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五 (11)
卷五 (11)
1. 春溫
法不必散風邪、泄火焰,速利膀胱,使邪從小便出,胃液自生。用,五苓散,:白朮一錢,茯苓、澤泄、豬苓三錢,肉桂一分。二劑愈。五苓利水藥也,何能止渴生津,祛風散火?蓋五苓專利膀胱水,膀胱,太陽經也,傷風已經出汗,宜邪盡除,乃口渴思水,明是邪熱不從皮毛外出,欲趨膀胱,五苓利膀胱水,火亦流矣。火從水去,胃火已消,胃自生津,自上潤於肺,肺得胃液,皮毛自閉,邪又從何而入。
傷風,頭痛發熱,盜汗微出,見風則畏,人謂太陽傷寒,誰知乃春溫傷風,非傷寒。頭痛屬太陽,然風能入腦,亦作頭痛,未可謂身熱頭痛便是太陽症。風從皮毛入,肺主皮毛,肺通鼻,鼻通腦,風入肺,自能引風入腦作頭痛。倘肺氣甚旺,則腠理自密,皮毛不疏,風何從入?惟肺氣虛,故風易襲,邪正相鬥,故發熱。肺氣虛,安能敵邪,所以盜汗微出。
此明是傷風,勿作傷寒輕治。況傷寒惡寒,傷風惡風,今畏風不畏寒,烏可不急散其風?然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補肺氣,表風邪自愈。用,益金散風湯,:人參五分,甘草、紫蘇、荊子、花粉一錢,北味三粒,麥冬、桔梗三錢。三劑全愈。方散重於補,何名益金?不知肺為邪傷,其氣甚衰,若大補重藥必難受,不若於散表中略補益,則邪既出,正又內養,斯為善矣。
傷風,頭痛發熱,身疼,骨節俱酸,惡風無汗,人謂傷寒,傷寒則不惡風,此內傷脾腎。風邪乘虛入肺,經絡不相流通,故身熱。但內傷脾腎,與肺無涉,何肺即有外邪?不知脾,肺母,腎,肺子,母虛子亦虛,子虛母亦虛,理也。腎脾氣虛,肺安得不虛。肺虛不能外衛,故風邪易入。
邪入肺益虛,何能下潤腎宮、旁灌百骸。自骨節痠痛,腰安得不重?但肺氣既虛,腠理不閉,邪易入,汗亦宜易出,何無汗?不知邪欺肺氣虛,又窺脾腎不足,邪久內踞,反恐肺竅大疏,代守毛孔,不使外風另入,故畏風。外邪且不能入,何汗之能出。法宜散肺邪,仍補脾腎。
脾旺肺金有生,腎足肺金不燥,自上達腦,頭痛除,下達膀胱,腰重去,中和中焦,支節痠疼盡愈。用,黃紫丹,:白朮、當歸、麥冬五錢,茯苓三錢,羌活、紫蘇、甘草、黃芩、人參、貝母一錢,細辛五分。此補多於散,何純補脾不補腎?人生後天以脾胃為主,脾健胃氣自開,胃開腎水自潤,況參、術原入腎,白朮尤利腰臍,腰臍利,一身氣無不利。
況肺,脾胃子,母健子有不健乎?又黃、羌、蘇、貝祛風散火、消痰泄水,自汗出熱解,邪從外越。
春傷風,身熱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往來寒熱,人謂邪在太陽將入里。不知春傷風與冬傷寒不同。冬月寒入太陽,久則變寒;春之風入太陽,久則變熱。寒則遷動不常,必至傳經入臟;熱則靜守不移,惟固結在腑。然入臟在腑雖異,寒熱則無不同。寒在臟,則陰與陽戰發熱;熱在腑,則陽與陰戰發寒。
白話文:
春溫
治療不必急於散發邪氣、泄除體內熱邪,應快速利通膀胱,使邪氣從小便排出,胃液自然就能生成。可用五苓散:白朮一錢,茯苓、澤瀉、豬苓各三錢,肉桂一分。服用兩劑即可痊癒。五苓散是利水藥,為何能止渴生津、祛風散火呢?因為五苓散專門利通膀胱之水,而膀胱屬太陽經,傷風已出汗,宜將邪氣徹底清除,此時口渴想喝水,說明邪熱並未從皮膚毛髮排出,而是想向膀胱聚集,五苓散利通膀胱之水,熱邪也就隨之排出。熱邪隨水排出,胃火消退,胃液自然生成,從上滋潤肺部,肺部得到胃液,皮膚毛髮自然閉合,邪氣又從何處侵入呢?
