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五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3)

1. 春溫

二劑愈。乾葛、荊芥本發汗,何用反止汗?不知傷風多汗,風煽也,荊、葛散風,風息火亦息,況石膏泄胃火,火盡汗又何出。又麥冬滋肺,茯苓利水,甘草和中,又安得出汗。

春傷風,口苦喉干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人謂傷寒邪入陽明,誰知傷風邪入陽明乎。傷風本輕於傷寒,何傷風竟同傷寒?不知邪入陽明,重病不同,此乃病輕,未嘗不同。口苦,不過胃不和;咽乾,胃少液;腹滿,不過胃有食;微喘,胃少逆;發熱惡寒,不過胃之陰陽微爭耳。法宜和胃,不必泄火,解熱不傷氣。

用,和解養胃湯,:玄參一兩,甘菊、麥冬、花粉三錢,甘草、蘇子一錢。二劑愈,不必三劑。方解陽明火,不傷胃氣,故和胃辟邪。

春傷風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人謂陽明火逼熱犯肺,必衄血。不知此冬傷寒,邪入陽明病,春傷風無之。然傷風何終無衄血?蓋風性動而變,不比寒性靜而凝,故傷寒在胃,熱逼於口舌咽喉者,陰陽拂亂,衄血成;傷風逼熱於上,雖漱水不欲嚥下,然以風吹熱即散,安致衄。法泄陽明火,口燥自除。

用,石膏散,:石膏三錢,葛根、甘草一錢,玄參、銀花、麥冬五錢。二劑愈,不必三劑。此泄胃火,不散胃中寒。然玄參、麥冬、金銀花上補水,下又濟水,得甘草,實和陰陽於頃刻。

春傷風,脈浮,發熱口渴,鼻燥能食,人謂陽明火熱,必衄血。不知傷寒不衄,邪不能出,傷風正不必衄,何也?蓋傷寒入胃,邪熱大熾,非水穀不能止炎上之火,既能食,脈仍浮,是火仍不下行,必上行,故必衄。若傷風,脈原浮,非火必欲上行,故雖口渴鼻燥,能食則火可止遏,火下行,不上行,豈致衄。法但宜瀉胃火。

用,寧火丹,:玄參二兩,甘草一錢,生地三錢,青蒿五錢。三劑愈。妙在玄參、生地解胃熱,仍是補藥,青蒿、甘草同用,尤解胃熱,使火下行,不上行,且青蒿更平肝火。脈浮,風象,肝平木氣自安,何有脈浮。

春傷風,自汗,醫又發汗,小便自利,人謂傷寒出汗,致津液內竭。誰知傷寒邪入陽明,火焚其內,致汗出,正陰不能攝陽,陽外泄,醫又發汗,陽泄陰亦泄矣,安得津液不內竭。若傷風自汗出,乃肺金虛,非胃火盛,復發汗,則肺氣益耗,金寒水冷,小便自利,斷不可用治傷寒法。但補肺虛,固腠理,則汗止病亦愈。

用,六君子湯,加減治。人參、白芍三錢,白朮一錢、陳皮三分,甘草、北味五分,黃耆、麥冬五錢。一劑汗止,津液自生。此補胃健脾,使土旺生金,肺氣自安,肺安,腠理自密。

春傷風,下血譫語,頭汗出,人謂陽明火大盛,必發狂,誰知熱入血室,似狂非狂乎。雖傷寒邪入陽明、熱入血室有下血譫語發狂,然此乃熱自入。傷風下血譫語,亦熱入血室,乃風邪熱而入也,症雖同,輕重實殊。蓋熱自入者,內外無非熱;風祛入者,內熱外無熱。既熱有輕重,何頭汗無異?蓋血室部位在下焦,脈實走頭上,故熱入於血室,其氣實欲從頭巔由上而下泄,然下熱未除,各腑之氣不來相應,所以頭有汗,至頸而止。故傷風寒,內熱同,頭汗出亦同。

白話文:

春溫

兩劑藥就痊癒了。葛根、荊芥本來是發汗的藥,為什麼反而要止汗呢?這是因為不知道傷風導致的多汗,是風邪引起的。荊芥、葛根可以散風,風邪消退,熱邪也會消退,何況石膏還能瀉胃火,胃火消了,汗自然也就止住了。此外,麥冬滋陰潤肺,茯苓利水,甘草調和脾胃,更不會導致出汗。

春天患傷風,口苦咽乾,腹部脹滿略微喘息,發熱怕冷,有人認為是傷寒邪氣入侵陽明經,卻不知道這是風邪入侵陽明經。傷風本就比傷寒輕,為什麼要將傷風與傷寒等同視之?這是因為邪氣入侵陽明經,重症與輕症的表現不同,這只是輕症,並非完全相同。口苦不過是胃不和,咽乾是胃液不足,腹部脹滿不過是胃中有食物積滯,略微喘息是胃氣逆亂,發熱怕冷不過是胃的陰陽略微失調而已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調和脾胃,不必瀉火,解熱又不傷氣。

