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六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4)

1. 燥症

蓋腎不交心包,即心包不交心,火無水濟,則心包無非火氣,乾燥急,何能內潤心外潤目?窘迫情形,安得上顯瞳神。是則瞳神緊小,其原因腎水乾枯。用,救瞳湯,:熟地、玄參、白芍一兩,棗皮、丹皮、當歸五錢,甘菊、山藥三錢,柴胡五分。此肝腎同治法也。心包無水,不治心包,滋肝腎者,以肝乃心包母,肝取給於外家,以大益子舍,勢甚便,理甚順,即無扦格,自獲優渥,緊小之形,不化為寬象哉。

秋後閉結,不能大便,人謂大腸火,誰知肺燥,因而大腸亦燥。蓋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燥,大腸安得獨潤。且大腸之能開合,腎氣主之也。腎足,大腸有津,腎涸,大腸無澤。有津則大腸易於轉輸,無澤大腸難於搬運,是大腸全藉腎水之相資。然肺,腎母,肺潤則清肅之令行,易於生水,肺衰則腎水無源,腎又何能潤於大腸。

此大腸所以燥也。宜補肺腎,大腸自潤。用,六味地黃湯,加味。熟地、麥冬一兩,棗皮四錢,北味一錢,山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泄三錢。四劑自通。切戒用大黃、芒硝。蓋此病本傷陰,又加劫陰藥,重傷其陰,心成陽結,使腹中作痛,危哉。

夏秋小便點滴不出,人謂膀胱熱結,誰知肺燥,膀胱亦燥乎。膀胱之通,故由腎氣足,亦由肺氣足。膀胱與腎相表裡,肺為水道上游,二經足,水始有源。肺燥至,既虧清肅之行,復少化生之氣,膀胱純是乾枯,又從何處以導細流。此小便不通,實無水化也。宜亟潤肺,更當補腎。

腎水足,自膀胱滂沛,何虞燥結。用,啟結生陰湯,:熟地一兩,棗皮、苡仁、麥冬五錢,前子三錢,沙參三錢,山藥四錢,肉桂一分,益智仁一錢。此補腎仍補肺者,滋生化之源也。補中仍通結者,水得補無停滯,益收補利。加益智防遺,肉桂引路,滂沛之水自趨膀胱,燥者不燥,閉者不閉。

消渴飲水,時重時輕,人謂心腎火騰,誰知三焦氣燥乎。消症分上中下,其實皆三焦火熾。下焦火動,上中二焦火同起,故渴甚。下焦火息,上中二焦火浮游不定,故時渴時輕。蓋下焦火發,每不可遏,故下焦火,宜靜不宜動,又易動難靜。蓋此火必得腎水相制。人多腎水不足,水本虛,取資於水者又多,奚能制火乎?火動必爍干三焦氣,則三焦更燥,如大旱望雨。法必補腎水。

用,六味湯,加味:熟地二兩,棗皮、丹皮、麥冬一兩,茯苓、山藥、澤瀉五錢,北味。三十劑愈。六味治腎,麥、味治肺,非止清肺火也。蓋補肺助腎源,肺旺腎更有氣。腎水旺,足制下焦火,上中二焦烏能興焰。

大病後,小腸細小不能出溺,脹甚欲死,人謂小腸火,誰知小腸燥乎。小腸開合,半由膀胱,半由腎氣,故小腸結全在膀胱閉,膀胱閉又成於腎閉也。然腎氣無時不入膀胱,即無時不入小腸,何便閉結?蓋腎水結而膀胱枯,故小腸亦燥而成結。宜大補腎水,又補肺金,以膀胱氣化,必得肺金清肅之令行。

白話文:

燥症

腎臟與心包經不通暢,心包經與心臟不通暢,火氣得不到水的滋潤,心包經就只有火氣,乾燥煩躁,怎麼能夠內潤心臟外潤眼睛?心情窘迫,眼神怎麼可能明亮?所以眼神緊縮,原因是腎水枯竭。治療用救瞳湯:熟地、玄參、白芍各一兩,棗皮、丹皮、當歸各五錢,甘菊、山藥各三錢,柴胡五分。這是同時治療肝腎的方法。心包經缺水,不直接治療心包經,而是滋養肝腎,因為肝臟是心包經的母臟,肝臟從外界獲得營養,這樣效果更好,也更順理成章,沒有阻礙,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,眼神緊縮的症狀自然會好轉。

