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卷六
2. 火熱
陽明火起,發狂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妄言,人謂內熱極。然陽明屬土不屬火,何火出於土,謂是外邪助乎?既非暑氣侵,又非寒氣變,一旦火起發狂,人多不識。不知土中之火乃心中之火,心火起,陽明火翕然而發。陽明胃府多氣多血,胃火一發,猛烈莫制,往往捲土而來,火焰升騰,其光燭天,旁燒四境,不盡不已,非惟焚民室,且上燒宮殿,心君不寧,逼之下堂。神既外越,自妄見,安止妄言,故譫語生。
此內因,非外邪。法與傷寒狂不同,即與傷暑狂亦異。然陽明火由來雖有內外之殊,治陽明火法無彼此之異。必須急滅其火,以救燎原之勢,不可因循觀望,使高堂廣廈、矮屋低房盡成烏燼。用,竹葉石膏湯,:人參一兩、石膏、麥冬一兩,竹葉二百片、知母三錢,甘草一錢,糯米一撮。二劑諸證愈,不必三劑。
此退胃火神藥也,凡胃熱無不宜。然救一時,不可泄長久火。論理內熱既起於心,宜泄心,反先泄胃者,恐胃火太盛,變生不測。蓋心火不止,不過增胃火炎,胃火不止,必犯心。所以治心火者,必先泄胃。胃既泄,減石膏、知母,加黃連一錢,玄參一兩,二劑,不特胃火全消,心火亦息。
熱病完穀不化,奔迫直泄者,人謂大腸火,誰知胃火太盛。胃火上騰不下降,胡直趨大腸作泄?蓋胃為腎關,腎虛關門不守,胃挾水穀之氣下行。腎虛為寒,胃何反能熱?不知腎虛,水虛也。水虛則命門火無制,直衝於胃,胃火盛,龍雷之火共相附會,不上騰而下泄。胃火盛,又得龍雷火,則勢更猛,以龍雷之性傳於大腸,不可傳導,故奔迫直泄。
似宜先治腎,然胃火不泄,則腎火斷不回,遽泄胃火,則胃土因火而崩,胃水隨土而泄,又安能底止?又必先健土而後利水,則水清土健,土健火安,龍雷火易收。用,緩流湯,:茯苓、苡仁、人參一兩,芡實、山藥三兩,車前子五錢,甘草、北味一錢。方無一味非健土,又無一味非利水,故利水之中不走其氣。
下氣不走,上火自升。況健土又無非補腎,腎得補而真陰生,龍雷之火自仍歸腎藏。腎火安,胃火失黨,胃土又健,水穀更易分消,自火衰泄止。
口乾舌燥,面目紅赤,易喜易嘆,人謂心火熱極,誰知心包膻中火熾乎。心包膻中,相火也,相火虛火。膻中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,是膻中乃心宰輔,代心君而行賞罰。喜怒者,賞罰所出也。心君神明則賞罰正,心君亂則賞罰移。如權臣假君以行己喜怒,久忘其為臣,以一己之喜怒,為私門之賞罰。
及後,置公議,任私情,喜嘆失正。宜泄心包火。然泄心包必至損志,志虛心包氣更虛,必致心包火更盛。不如專補心氣,心氣足,心包火自安,何致上炎口舌面目,成喜嘆不節乎。用,歸脾湯,:人參、茯苓、麥冬、山藥、當歸三錢,炒棗仁五錢,遠志一錢,廣木香末三分,黃耆二錢,甘草二分。三劑諸症平。
白話文:
火熱
陽明經的火氣旺盛,會導致人發狂,腹部脹滿難以躺臥,臉色發紅發熱,出現胡言亂語、看到不存在的東西等情況,人們會認為這是身體內熱到了極點。然而,陽明經屬土而不屬火,為什麼火會從土中產生呢?難道是外邪的幫助嗎?既然不是中暑,也不是寒氣轉變而來,卻突然發火發狂,很多人都不明白原因。他們不知道,土中的火其實是心火,心火一起,陽明經的火就跟著旺盛起來。陽明胃是氣血充盛的場所,胃火一旦爆發,勢頭非常猛烈難以控制,往往像捲起的塵土一樣,火焰升騰,光芒照亮天空,向四處蔓延,不燒盡一切絕不停止,不僅燒毀房屋,甚至會燒到宮殿,導致心臟不安,逼得人走下神壇。精神外散,自然會產生幻覺,胡言亂語也就不奇怪了,所以會出現胡話。
