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中 (15)
卷之中 (15)
1. 調經
或咳嗽一聲,則腰眼痛如刀扎。日輕夜重,叫號不已。幸痛稍止,飲食如嘗。今詳月水過多,白帶時下,日輕夜重,瀉泄無時,亦屬下多亡陰。宜作血虛論治,然服四物止痛之劑益甚。九月,予復診視,始悟此病,乃合仲景所謂陽生則陰長之法矣。
夫經水多,白帶下,常泄瀉,皆由陽虛陷下而然,命曰陽脫是也。日輕夜重,蓋日陽旺而得健運之職,故血亦無凝滯之患,而日故輕也。夜則陰旺而陽不得其任,失其健運之常,血亦隨滯,故夜重也。遂以參、術助陽之藥,煎服五七帖,痛減。此亦病症之變,治法殊常,故記之。
一婦年二十一歲,六月經行,腹痛如刮,難忍求死。脈得細軟而駛,尺則沉弱而近駛。予曰:細軟屬濕,數則為熱,尺沉屬郁,此濕熱鬱滯也。以酒煮黃連半斤,炒香附六兩,五靈脂半炒半生三兩,歸身尾二兩,為末,粥丸,空心湯下三四錢,服至五六料。越九年,得一予。
又越四年,經行兩月不斷,腹中微痛,又服前丸而愈。續後經行六七日,經止則流清水,腹中微痛,又服前丸,而痛亦止。又經住只有七八日,若至行時,或大行五六日。續則適來適斷,或微紅,或淡紅。紅後嘗流清水,小腹大痛,漸連遍身胸背腰腿骨里皆痛,自巳至酉乃止。
痛則遍身冷,熱汗大出,汗止痛減,尚能飲食。自始痛至今歷十五年,前藥屢服屢效,今罔效者,何也?予在休寧率口,其母伴女荷轎,至彼就醫。脈皆洪滑無力,幸其尚有精神。予曰:此非舊日比矣,舊乃鬱熱,今則虛寒,東垣曰「始為熱中,終為寒中」是也。經曰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乃陰盛格陽,當作寒治,且始病時而形斂小,今則形肥大矣。
醫書曰瘦人血熱,肥人氣虛,豈可同一治耶?所可慮者,汗大泄而脈不為汗衰,血大崩而脈不為血減耳。其痛日重夜輕,知由陽虛不能健運,故亦凝滯而作痛。以症參脈,宜用助陽。若得脈減痛輕,方為佳兆。遂投參耆歸術大劑,加桂、附一帖。來早再診,脈皆稍寧。隨即回宅,服至二三十帖,時當二月。
至五月,予適往城,視之,病且愈矣。蓋病有始終寒熱之異,藥有前後用舍不同,形有少壯肥瘦不等,豈可以一方而通治哉?後聞乳有隱核數枚,彼時失告於予,訪之外科,歸罪於多服參、耆而然。殊不知肥人氣虛多滯,若能久服前藥,不惟乳無隱核,縱有亦當消矣。多因病退卻藥,血氣未充,故氣滯血凝而成此核,經曰「壯者氣行則愈」是矣。
予以書喻柢,恐一齊傳眾楚咻,莫能回其惑也。
一婦每臨經時,腰腹脹痛,玉戶淫淫,蟲出如鼠黏子狀,綠色者數十枚,後經水隨至。其夫問故。予曰:厥陰風木生蟲,婦人血海屬於厥陰,此必風木自甚,兼脾胃濕熱而然也。正如春夏之交,木甚濕熱之時,而生諸蟲是也。宜清厥陰濕熱耶。令以酒煮黃連為君,白朮、香附為臣,研末,粥丸,空服。吞之月餘,經至無蟲而妊矣。
白話文:
調經
一位婦女咳嗽時,腰部會疼痛得像刀刺一樣,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疼痛難忍,哭喊不止。幸好疼痛稍緩,飲食如常。她月經量過多,白帶也經常流出,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時常腹瀉,這都屬於陰虛下陷。雖然應該從血虛的角度治療,但服用四物湯止痛的效果更好。九月複診時,我才明白,此病符合張仲景所說的「陽生則陰長」的道理。