傷風,頭痛發熱,盜汗輕微,見風則畏懼,人們認為是太陽傷寒,卻不知這是春溫傷風,非傷寒。頭痛屬於太陽經,然而風邪也能入腦,也會引起頭痛,不能單憑身熱頭痛就斷定是太陽經症。風邪從皮膚毛髮侵入,肺主皮毛,肺通鼻,鼻通腦,風邪入肺,自然能引起風邪入腦而頭痛。如果肺氣很旺盛,那麼腠理自然緊密,皮膚毛髮不疏鬆,風邪又從何處侵入呢?唯有肺氣虛弱,所以風邪容易入侵,邪正相爭,所以發熱。肺氣虛弱,怎能抵禦邪氣,所以盜汗輕微。
這分明是傷風,不要誤認為是傷寒而輕易治療。況且傷寒惡寒,傷風惡風,現在畏風不畏寒,怎麼能不急於散除風邪呢?然而邪氣聚集之處,其氣必虛。補益肺氣,表邪自然痊癒。可用益金散風湯:人參五分,甘草、紫蘇、荊芥、花粉各一錢,北豆蔻三粒,麥冬、桔梗各三錢。服用三劑即可痊癒。此方散寒重於補益,為何稱為益金呢?是因為肺因邪氣侵害,其氣很衰弱,如果大量服用補益藥物一定難以承受,不如在散寒解表藥中略加補益,這樣邪氣排出,正氣又能內養,這才是好的方法。
傷風,頭痛發熱,渾身疼痛,骨節都酸痛,惡風無汗,人們認為是傷寒,但傷寒並不惡風,這是內傷脾腎。風邪乘虛入侵肺部,經絡不通暢,所以發熱。但是內傷脾腎,與肺沒有關係,為何肺部會有外邪?不知脾是肺之母,腎是肺之子,母虛則子亦虛,子虛則母亦虛,這是道理。腎脾之氣虛弱,肺豈能不虛弱?肺虛不能抵禦外邪,所以風邪容易侵入。
邪氣入肺使肺更加虛弱,怎麼能向下潤澤腎臟、旁達全身百骸呢?所以骨節酸痛,腰部豈能不沉重?但是肺氣既虛,腠理不閉合,邪氣容易侵入,汗液也應該容易排出,為何無汗?不知邪氣欺凌肺氣虛弱,又窺伺脾腎不足,邪氣久居體內,反而擔心肺竅過於疏鬆,代替守護毛孔,不讓外風再侵入,所以畏風。外邪尚且不能侵入,汗液又怎能排出呢?方法應當是散除肺邪,同時補益脾腎。
脾氣旺盛則肺金得到滋生,腎氣充足則肺金不燥,從上達腦,頭痛消除,從下達膀胱,腰痛消失,中和中焦,四肢關節酸痛全部痊癒。可用黃紫丹:白朮、當歸、麥冬各五錢,茯苓三錢,羌活、紫蘇、甘草、黃芩、人參、貝母各一錢,細辛五分。此方補益多於散寒,為何只補脾而不補腎呢?人體後天之本以脾胃為主,脾健則胃氣自然通暢,胃氣通暢則腎水自然滋潤,況且人參、白朮原本就入腎經,白朮尤其能利通腰臍,腰臍通暢,全身氣血也就通暢了。
況且肺是脾胃之子,母親強健,兒子豈能不強健呢?而且黃芩、羌活、紫蘇、貝母能祛風散火、消痰利水,自汗出熱退,邪氣從體表排出。
春天的傷風,身熱十多天,熱邪積聚於內,寒熱往來,人們認為邪氣在太陽經將要入裡。卻不知春溫傷風與冬傷寒不同。冬天寒邪入太陽經,久則化寒;春天風邪入太陽經,久則化熱。寒邪則遷移不定,必然傳經入臟;熱邪則靜止不動,只固結在腑臟。然而入臟入腑雖然不同,寒熱則沒有差別。寒邪在臟腑,則陰陽相爭而發熱;熱邪在腑臟,則陽陰相爭而發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