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六 (10)
卷六 (10)
1. 暑症
上熱熏肺,口必渴。飲水止可救上焦熱,中焦已非所宜,下焦純寒,正惡冷水,欲不吐得乎。不可治暑泄火,必須補火。蓋龍雷火,實宜泄,虛宜補。然補火仍須補腎水,真火非真水不歸,得真水火下藏,腎不至再升。用,八味地黃湯,:熟地一兩,山藥、棗皮五錢,丹皮、苓、瀉三錢,附、桂一錢。
二劑愈。六味補水,附、桂引火,於真水引真火則火易歸,於真火生真水水尤潤澤。水火既濟,何至陰陽相背。
夏日自汗,足逆冷至膝,腹脹滿,不省人事,人謂陽微之厥,誰知傷暑濕不解乎。夫濕從下受,濕感人,必從下而上,故所發病亦先見於下。濕病得汗,邪宜解,何自汗濕仍不解?得毋非濕乎?此非自汗不能解濕也。濕又感暑,自汗止可解暑,不能解濕。以暑熱浮上身,濕中下身,汗解陽分,不解陰分耳。
宜利水以解濕,逐熱以解暑,上下氣通,濕熱盡解。用,解利湯,:石膏二錢,知母、半夏、豬苓一錢,澤泄一錢,甘草五分,白朮、茯苓三錢,肉桂一分。十劑愈。此五苓、白虎合方也。濕因於暑,不祛暑,濕不易消,用白虎於五苓中,解暑利濕也。
冬令偶開笥箱取綿衣,箱內熱氣衝鼻,須臾煩渴,嘔吐,洒洒惡寒,翕翕發熱,惡食喜水,大便欲出不出,人謂中惡,誰知傷暑乎。夫冬月傷暑,言本不經,不知氣虛人,遇邪即感,不必酷熱烈日奔走,暑始傷。或高堂靜室避暑,反得暑。是暑傷人每不在熱而在寒。暑天曬衣裳被褥,夾熱收藏笥中,暑氣未發,一旦開泄,體虛感觸,正易中傷,及中傷,暑氣必發。況冬時外寒內熱,以熱投熱,病發必速,故聞氣即病。
不可作傷寒治,當舍時治暑,症自愈。用,香薷飲加減,。人參、白朮三錢,茯苓、香薷、扁豆二錢,黃連、陳皮、厚朴五分,甘草三分。不必二劑。若執冬月無傷暑症,置香薷不用,幾固哉,甚矣!醫宜通變,貴審問。
白話文:
暑症
上焦燥熱,肺部受熱熏蒸,必定口渴。喝水只能緩解上焦的熱,對中焦已無效,下焦卻是純寒的,反而排斥冷水,難道不嘔吐嗎?治療暑熱不能瀉火,必須補火。因為龍雷之火,實證宜瀉,虛證則宜補。但補火還要同時補腎水,真火若無真水滋養則難以歸位,只有真水真火下藏於腎,腎氣才不會再次上升。方用八味地黃湯:熟地一兩,山藥、棗皮各五錢,丹皮、茯苓、澤瀉各三錢,附子、桂枝各一錢。兩劑即可痊癒。六味藥補益腎水,附子、桂枝引導真火,真水引導真火,則火氣容易歸位,真火又能生發真水,使水液更加滋潤。水火既濟,陰陽就不會相背了。
夏天自汗,腳冷逆上達膝蓋,腹部脹滿,不省人事,人們說是陽氣衰微引起的厥證,卻不知是暑濕傷人未解所致。濕邪從下焦入侵,濕邪傷人,必從下而上,所以發病也先在下焦表現。濕病要靠發汗解邪,為何自汗了濕邪卻依然不解?難道不是濕邪作祟嗎?這不是單純的自汗能解濕邪的。濕邪又感暑熱,自汗只能解暑,不能解濕。因為暑熱浮於上身,濕邪在下身,汗水只能解表陽,不能解裡陰。
宜用利水藥物以解濕邪,用清熱藥物以解暑熱,使上下氣機通暢,濕熱盡除。方用解利湯:石膏二錢,知母、半夏、豬苓各一錢,澤瀉一錢,甘草五分,白朮、茯苓各三錢,肉桂一分。十劑痊癒。這是五苓散和白虎湯合方的意思。濕邪因暑熱而起,如果不祛暑熱,濕邪不易消除,所以在五苓散中加入白虎湯,既解暑又利濕。
冬天偶然打開箱子取棉衣,箱內熱氣衝鼻,頃刻間煩渴、嘔吐,渾身惡寒,忽冷忽熱,不想吃東西卻想喝水,想大便卻排不出,人們認為是中惡,卻不知是傷暑。冬天傷暑,看似不合常理,但氣虛的人,遇到邪氣就會感染,不必烈日曝曬奔走,也能傷暑。或者在高堂靜室避暑,反倒傷暑。所以暑邪傷人,有時不在於熱,而在於寒。夏天曬的衣裳被褥,夾帶暑熱收藏在箱子裡,暑氣尚未發作,一旦打開箱子,體虛的人接觸到暑氣,很容易中傷,一旦中傷,暑氣就會發作。況且冬天外寒內熱,用熱藥治療,病情必定很快發作,所以聞到熱氣就生病了。
不可用治療傷寒的方法,應該按照時令治療暑熱,症狀自然會好轉。方用香薷飲加減:人參、白朮各三錢,茯苓、香薷、扁豆各二錢,黃連、陳皮、厚朴各五分,甘草三分。不必服用兩劑。如果堅持認為冬天沒有傷暑症,不用香薷飲,那簡直是愚昧!醫生應該通曉變通,重視詳細詢問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