經血量多、白帶多、經常腹瀉,都是因為陽虛下陷導致的,稱為陽脫。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是因為白天陽氣旺盛,氣血運行良好,血液沒有瘀滯,所以疼痛較輕;晚上陰氣旺盛,陽氣不足,氣血運行不暢,血液瘀滯,所以疼痛加重。於是,我用人參、黃芪等補陽的藥物,煎服五到七劑,疼痛減輕。這種病症的變化和治療方法比較特殊,所以記錄下來。
一位21歲的婦女,月經來潮時腹痛劇烈,痛得想死。脈象細軟而數,尺脈沉弱而數。我說:細軟屬濕,數則為熱,尺脈沉弱屬氣鬱,這是濕熱瘀滯。用酒煮半斤黃連,炒香附六兩,炒半生五靈脂三兩,當歸尾二兩,研磨成粉,做成藥丸,空腹用熱湯送服三四錢,服用五六劑。九年後,她生了一個孩子。
又過了四年,月經持續兩個月不止,腹部輕微疼痛,再次服用之前的藥丸而痊癒。之後月經來潮六七天,經血止後流出清水,腹部輕微疼痛,又服用之前的藥丸,疼痛也止住了。之後月經只有七天左右,有時會持續五六天。之後經血時有時無,顏色時深時淺。經血停止後,常流清水,小腹劇痛,漸漸蔓延到全身,胸背腰腿骨頭都痛,從巳時(上午九點到十一點)持續到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才停止。
疼痛時全身冰冷,大量出熱汗,汗止後疼痛減輕,還能進食。從開始疼痛至今已經十五年了,以前服用此藥屢試屢效,如今卻無效了,這是為什麼呢?我在休寧縣,她母親帶著她坐轎子來求醫。脈象洪滑無力,幸好她還有精神。我說:這和以前不一樣了,以前是鬱熱,現在是虛寒,正如東垣先生所說「始為熱中,終為寒中」。《內經》說:「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乃陰盛格陽」,應該從寒症治療。以前她身材瘦小,現在卻肥胖了。
醫書上說,瘦人血熱,肥人氣虛,怎能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呢?值得考慮的是,她大量出汗,脈象卻沒有因為出汗而衰弱;經血大量流失,脈象卻沒有因為失血而減弱。她的疼痛白天輕,晚上重,說明陽虛不能使氣血運行,所以瘀滯而疼痛。根據症狀和脈象,應該用補陽的藥物。如果脈象減弱,疼痛減輕,就是好的徵兆。於是,我用大量的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黃芪,再加桂枝、附子一劑。第二天早上複診,脈象都稍有好轉。她隨即回家,服用二十到三十劑,當時是二月。
到五月,我恰好去城裡,去看她,她的病情已經好轉了。疾病的寒熱變化有始有終,用藥也有先後順序,體質也有少壯肥瘦之分,怎能用一種方法來治療所有病症呢?後來聽說她乳房有幾個硬塊,當時她沒有告訴我,她去外科就診,醫生認為是她服用太多人參、黃芪導致的。殊不知肥人氣虛多瘀滯,如果能長期服用之前的藥物,不僅乳房不會長硬塊,即使有了也會消失。多半是因為病情好轉後停藥,氣血未充,所以氣滯血凝而形成硬塊。《內經》說:「壯者氣行則愈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
我寫信告訴她,擔心她把我的話傳給很多人,使他們迷惑不解。
一位婦女每次月經來潮前,腰腹脹痛,陰部濕潤,有像老鼠黏液一樣的綠色蟲子爬出來,數量很多,之後月經才來。她的丈夫問我原因。我說:這是厥陰風木生蟲,婦女的胞宮屬於厥陰,一定是風木之氣過盛,加上脾胃濕熱導致的。就像春夏之交,木氣旺盛、濕熱之時,容易生蟲一樣。應該清泄厥陰濕熱。我讓她用酒煮黃連為主藥,白朮、香附為輔藥,研磨成粉,做成藥丸服用。服用一個多月,月經來潮時沒有蟲子了,而且懷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