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五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2)

1. 春溫

隨臟腑衰旺,分寒熱往來。此症最難辨,亦辨之時令而已。冬月熱結在裡者宜攻,春月熱結在裡者宜散。散熱寒自除,寒除熱亦止。用,散結至神湯,:厚朴、甘草、柴胡一錢,白芍五分、當歸、炒梔子三錢,枳殼五分,桂枝三分。一劑全愈。方多平肝藥,何絕不去舒肺邪?蓋肺氣為邪所襲,則肝木必欺肺金之病而自旺,旺則木中生火,以助邪熱刑肺,倘不泄肝而徒去瀉肺邪,則肺愈虛,熱又何能遽解。惟瀉肝火,則內結既衰,益桂枝數分,但去散太陽風,不助厥陰火,此熱結所以頓解。

傷風八九日,風濕相摶,身體煩疼,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人謂傷寒風濕在太陽經,誰知傷風亦能使風濕相摶乎。夫濕從下受,膀胱先受之,風從上受,肺先受之。膀胱受濕,無風則不能起浪;肺受風,無濕則不能生風。傷風而致風濕相摶,因下原感濕,上又犯風,兩相合而兩相成,遂四體煩疼。

煩疼,風也,恐非水濕。蓋濕主重著,煩痛,身不能轉側,非重著乎?以此分別風濕同病實確。且風症必渴,濕症必嘔,今風濕兩病,風作渴,水濟之;濕欲嘔,風止之,故不嘔吐。宜雙解風濕。用,雙解風濕湯,:茯苓、苡仁一兩,柴胡二錢,防風、甘草一錢。防風、柴胡祛風,苓、苡利濕,甘草和解,自風濕解,諸病盡痊。

春月傷風八九日,寒熱如瘧,熱多寒少,不嘔吐,人謂傷寒如瘧症,誰知春月傷風亦有此症。風邪入表裡,多作寒熱,不獨傷寒然也。傷風輕於傷寒,至八九日邪宜散,何尚如瘧?瘧多成於風,傷風正犯風邪,安在無如瘧症?但無痰無食俱不成瘧,是則傷風如瘧,亦胸膈胃脘中有痰食不化,八九日正欲去,痰與食留之耳。

熱多寒少,非內傷重外感輕之明驗乎?既痰食在中,宜多嘔吐,何如瘧反不嘔吐?不知內既多熱,自能燥濕,痰得火制,自不外吐矣。然內熱極,外反現假寒,故寒熱如瘧。但不可作真瘧治。用,破假湯,:人參、別甲三錢,白朮、白芍五錢,陳皮、石膏、半夏一錢,神麯、甘草五分,柴胡二錢,山查十粒。四劑全痊。

此補正寓祛邪,正無虧,邪自退舍。

春傷風,汗多,微發熱惡寒,人謂傳經邪入陽明,誰知傷風春濕亦有邪入胃中乎。邪到陽明,必多汗而渴,今汗多不渴,是火邪猶未盛,邪未盛,故微發熱。然傷寒邪入,胃火熾,傷風邪入,胃火微旺,何也?蓋傷寒,寒也;傷風,風也。寒邪入胃,胃惡寒變為熱;風邪入胃,胃喜風變為溫。

蓋熱本胃熱,不過風以煽之也。風煽其火,則火必外泄,不留胃中,所以熱而多汗,口反不渴,不同傷寒傳經入胃之邪。然何以辨?以傷寒惡寒,傷風惡風,切不可誤認傷風為傷寒耳。蓋惡風即傷風耳,法宜散風,火自解。用,薰解湯,:石膏三錢,乾葛二錢,甘草、荊芥一錢;茯苓、麥冬五錢。

白話文:

春溫

春溫的寒熱往來,與臟腑的盛衰有關,此症最難辨別,主要還是要根據時令來判斷。冬天裡熱邪鬱結,宜用攻法的藥物;春天裡熱邪鬱結,宜用散邪的藥物。散去熱邪,寒邪自然消除;寒邪消除,熱邪也會停止。治療可用散結至神湯:厚朴、甘草、柴胡各一錢,白芍五分,當歸、炒梔子各三錢,枳殼五分,桂枝三分。一劑即可痊癒。此方中有很多平肝的藥物,為何不直接疏泄肺邪呢?因為肺氣受到邪氣的侵襲,肝木就會乘虛而旺,旺則木生火,助長邪熱來傷害肺金,如果只瀉肺邪而不瀉肝火,則肺氣反而更虛,熱邪更難消除。只有瀉肝火,才能使內在鬱結減輕。方中加桂枝數分,只是為了散太陽經的風邪,並不會助長厥陰之火,所以熱結就能迅速解除。

