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1)
卷之上 (1)
1. 咳嗽
一婦年三十,質脆弱,產後咳嗽,痰臭。或作肺癰治,愈劇。延及兩腳漸腫至膝,大便溏,小腹脹痛,午後發熱,面紅氣促,不能向右臥。予診,脈虛小而數。
予曰:凡咳嗽左右向不得眠者,上氣促下瀉泄者,發熱不為瀉減者,此皆病之反也。按此皆原於脾。經曰脾主諸臭,入肺腥臭,入心焦臭,入肝腐臭,自入為穢臭。蓋脾不能運行其濕,濕鬱為熱,釀成痰而臭矣。經曰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脾虛則肺金失養。氣劣行遲,壅遏道路,故咳嗽氣促不能右臥也;脾虛必奪母氣以自養,故心虛發熱而見於午也;脾主濕,濕勝則內滲於腸胃為溏泄,外滲於皮膚為浮腫。
令用參、耆、甘草補脾為君,白朮、茯苓滲濕為臣,麥門冬以保肺氣,酸棗仁以安心神為佐,陳皮、前胡以消痰下氣為使,用東壁土(以受陽光最多用之)以為引用。蓋土能解諸臭,用以補土,亦易為力矣。此竊取錢氏黃土湯之義也。服一帖,前症略減,病者甚喜。予曰:未也,數帖後無反復,方是佳兆,否則所謂過時失治,後發寒熱,真陽脫矣。
泄而腳腫,脾氣絕矣,何能收救。
予侄文煥妻亦患此,醫作肺癰治,而用百合煎湯煮粥,食之反劇。予診,其脈細弱而緩,治以參、耆甘溫等劑,二三帖而愈,此由治之早也。
白話文:
一位三十歲的女性,身體素質較差,在產後開始出現咳嗽,且痰有異味。有人認為這是肺部有嚴重感染而進行治療,但病情反而加重。隨後,她的雙腳開始逐漸腫脹至膝蓋,排便變得稀軟,小腹有脹痛感,每天下午開始發燒,臉色泛紅,呼吸急促,甚至無法向右側躺著睡覺。我為她診脈,發現脈象虛弱、細小且頻繁。
我解釋道:凡是咳嗽到左右翻身都無法安眠,上氣不接下氣且伴有下瀉,即便發燒也不會因瀉而出現改善,這些都是病情逆轉的徵兆。這些問題根源都在脾臟。根據醫學理論,脾臟主管所有氣味,如果影響到肺部,痰就會帶有腥臭;影響到心臟,則會有焦臭;影響到肝臟,便會有腐臭;自身影響,則會產生穢臭。這都是因為脾臟無法正常運轉濕氣,濕氣鬱積變為熱氣,進而形成帶有異味的痰。醫學理論又提到,左右側身代表的是陰陽之道。脾虛時,肺部的金屬之氣就得不到滋養。氣息微弱,運行緩慢,阻塞了陰陽之路,所以會咳嗽、呼吸困難,且無法向右側躺著睡覺;脾虛時必定會消耗母親的元氣來滋養自己,所以心臟虛弱,中午時分會發燒;脾臟主管濕氣,濕氣過重時,內在會影響腸胃,導致排便稀軟;外在則會影響皮膚,造成浮腫。
我建議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來補充脾氣,以白朮和茯苓來排除濕氣,用麥門冬保護肺氣,酸棗仁安定心神,陳皮和前胡消除痰液並降氣。我還建議使用東牆上的泥土(因受到最多陽光照耀)作為引子,因為泥土能去除各種異味,用它來補脾,效果會更好。這正是我從錢氏的黃土湯療法中得到的靈感。服用一劑後,之前的症狀有所緩解,病人非常開心。我告訴她:尚未痊癒,要等到連續服用幾劑後,病情不再反覆,纔是好的跡象,否則就是錯過了治療時機,後續可能會發冷發熱,甚至真陽脫離。
如果腹瀉且腳部腫脹,脾氣已經衰竭,很難再挽救。
我的侄媳也患有類似疾病,醫生將其視為肺部嚴重感染,並用百合煎湯煮粥讓她食用,結果病情反而更糟。我為她診脈,發現脈象細弱且緩慢,我使用人參、黃耆和甘草等溫和藥材進行治療,僅需二三劑,病情便已康復,這是因為治療得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