這是內因造成的,不是外邪。治療方法和傷寒引起的發狂不同,也和中暑引起的發狂不一樣。雖然陽明經的火有內外之分,但治療陽明經火的方法沒有區別。必須趕緊撲滅火勢,以阻止燎原之勢,不能猶豫觀望,讓高大寬敞的房屋或矮小簡陋的房屋都化為灰燼。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:人參一兩、石膏、麥冬各一兩,竹葉二百片、知母三錢、甘草一錢,糯米一撮。服用兩劑,各種症狀就會痊癒,不必服用第三劑。
這是退胃火的神藥,凡是胃熱的病症都適用。但它只能救急,不能長時間地宣洩火氣。從道理上來說,內熱既然是從心開始,應該先洩心火,但卻先洩胃火,這是因為擔心胃火太過旺盛,會產生不可預料的變化。心火不止,只會加重胃火的燃燒;但胃火不止,必然會反過來侵犯心臟。所以,要治療心火,必須先洩胃火。胃火被洩之後,減少石膏、知母的用量,加入黃連一錢、玄參一兩,服用兩劑,不僅胃火會全部消除,心火也會平息。
熱病患者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,並且排泄急迫、直接,人們會認為是大腸火,卻不知道是胃火太過旺盛。胃火上竄而不下降,為什麼會直接趨向大腸導致腹瀉呢?這是因為胃是腎的關卡,腎虛導致關門不守,胃就挾帶著水穀之氣下行。腎虛是寒症,胃為什麼反而會熱呢?這是因為腎虛,意味著體內的水液也虛弱了。水液虛弱,就無法制約命門的火氣,命門的火氣就直接衝到胃部,導致胃火旺盛,龍雷之火也隨之附和,所以不上竄而下泄。胃火旺盛,又加上龍雷之火,勢頭更加猛烈,這種火氣通過大腸,無法正常傳導,所以會急迫地直接排泄。
表面上看似乎應該先治療腎,但如果胃火不洩,腎火就絕對不會恢復,如果直接洩胃火,會導致胃土因火而崩塌,胃中的水液也會隨著泥土流失,又如何能夠停止呢?所以必須先健脾胃,然後再利水,這樣水液清澈,脾胃健壯,土氣健壯,火氣自然安穩,龍雷之火也容易收斂。可以用緩流湯:茯苓、苡仁、人參各一兩,芡實、山藥各三兩,車前子五錢,甘草、北味各一錢。這個方子沒有一味藥不是健脾胃的,也沒有一味藥不是利水的,所以在利水的同時,不會損傷體內的正氣。
體內的氣不向下走,上面的火氣自然會上升。而且健脾胃的藥材也都有補腎的作用,腎氣得到補益,真陰就會產生,龍雷之火自然會歸藏於腎臟。腎火安定,胃火就失去了依附,胃土又健壯,水穀更容易被消化吸收,自然火氣就會衰弱,腹瀉也會停止。
口乾舌燥,面部紅赤,情緒容易喜悅或嘆息,人們會認為是心火太過旺盛,卻不知道是心包膻中部位的火氣熾盛。心包膻中的火,屬於相火,是虛火。膻中是臣子的官職,喜樂出自於此,膻中是心臟的輔佐,代替心臟行使賞罰。喜怒是賞罰的表現。心臟神志清明,則賞罰公正;心臟神志昏亂,則賞罰也會錯亂。就像權臣假借君主的名義,按照自己的喜怒行事,時間久了,就忘了自己是臣子,把自己的喜怒當成私下的賞罰。
到了後來,無視公眾的意見,任憑自己的私情,喜悅和嘆息都失去常規。應該宣洩心包之火。但是,洩心包之火必然會損傷心志,心志虛弱,心包之氣就更虛,必然導致心包之火更旺盛。不如專門補益心氣,心氣充足,心包之火自然會安定,又怎麼會導致火氣上炎,出現口舌面部紅赤,以及喜嘆無度的情況呢?可以使用歸脾湯:人參、茯苓、麥冬、山藥、當歸各三錢,炒棗仁五錢,遠志一錢,廣木香末三分,黃耆二錢,甘草二分。服用三劑,各種症狀就會平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