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六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3)

1. 燥症

用,水木兩生湯,:熟地、白芍一兩,茯苓、白朮、牛膝、玄參三錢,柴胡、陳皮一錢,甘草三分,神麯五分,甘菊、枸杞二錢。四劑愈。或疑用地、芍濡潤自建功,今朮、苓、柴、曲不益燥乎?不知過於濡潤,反無益。以脾喜燥,純用濡潤,未免太濕。脾先損,安能資肝。

用燥於濕中,正善治燥。

口渴喜飲,時煩燥,喜靜不喜動,見水果則快,遇熱湯則憎,人謂胃火盛,誰知胃氣燥乎。胃屬土,似不喜水。然水潤物生,火燥物病,況胃土屬陽,陽土非陰水不養。胃中無水,斷難化物,物難化,愈無水養土,土正如大旱望時雨也。無水解熱,煩燥生,理也。人靜火降,動,火起。

內火盛,自索外水救,熱湯、,水果相反,喜寒不喜熱,又何疑。論理,胃燥尚未至熱,然燥極必至熱極,解燥須清熱。用,清解湯,:玄參一兩,生地五錢,花粉、甘菊、茯苓、麥冬、沙參三錢,丹參二錢。十二劑全愈。方何平胃火兼平少陰相火?蓋胃火必得相火,勢乃烈。

雖治躁不必泄火,然土燥由火熾,平相火,胃火失勢,燥尤易解,此先發制人之妙也。

肌肉四肢消瘦,皮膚飛屑,口渴飲水,人謂風消,誰知脾燥乎。蓋脾燥由肺燥,肺燥由胃燥。胃燥必致胃熱,胃熱必移熱於脾,脾熱燥乃成。脾,濕土,本喜燥,燥宜脾所喜,何反成風消症?蓋脾最懼肝木,木剋土,肝怒,胃火逃竄,見胃火入脾,即挾風木之氣相侮,脾畏肝木,不敢不受其風,風火合,安得不燥。脾燥何以外榮?是以內外交困,風消成。

用,救消湯,:麥冬一兩,玄參二兩,柴胡一錢。二十劑痊愈。此潤肺不潤脾,何脾消能愈?蓋病成於肺,潤肺脾亦潤。加柴胡大有深意,柴胡最舒肝氣,肝不克脾,脾氣得養。況又泄脾肺火,火息風不揚,故脾燥易解,風消又何難愈。

目痛後,眼角刺觸,羞明喜暗,人謂風邪在肝,誰知膽血燥乎。膽屬木,木中有汁,是木得水而後養。膽系通於目,不若肝竅開於目。目無血而燥,宜是肝病非膽病。然肝膽為表裡,肝燥膽亦燥。膽肝皆主藏不泄,膽汁藏,目明,膽汁泄,目暗。蓋膽汁即膽內血,血少則汁少,汁少不能養膽,即不養目。

宜亟滋膽中汁,尤不可止治其膽,更宜潤肝中血,膽汁自潤,目之火自解。用,四物湯,加味。熟地、白芍一兩,川芎、柴胡一錢,當歸、甘菊三錢,白蒺藜錢半。連服八,諸症愈。四物補肝中血,補肝,膽在其中。且四物尤入心腎,心得之而濡,不助膽火;腎得之而澤,不盜膽氣。

心肝腎無乾燥,膽獨居於燥乎。

目不痛,瞳神日緊小,口乾舌苦,人謂心火旺,誰知心包乾燥乎。目系通於五藏,不止心包一經。何瞳神緊小,獨責心包?不知瞳神之光,全責心腎。心包代君出治,瞳神實心腎所注。然心精必得腎精交心包,心腎之精始交於目。蓋心君無為,心包有為也。故心包屬火,全恃腎水滋。

白話文:

燥症

水木兩生湯(熟地、白芍各一兩,茯苓、白朮、牛膝、玄參各三錢,柴胡、陳皮各一錢,甘草三分,神麴五分,甘菊、枸杞各二錢),四劑痊癒。有人懷疑熟地、白芍滋潤,就能治好病,而白朮、茯苓、柴胡、神麴等藥卻助長乾燥,擔心過於滋潤反而無益。其實脾臟喜燥,單用滋潤的藥物,反而太濕。脾臟先受損,又怎能滋養肝臟呢? 在濕的體質中加入燥性的藥物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
口渴想喝水,經常煩躁,喜歡靜靜地休息,不喜歡動,看到水果就開心,遇到熱湯就厭惡。人們認為是胃火旺盛,其實是胃氣乾燥。胃屬土,好像不喜歡水。但是水能滋潤萬物,火則使萬物生病,況且胃土屬陽,陽土沒有陰水的滋養是不行的。胃中沒有水,就難以消化食物,食物難以消化,就更沒有水來滋養胃土,胃土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。沒有水來解熱,就會煩躁,這是道理。人靜下來,火就下降;動起來,火就上升。

