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2)

1. 燥症

用,六味湯加麥味,:熟地、麥冬一兩,棗皮、山藥五錢,丹皮、苓、瀉三錢,北味一錢。數劑愈。六味補水,麥、味固肺,肺腎相資,水尤易生,下水滿,上水自盂。陰何吝而不交陽?陽得陽而化,亦得陰而平,陰既既濟,陽又不旺,口安得再燥。

交感樂極情濃,精泄,陽物不倒,精盡血隨,人謂火動極,誰知水燥極乎。腎中水火不可須臾離,蓋以陰陽之氣彼此相吸不能脫。陽欲離陰,陰下吸,陰欲離陽,陽上吸。惟醉飽入房,亂其常度,陰陽不能平,於是陽離陰而陽脫,陽不來救也;陰離陽而陰脫,陰不來援也。至是則水火兩絕,魂魄且不能自主,有精脫而死者。

今但精盡血隨,乃陰脫陽未脫也。使陽脫,陽物何能不倒。急大補腎水,俾水生留陽。然陰脫,須陽藥引陰,今陽強不倒,倘補陽,必更燥,涸水且不生,又何能引陰?不知無陰則陽不得引,無陽陰亦不能引。宜用九分陰藥,一分陽藥,大劑煮飲,水火無偏勝,阻陽相抱合。

用,引陰奪命丹,:熟地八兩,人參一兩,北味三錢,沙參二兩,肉桂一錢。連服四劑,始有性命。再將前藥減十分之七,服一月如故。用熟地、沙參大補腎陰,人參固未脫之陽,北味收耗散之氣,用肉桂於純陰,引入於孤陽肉,令已離者重合,已失者重歸。倘不多補陰,重用人參、桂,則陽旺陰涸,止可救絕於一時,不能救燥於五臟。

夜不能寐,口中無津,舌乾燥,或開裂紋,或生瘡點,人謂火起於心,誰知燥在心乎。心屬火,必須腎水滋為既濟。水既不滋心,舌,心苗,何得不燥。至夜,心氣入腎,腎中無水,不敢入,故不寐。宜大補心津,則心不燥,口舌自潤。然徒補心,心液未必大潤。蓋心津,腎內精也。

腎水上交心,則成既濟,尤宜補腎生心。用,心腎兩資湯,:人參、茯神、炒棗仁、沙參、棗皮、芡實、山藥三錢,柏子仁、北味一錢,麥冬五錢,熟地一兩,丹參、菟絲子二錢。十劑夜臥安,口中生津,諸症盡愈。此心腎同治,補火水足濟,補水火相生。故不見焦焚,反蕕優渥。

咳嗽吐痰,皮膚不澤,少動則喘,人謂邪在肺,誰知燥在肺乎。《內經》曰:夏傷於熱,秋必病燥。前症皆燥症。人咸謂燥症必補腎水,腎水乾,燥乃成。不知此燥因夏傷於熱,耗損肺氣,不必補腎,但潤脾,肺燥可解。然脾,肺母,腎,肺子,脾健本生肺,腎足尤不耗肺,補脾腎,肺不更潤乎。

用,子母兩濡湯,:麥冬、熟地五錢,天冬、玄參三錢,紫苑、牛膝、花粉一錢,甘草三分,蘇葉五分,丹皮二錢。十劑愈。此肺、脾、腎同治方也。然治脾腎,無非治肺。脾腎濡,肺安獨燥。

兩脅脹滿,皮膚如蟲咬,乾嘔不吐酸,人謂肝氣逆,誰知肝氣燥乎。肝藏血,肝中有血,則肝潤氣舒;無血,肝燥氣鬱。鬱則下克脾胃,土氣不能潤,何以化精微生肺。故傷於中,脹滿、嘔吐;傷於外,皮毛拂抑似肝逆,實肝燥也。然肝燥由腎虧,滋肝不補腎,終非治法。故必大滋腎,腎濡肝亦濡。

白話文:

燥症

六味湯加麥冬方治燥症有效:熟地、麥冬各一兩,棗皮、山藥各五錢,丹皮、茯苓、澤瀉各三錢,北五味子一錢。服用幾劑即可痊癒。六味地黃湯滋補腎陰,麥冬、五味子滋陰潤肺,肺腎相輔相成,腎陰充足,則水液代謝正常,下焦水液充盈,上焦水液自然充足。陰液為何吝嗇而不與陽氣交合呢?陽氣得到陽氣而化生,也需要陰液來調和,陰液充足後,陽氣也不會過旺,口燥的症狀自然會好轉。