秋季以後大便秘結,人們說是腸道火旺,卻不知道是肺燥,導致大腸也乾燥。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肺燥,大腸怎麼能獨自潤澤?而且大腸的開合功能,是由腎氣主導的。腎氣充足,大腸有津液,腎氣不足,大腸就乾燥。有津液,大腸就能夠順利運轉,沒有津液,大腸就難以運轉,所以大腸完全依靠腎水的滋潤。然而,肺是腎的母臟,肺潤則清肅之氣運行順暢,容易生水,肺衰弱則腎水沒有來源,腎又怎麼能夠潤澤大腸呢?

這就是大腸乾燥的原因。應該補益肺腎,大腸自然會潤澤。治療用六味地黃湯加味:熟地、麥冬各一兩,棗皮四錢,五味子一錢,山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各三錢。服用四劑就能通便。絕對禁止使用大黃、芒硝。因為這種疾病本就傷陰,再服用耗傷陰液的藥物,會加重陰液虧損,導致陽氣結聚,引起腹痛,很危險。

夏秋季節小便點滴不出,人們說是膀胱熱結,卻不知道是肺燥,導致膀胱也乾燥。膀胱的通暢,需要腎氣充足,也需要肺氣充足。膀胱與腎臟是表裡關係,肺是水道上游,兩者都充足,水才能有來源。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足,又減少了化生之氣,膀胱完全乾燥,又從哪裡導引津液呢?這種小便不通,實際上是缺水。應該迅速潤肺,並且補腎。

腎水充足,膀胱自然就會通暢,何須擔心乾燥阻塞。治療用啟結生陰湯:熟地一兩,棗皮、薏苡仁、麥冬各五錢,車前子三錢,沙參三錢,山藥四錢,肉桂一分,益智仁一錢。這是同時補腎又補肺,滋養化生之源。既補益又通利,水得到補益而不停滯,更加益於補益和通利。加入益智仁防止遺尿,肉桂引導藥力,充足的津液自然會流向膀胱,乾燥的就會濕潤,閉塞的就會通暢。

消渴飲水,時多時少,人們說是心腎火旺,卻不知道是三焦氣燥。消渴症分上中下三焦,其實都是三焦火盛。下焦火旺,上中二焦之火也隨之而起,所以渴得很厲害。下焦之火熄滅,上中二焦之火浮游不定,所以時渴時不渴。因為下焦之火一旦發動,往往難以遏制,所以下焦之火,應該靜不宜動,但它又容易動難以靜。所以這種火氣必須依靠腎水來制約。很多人腎水不足,水本身就虛弱,又有很多需要用水的地方,怎麼能夠制約火氣呢?火旺必然會灼傷三焦之氣,則三焦更加乾燥,如同久旱盼雨。治療方法必須補益腎水。

治療用六味地黃湯加味:熟地二兩,棗皮、丹皮、麥冬各一兩,茯苓、山藥、澤瀉各五錢,五味子。服用三十劑痊癒。六味地黃湯治療腎臟,麥冬、五味子治療肺臟,不只是清肺火。這是因為補益肺臟可以幫助腎臟,肺旺則腎更有氣。腎水充足,就能夠制約下焦之火,上中二焦就不會再熾盛。

大病之後,小腸狹窄不能排尿,脹痛欲死,人們說是小腸火旺,卻不知道是小腸乾燥。小腸的開合,一半依靠膀胱,一半依靠腎氣,所以小腸阻塞完全是因為膀胱閉塞,膀胱閉塞又源於腎臟閉塞。然而腎氣時刻都在進入膀胱,也時刻都在進入小腸,怎麼會閉塞呢?因為腎水阻塞而膀胱乾燥,所以小腸也乾燥而阻塞。應該大補腎水,也要補益肺金,因為膀胱氣化的功能,必須依靠肺金清肅之氣的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