,陽氣就比較旺盛了,所以瘧疾的發作程度也就更嚴重。
這個病人所感受的陽性邪氣較多,所以他的病情會隨著陽氣的盛衰而變化。對於每三天發作一次的情況,並不是因為邪氣進入了臟器,而是由於氣血的盛衰所導致的,與傷寒傳經不同。
有人可能會問:既然邪氣的強弱會隨著氣血的盛衰而變化,現在補充氣血,難道不會讓邪氣也變得更強嗎?我的回答是:邪氣聚集的地方,必定是氣血虛弱的地方。只有當氣血得到充分補充,身體才能變得強壯,邪氣也就無法存留,這就是所謂的「邪正不兩立」的道理。
對於每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,丹溪認為應該根據發作當日的時辰來區分三陰,但他使用的藥物並沒有區分三陰。他總是以川芎、當歸、紅花、蒼朮、黃柏等藥物來提升陽氣。瘧疾進入陰分的原因是陽氣虛弱,導致邪氣陷入。因此,需要使用補益陽氣的藥物,加上引導邪氣進入陰分的血藥,才能真正起到治療作用。如果單純使用血藥,可能會導致邪氣更加深入,如何能夠有效提升陽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