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機

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3)

1. 陽虛

一人年逾三十,神色清減,初因傷寒過汗,是後兩足時冷,身多惡寒,食則易飢,日見消瘦,夢遺甚頻,筋骨疼痛,久伏床枕,不出門戶。醫用滋陰降火不效。予視,左脈浮虛而緩,右脈浮弦而緩,此陽虛也。病者言易飢善食,夢遺甚頻,似屬陰虛,若作陽虛而用參、耆,恐增病矣。予故為之備論其病。

古人謂脈數而無力者,陰虛也;脈緩而無力者,陽虛也。今脈皆浮虛弦緩,則脈為陽虛可知矣,參症論之,病屬陰虛,陰虛則發熱,午後屬陰,當為午後則遍身發熱,惡熱,揭胸露手,蒸蒸熱悶而煩躁也。今患並無是症,何得認作陰虛?夫陽虛則惡寒,雖天暖日和,猶恐出門,怕寒惡風。

今患兩足時冷,身多畏寒,皆陽虛之驗矣。又被汗多亡陽,非陽虛而何?今日食則易飢,非陰虛火動也。蓋脾胃以氣為主,氣屬陽,脾胃之陽已虛,又被苦寒屬陰之藥以瀉其陽,則陽愈虛而內空竭,須借穀氣以扶助之,故易飢而欲食,食亦不生肌肉也。經曰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,又曰飲食不為肌膚,其此之謂歟。

夢遺亦非特陰虛。經曰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今陽既虛,則陽之精氣不能養神,而心藏神,神失所養,則飄蕩飛揚而多夢矣;陽之柔氣不能養筋,而肝主筋以藏魂,筋失所養,則遍身筋骨為之疼痛。魂亦不藏,故夢寐欠安,何得而不遺乎?經曰氣固形實。陽虛則不能固,而精門失守,此遺之所以頻而不禁也。

經曰腎者,胃之關也。今若助陽以使其固,養胃以守其關,不患遺之不止矣。遂用參、耆各二錢,白朮一錢,甘草五分,枳實、香附、山楂、韭子各五分,煎服半年,隨時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,調理而安。

白話文:

有個人超過三十歲,看起來精神憔悴,起初因為感冒過度出汗,之後雙腳常感到冰冷,身體常常覺得寒冷,吃完東西很快就餓,但身體卻一天比一天瘦,晚上睡覺時會頻繁地遺精,全身的筋骨都感到疼痛,長期臥牀不起,不敢出門。醫生用滋補陰液、降低虛火的方法治療,但效果不佳。我看他左手脈象浮虛而緩慢,右手脈象浮弦且緩慢,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。病人說他容易餓且食慾旺盛,晚上遺精很頻繁,好像屬於陰虛,如果把他當作陽虛來治,使用人參、黃耆這類藥物,可能會加重病情。因此我詳細解釋他的病情。

古人認為脈搏快速但無力是陰虛;脈搏緩慢無力是陽虛。現在他的脈象都是浮虛弦緩,可推知是陽虛。根據症狀分析,病況看似陰虛,陰虛會導致發熱,下午屬陰,應該下午全身發熱,怕熱,想掀開衣服露出手臂,感覺悶熱且煩躁。但病人沒有這些症狀,怎麼能斷定他是陰虛呢?陽虛的人會怕冷,即使天氣溫暖、陽光普照,還是不敢出門,怕冷且畏風。

現在病人雙腳常冷,身體常感寒冷,都是陽虛的徵兆。再者,大量出汗會損失陽氣,如果不是陽虛又是什麼?現在他吃完飯就很快餓,不是陰虛火旺。脾胃主要由氣控制,氣屬陽,脾胃的陽氣已經虛弱,再用苦寒屬陰的藥物去洩掉他的陽氣,就會讓陽氣更虛,體內空虛,必須藉由食物來補充,所以容易餓且想吃東西,但吃再多也不長肉。古籍上說飲食過量,會傷害腸胃,又說飲食不轉化為肌肉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

晚上遺精也不只是因為陰虛。古籍上說陽氣,精純的可以養神,柔和的可以養筋。現在陽氣已經虛弱,陽氣中的精純部分無法養神,心臟藏神,神失去滋養,就會飄忽不定,產生許多夢境;陽氣中的柔和部分無法養筋,肝臟主筋,藏魂,筋骨失去滋養,全身的筋骨就會疼痛。魂魄也藏不住,所以睡眠不安穩,怎麼可能不遺精呢?古籍上說氣血充足,身體才健康。陽虛就無法固攝,精關失守,這就是為什麼遺精頻繁且無法控制。

古籍上說腎臟,是腸胃的關卡。現在如果幫助陽氣變得堅固,滋養腸胃以守住關卡,就不怕遺精不停止了。於是使用了二錢的人參、黃耆,一錢的白朮,五分的甘草、枳實、香附、山楂、韭子,煎煮服用半年,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輔佐藥物,調理後身體狀況穩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