藥方:和解養胃湯:玄參一兩,甘菊、麥冬、花粉各三錢,甘草、蘇子各一錢。兩劑藥就痊癒了,不必服用三劑。此方能清解陽明經的熱邪,又不傷胃氣,所以能調和脾胃、祛除邪氣。

春天患傷風,口乾,只想漱口不想吞咽,有人認為是陽明經的熱邪逼迫,熱邪犯肺,必定會流鼻血。卻不知道這是冬季傷寒邪氣入侵陽明經的病症,春天傷風並不會這樣。那麼,傷風為什麼最終不會流鼻血呢?因為風邪的性質是運動和變化,不像寒邪是靜止凝滯的。所以傷寒邪氣在胃中,熱邪逼迫口舌咽喉,導致陰陽紊亂,就會流鼻血;而傷風的熱邪上逼,雖然只想漱口不想吞咽,但風邪吹拂,熱邪就會散去,怎麼會流鼻血呢?治療方法是瀉去陽明經的熱邪,口乾自然就會消除。

藥方:石膏散:石膏三錢,葛根、甘草各一錢,玄參、金銀花、麥冬各五錢。兩劑藥就痊癒了,不必服用三劑。此方能瀉去胃火,又不傷胃中之寒。而且玄參、麥冬、金銀花可以滋陰補水,甘草又能調和陰陽,藥效迅速。

春天患傷風,脈象浮弱,發熱口渴,鼻乾燥但能進食,有人認為是陽明經火熱,必定會流鼻血。卻不知道傷寒不流鼻血,是因為邪氣不能排出;而傷風更不必流鼻血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傷寒邪氣入侵胃中,邪熱熾盛,非得依靠水穀才能抑制向上蔓延的熱邪,如果能進食,脈象仍然浮弱,說明熱邪仍然不能下行,必定向上蔓延,所以必定會流鼻血。而傷風,脈象本來就浮弱,並非熱邪一定要向上蔓延,所以雖然口渴鼻乾燥,但能進食,熱邪就能被抑制,熱邪下行,不向上蔓延,怎麼會流鼻血呢?治療方法只是瀉去胃火即可。

藥方:寧火丹:玄參二兩,甘草一錢,生地三錢,青蒿五錢。三劑藥就痊癒了。妙處在於玄參、生地能清解胃熱,同時又是滋陰的藥物;青蒿、甘草同用,更能清解胃熱,使熱邪下行,不向上蔓延;而且青蒿還能平肝火。脈象浮弱是風邪的表現,肝火平息,木氣自然安順,又何來脈象浮弱呢?

春天患傷風,自汗,醫生又給予發汗治療,小便自利,有人認為是傷寒導致出汗,從而導致津液內竭。卻不知道傷寒邪氣入侵陽明經,內部熱邪熾盛,導致出汗,是陰氣不足以約束陽氣,陽氣外泄;醫生又給予發汗治療,陽氣外泄,陰氣也隨之耗竭,怎麼能不導致津液內竭呢?而如果傷風自汗,是因為肺金虛弱,而非胃火盛,再次發汗,則肺氣更加虛耗,金寒水冷,小便自利,絕對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。只需要補益肺氣,鞏固衛氣,汗就能止住,病也就痊癒了。

藥方:六君子湯加減:人參、白芍各三錢,白朮一錢,陳皮三分,甘草、北五味子各五分,黃耆、麥冬各五錢。一劑藥汗就能止住,津液就能自行恢復。此方能補益脾胃,使脾土旺盛而滋生肺金,肺氣自然安順,肺氣安順,衛氣自然固密。

春天患傷風,下血神志不清,頭部出汗,有人認為是陽明經的熱邪盛極,必定會發狂,卻不知道這是熱邪侵入血室,看似發狂實則不然。雖然傷寒邪氣入侵陽明經、熱邪侵入血室也會出現下血神志不清甚至發狂,但這是熱邪自行侵入的。傷風出現下血神志不清,也是熱邪侵入血室,這是風邪挾帶熱邪侵入的,症狀雖然相同,輕重卻大不相同。因為熱邪自行侵入的,內外都是熱邪;而風邪侵入的,內有熱邪,外卻沒有熱邪。既然熱邪有輕重之分,為什麼頭部出汗卻沒有區別呢?因為血室的位置在下焦,而脈氣卻向上走頭部,所以熱邪侵入血室,其氣勢必定要從頭頂向上,然後向下泄瀉,然而下焦的熱邪尚未消除,各個臟腑的氣機不能相互協調,所以頭部出汗,只到頸部就停止了。所以傷寒和傷風,內有熱邪,頭部出汗也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