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機

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3)

1.

重大之病,一日三脈多變,難治;沉疴日日脈不移,亦難治。伏經脈最難求,如積熱之久,脈反沉細,而外症又寒,苟非兼以望聞問切,何可得也?世俗諱疾試醫,醫復諱情妄臆。而豪貴婦女,往往不得望聞,豈不大錯?

論病必分兼經、專經、錯經、伏經,知有賓主,而後分標本以處方。兼經併發如兩感,專經獨發如太陽表症,錯經亂髮如百合、狐惑病,伏經反發如熱極似水。

君臣佐使外,可用一標使,如劑中合從辛以達金,則取引經一味,辛者倍加之,故其效速。

白話文:

對於嚴重的疾病,如果一天之內脈象變化多次,治療起來會非常困難;同樣地,如果長期的重病患者的脈象始終不變,治療也會很棘手。伏脈是最難辨識的,例如,長時間的積熱,脈象反而呈現沉細,而且外表症狀又顯示寒冷,如果不是綜合運用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法,是無法準確判斷的。社會上常有人隱瞞病情來試探醫生的醫術,醫生又因為顧及病人的情緒而隨意猜測,尤其是豪門貴族的女性,往往無法全面進行望、聞兩項診察,這豈不是一個巨大的錯誤?

討論病情時,一定要區分兼經、專經、錯經和伏經,明白主次關係,然後根據此來區分疾病的本質和表面症狀,以制定治療方案。兼經就是兩條或以上的經絡同時出現病變,就像兩感一樣;專經就是單一經絡出現病變,例如太陽經的表症;錯經就是各經絡間的病變混亂,例如百合病和狐惑病;伏經就是潛藏的經絡病變,例如極度的熱病表現出的卻像寒病。

除了君臣佐使的藥物之外,還可以使用一種標使藥物,例如在藥方中,如果需要通過辛辣藥物來達到治療肺部的效果,那麼就會選擇一種能引導藥力到達肺部的藥物,並且這種藥物的用量會加倍,因此療效會更快速。

2. 補陰

一士人,形肥色白,因《名醫雜著》。謂人皆陰不足,服補陰丸至數十年,乃病虛短氣。予反之,用辛熱劑,決去滯余,而燥其重陰,方得平和無恙。此則未達方書而枉自誤,不可不戒也。

前數條出《醫通》,予嘗熟諳,以其暗與己合,故錄之不忘。詩曰「我思古人,實獲我心」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【補陰】

有位學士,體型肥胖且膚色偏白,他依據《名醫雜著》一書中的觀點,認為人體多數陰分不足,因此長達數十年來一直服用補陰丸。然而,他卻因此出現了虛弱及呼吸短促的症狀。我反其道而行,使用辛熱的藥物,幫助他排除體內的滯留物,並使他過重的陰性得到調節和平衡,才得以恢復健康。這就是因為未能正確理解醫書的內容,導致自己誤解而產生問題,我們應引以為戒。

前面幾段摘自《醫通》一書,我對這些內容非常熟悉,因為它們暗合了我的觀點,所以我不會忘記。有句詩說:「我思念古人,他們的想法確實與我心靈相通」,正是在形容這種情形。

3.

一婦年三十餘,十八胎九殰八夭。復因驚過甚,遂昏昏不省人事,口唇舌皆瘡,或至封喉,下部白帶如注,如此四十餘日。或時少醒,至欲自縊,自悲不堪。或投涼劑解其上,則下部疾愈甚;或投熱劑,或以湯藥熏蒸其下,則熱暈欲絕。脈之,始知為亡陽症也。急以鹽煮大附子九錢為君,制以薄荷、防風,佐以薑、桂、芎、歸之屬,水煎,入井水冷與之。未盡劑,鼾睡通宵,覺則能識人。

眾訝曰:「何術也?」醫曰:「方書有之,假對假,真對真爾。」上乃假熱,故以假冷之藥從之;下乃真冷,故以真熱之藥反之,斯上下和,而瘡解矣。續後再服調元氣藥,乃生二子。續後又病瘧一年,亦主以養元氣,待飲食大進,然後劫以毒藥,吐下塊物甚多,投附子湯三錢而愈。

此條亦出《醫通》,以其治病有法,用藥有權,可謂知通變者也。故錄之以為法。

白話文:

有一名三十多歲的女子,她懷孕十八次,但其中九次流產,八次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。後來因為受到極大的驚嚇,她開始失去意識,陷入昏迷狀態,她的口脣和舌頭都長了潰瘍,嚴重到連喉嚨都封閉了,下體的白帶像泉水般大量湧出,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四十多天。偶爾她會稍微清醒,但卻感到極度悲痛,甚至想自我了斷。有人嘗試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她的上半身,結果反而使下半身的病情更加嚴重;也有人使用溫熱的藥物,或是以草藥湯汁來蒸燻她的下半身,結果她卻感到極度的熱暈,幾乎要昏厥過去。醫生診脈後,發現她是屬於陽氣喪失的病症。

醫生緊急地使用九錢的大附子(煮過的),並加入薄荷、防風等藥材作為輔助,再搭配薑、肉桂、川芎、當歸等藥材,用水煎煮後,加入冷水冷卻後讓她服用。還沒喝完藥,她便睡了一整夜,醒來後竟然能辨認出周圍的人了。

旁邊的人都驚訝地問:「這是什麼神奇的療法?」醫生回答說:「醫學古籍中有記載,這就是假熱對付假熱,真寒對付真寒的道理。」她上半身的熱象是虛假的,所以使用看似清涼的藥物來順應;下半身的寒冷是真實的,所以使用真正的熱性藥物來反治,這樣就能達到上下調和,潰瘍自然就會痊癒。之後,她繼續服用調理元氣的藥物,後來生了兩個兒子。

後來她又罹患了一年的瘧疾,同樣是以調理元氣為主,等到飲食逐漸恢復後,才使用有毒的藥物來驅除體內的塊狀物質,排出許多異物後,再使用三錢的附子湯來治療,最終痊癒。

這個案例出自於《醫通》一書,醫生治病有方法,用藥有技巧,可謂是懂得通變的高手。因此,我們記錄下來,作為學習的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