內火旺盛,就需要外來的水來救治,所以喜歡喝冷水,厭惡熱湯和水果,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?從道理上說,胃燥還沒到熱的程度,但燥極必熱,所以解決燥熱,必須先清熱。 清解湯(玄參一兩,生地五錢,花粉、甘菊、茯苓、麥冬、沙參各三錢,丹參二錢),十二劑痊癒。這個方子為什麼能同時平胃火和少陰相火呢?因為胃火必須借助相火,才會更加強烈。

雖然治療燥症不一定要瀉火,但是土燥是因火旺而起,平了相火,胃火就減弱,燥症也就容易解決,這就是先發制人的妙法。

肌肉四肢消瘦,皮膚脫屑,口渴想喝水,人們認為是風消,其實是脾燥。脾燥是由肺燥引起的,肺燥是由胃燥引起的。胃燥必然導致胃熱,胃熱必然移熱到脾臟,脾臟熱而乾燥就形成了風消。脾臟是濕土,本性喜燥,燥熱是脾臟喜歡的,為什麼反而會變成風消症呢?因為脾臟最怕肝木,木剋土,肝火旺盛,胃火就會到處亂竄,胃火進入脾臟,就會夾雜風木之氣互相侵犯,脾臟畏懼肝木,不敢不受其風,風火合在一起,當然會乾燥。脾臟乾燥為什麼會外在表現出來呢?是因為內外都受困擾,所以形成了風消。

救消湯(麥冬一兩,玄參二兩,柴胡一錢),二十劑痊癒。這個方子滋潤肺臟而不滋潤脾臟,為什麼脾臟的病症卻能痊癒呢?因為疾病是從肺臟開始的,滋潤肺臟,脾臟也會得到滋潤。加柴胡有很深奧的道理,柴胡最能舒肝氣,肝不克脾,脾氣就能得到滋養。而且還能瀉去脾肺的火,火息了,風就不會盛行,所以脾燥容易解決,風消也就很容易治癒。

眼睛疼痛,眼角刺痛,怕光喜暗,人們認為是風邪在肝,其實是膽血乾燥。膽屬木,木中含有汁液,是木有了水才能滋養。膽經與眼睛相通,但不如肝經直接通於眼睛。眼睛缺乏血液而乾燥,應該是肝臟的疾病而不是膽囊的疾病。但是肝膽是表裡關係,肝燥膽也燥。肝膽都主藏而不瀉,膽汁貯藏,眼睛就明亮;膽汁洩漏,眼睛就昏暗。膽汁就是膽囊中的血液,血液少,膽汁就少,膽汁少就無法滋養膽囊,也就無法滋養眼睛。

應該趕緊滋養膽囊中的汁液,尤其不能只治療膽囊,更應該滋潤肝臟中的血液,膽汁自然就滋潤了,眼睛的火自然就消除了。四物湯加味(熟地、白芍各一兩,川芎、柴胡各一錢,當歸、甘菊各三錢,白蒺藜半錢),連服八劑,諸症痊癒。四物湯補肝血,補肝,膽囊就在肝臟之中。而且四物湯還能入心腎,心得到滋養而潤澤,就不會助長膽火;腎得到滋養而潤澤,就不會奪取膽氣。

心肝腎都不乾燥,膽囊為什麼會乾燥呢?

眼睛不痛,瞳孔縮小,口乾舌苦,人們認為是心火旺盛,其實是心包乾燥。眼睛與五臟相通,不只是心包經一條經絡。為什麼瞳孔縮小,就只怪罪心包呢?不知道瞳神的光彩,完全是由心腎來決定的。心包是替心臟來處理事情,瞳孔其實是心腎所注視的。但是心精必須得到腎精的滋養才能到心包,心腎的精氣才能交匯到眼睛。因為心是君主,不直接參與行動,心包是行動的器官。所以心包屬火,完全依賴腎水的滋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