傷風八九天,風濕之邪交感,身體煩痛,不能翻身,不嘔吐不口渴。有人認為這是傷寒,風濕停滯在太陽經,卻不知道傷風也能導致風濕之邪交感。濕邪由下而上侵犯身體,先侵犯膀胱;風邪由上而下侵犯身體,先侵犯肺臟。膀胱受濕,沒有風邪就不能引起波動;肺臟受風,沒有濕邪就不能產生風邪。傷風導致風濕之邪交感,是因為下焦感受濕邪,上焦又受風邪侵犯,兩邪相合而互相助長,於是全身煩痛。

煩痛是風邪的症狀,恐怕不是水濕之邪。因為濕邪的主要表現是沉重,而煩痛,身體不能翻身,正是沉重之象。因此,可以區分風濕同病的症狀。而且風邪的症狀一定口渴,濕邪的症狀一定嘔吐,現在風濕兩種病邪兼有,風邪引起口渴,水濕可以緩解;濕邪想嘔吐,風邪可以阻止,所以沒有嘔吐。治療應該同時疏解風濕。治療可用雙解風濕湯:茯苓、薏苡仁各一兩,柴胡二錢,防風、甘草各一錢。防風、柴胡祛風,茯苓、薏苡利濕,甘草調和,就能疏解風濕,諸病痊癒。

春天傷風八九天,寒熱如瘧疾,熱多寒少,不嘔吐,有人認為這是傷寒如瘧疾的症狀,卻不知道春天傷風也有這種症狀。風邪侵犯表裡,多會引起寒熱往來,並非只有傷寒如此。傷風比傷寒輕,到了八九天邪氣應該散去,為何還會像瘧疾一樣?瘧疾多由風邪引起,傷風正是風邪犯病,怎麼會沒有瘧疾的症狀呢?但是沒有痰飲和食積就不能形成瘧疾,所以傷風如瘧疾,也是因為胸膈、胃脘中有痰飲食積不化,八九天正要排出,痰飲和食積卻阻滯它。

熱多寒少,難道不是內傷重、外感輕的明顯證據嗎?既然痰飲食積在內,應該多嘔吐,為何像瘧疾一樣反而不嘔吐呢?不知道內有熱邪,就能乾燥濕邪,痰飲受到火邪的制約,自然不會外吐。然而內熱很盛,外反而表現為虛寒,所以寒熱如瘧疾。但是不能像治療真正的瘧疾一樣治療。治療可用破假湯:人參、鱉甲各三錢,白朮、白芍各五錢,陳皮、石膏、半夏各一錢,神麴、甘草各五分,柴胡二錢,山楂十粒。四劑即可痊癒。

這個方子是補益正氣,同時祛除邪氣,正氣充足,邪氣自然退去。

春天傷風,汗多,微發熱惡寒,有人認為是傳經邪氣入陽明,卻不知道春天傷風濕邪也能侵入胃中。邪氣到達陽明經,一定多汗且口渴,現在汗多但不口渴,說明火邪還不盛,邪氣不盛,所以微發熱。然而傷寒邪氣入侵,胃火熾盛;傷風邪入侵,胃火微旺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傷寒是寒邪,傷風是風邪。寒邪入胃,胃惡寒而轉為熱;風邪入胃,胃喜風而轉為溫。

其實熱邪本是胃熱,只是風邪煽動它而已。風邪煽動它的火氣,火氣就會外泄,不留在胃中,所以發熱多汗,口卻不渴,這與傷寒傳經入胃的邪氣不同。那麼如何區別呢?傷寒惡寒,傷風惡風,絕對不能把傷風誤認為傷寒。因為惡風就是傷風,治療方法應該散風,火邪自然就會消除。治療可用薰解湯:石膏三錢,葛根二錢,甘草、荊芥各一錢,茯苓、麥冬各五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