性交過度,精液洩漏,陽痿,精盡血隨,人們認為是火邪過盛,其實是陰液枯竭。腎中陰陽二氣必須保持平衡,陰陽之氣相互吸引,不能分離。陽氣想要離開陰液,陰液會從下吸附;陰液想要離開陽氣,陽氣會從上吸附。只有醉酒飽食後過度房事,擾亂了陰陽平衡,導致陽氣脫離陰液而陽虛,陽氣不能回補;陰液脫離陽氣而陰虛,陰液不能回補。到此地步,陰陽二氣俱虛,神魂都難以自持,甚至會因精氣耗損而死亡。

現在只是精液洩漏,精盡血隨,是陰液虧虛,陽氣尚未衰竭。如果陽氣也衰竭,陰莖就不會勃起了。應當大力滋補腎陰,使陰液生髮,留住陽氣。但陰液虧虛,需要陽藥引導陰液,現在陽氣尚強,勃起正常,如果再補陽,必然更加乾燥,陰液更加枯竭,更難以引導陰液。不知陰虛則陽氣無法引導,陽虛陰液亦無法引導。宜用九分陰藥,一分陽藥,大劑量服用,使陰陽平衡,陰陽互相抱合。

引陰奪命丹方:熟地八兩,人參一兩,北五味子三錢,沙參二兩,肉桂一錢。連續服用四劑,才能保住性命。之後再將藥量減少十分之七,服用一個月,直到痊癒。方中熟地、沙參大力滋補腎陰,人參固護未損之陽,北五味子收斂耗散之氣,肉桂少量配伍於純陰藥中,引導孤陽回歸,使已離散的陰陽重新結合。如果不多補陰液,過量使用人參、桂枝,則陽氣過盛,陰液枯竭,只能暫時保住性命,不能根治五臟乾燥。

夜不能寐,口乾舌燥,舌頭乾燥,甚至裂紋或潰瘍,人們認為是心火旺盛,其實是心陰不足。心屬火,必須依靠腎陰滋養才能保持平衡。腎陰不足,不能滋養心臟,舌頭,心火就容易亢盛,導致乾燥。晚上,心氣歸於腎臟,腎中沒有陰液,心氣就不敢進入腎臟,所以失眠。應當大力滋補心陰,則心火不會亢盛,口舌自然潤澤。但單純補心,心液未必能充分滋潤。因為心液,是腎精所化生。

腎陰上濟於心,則陰陽平衡,更應滋補腎陰,以滋養心臟。心腎兩資湯方:人參、茯神、炒棗仁、沙參、棗皮、芡實、山藥各三錢,柏子仁、北五味子各一錢,麥冬五錢,熟地一兩,丹參、菟絲子各二錢。服用十劑,就能夜臥安穩,口舌生津,諸症痊癒。此方同時治療心腎,補益陰陽,使陰陽相生。所以不會出現陰虛火旺,反而陰陽調和。

咳嗽痰多,皮膚乾燥,輕微活動就氣喘,人們認為是肺部有邪氣,其實是肺陰不足。 《內經》說:夏天受熱邪侵犯,秋天就容易出現燥症。以上症狀都是燥症。人們普遍認為燥症必須滋補腎陰,腎陰不足,燥症才會產生。不知道這種燥症是因為夏天受熱邪侵犯,耗傷肺氣所致,不必滋補腎陰,只要滋潤脾胃,肺燥就能解除。因為脾是肺的母臟,腎是肺的子臟,脾胃健旺則生髮肺氣,腎陰充足,更不會耗傷肺氣,滋補脾腎,肺氣自然潤澤。

子母兩濡湯方:麥冬、熟地各五錢,天冬、玄參各三錢,紫苑、牛膝、花粉各一錢,甘草三分,蘇葉五分,丹皮二錢。服用十劑即可痊癒。此方同時治療肺、脾、腎。但治療脾腎,目的都在於治療肺。脾腎滋潤,肺自然不會乾燥。

兩脅脹滿,皮膚像蟲咬一樣,乾嘔不吐酸水,人們認為是肝氣逆亂,其實是肝陰不足。肝臟藏血,肝中有血,則肝臟潤澤,氣機舒暢;沒有血液,肝臟乾燥,氣機鬱滯。鬱滯則下犯脾胃,脾胃的運化功能受損,何以化生精微物質以滋養肺臟。所以內傷則脹滿、嘔吐;外在表現為皮膚乾燥,如同肝氣逆亂,其實是肝陰不足。但肝陰不足是由於腎陰不足所致,單純滋養肝陰而不滋補腎陰,終非治本之法。所以必須大力滋補腎陰,腎陰充足,肝陰自然也充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