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膨脹
最忌小便不利,胃口不開。蓋小便利,腎氣通膀胱;胃口開,心氣行脾胃。二臟有根,用殺蟲下血可無恐。用,逐穢消脹湯,:白朮、大黃、當歸、蘿蔔子一兩,雷丸、白薇、紅花三錢、甘草一錢,丹皮五錢。一劑,腹作雷鳴,少頃,下惡物皆蟲狀,再劑,大泄惡物盡。後以人參、白芥子一錢、茯苓五錢、苡仁一兩、山藥二兩、陳皮五分、白朮二錢調理。
前方恐少損元氣,繼此方則脾胃固,不致亡陰。凡水臌、蟲臌起時,以面辨之,而澹黃中有紅點、紅紋者,蟲臌。更於食先腹先作疼,即以前方減半,一劑愈。但新久必忌鹽一月,不然,再發難治。
先腫上身,後腫下身,久之盡腫,氣喘咳嗽,不得臥,小腹光亮,人謂水臌已成,誰知水臌假症乎。濕從下受,不聞從上受。凡脾旺能散精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何至水氣上侵。惟脾虛,飲食不化精化水,此邪水,非真水。真水不生,腎涸,無非火氣,同任、沖屬火者,逆而上出,水從火溢,上積肺於而咳,奔越於肺而喘,喘嗽自難臥,散聚於經絡,初成跗腫,故先上腫後下腫。
似宜補腎,然火盛由於水衰,水衰實先於土衰,補土其可緩乎?但補脾以健土,必至旺火以燥腎,故脾腎兼補始得。用,二天同補丹,:山藥、芡實一兩,茯苓、百合五錢,白朮二兩,肉桂三分,訶子一錢。十劑全愈。方皆脾腎二經藥,健脾不虧腎,滋水不損脾,兩相分消,兩相資益,實鬼神不測妙法。
白話文:
膨脹
最怕小便不順暢,食慾不佳。因為小便通暢則腎氣能運行到膀胱;食慾好則心氣能運行到脾胃。這兩個臟腑功能正常,使用殺蟲瀉血的藥物就沒有危險。治療方法是用「逐穢消脹湯」:白朮、大黃、當歸、蘿蔔子各一兩,雷丸、白薇、紅花各三錢,甘草一錢,丹皮五錢。服用一劑後,肚子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音,不久後就會排出蟲狀的惡物,再服用一劑,就能將惡物完全排出。之後用人參、白芥子各一錢、茯苓五錢、薏仁一兩、山藥二兩、陳皮五分、白朮二錢調理身體。
前面治療可能會略微損耗元氣,接著服用這個方子就能夠調理脾胃,不至於傷及陰氣。各種水腫、蟲積引起的腫脹,可以從臉色判斷,如果臉色淡黃而且有紅點或紅紋,就是蟲積。如果在進食前就先感到腹部疼痛,則可將前面處方減半,一劑即可痊癒。但無論病程長短,都必須忌食鹽一個月,否則很容易復發,難以治療。
如果先腫上半身,然後腫下半身,時間久了全身都腫,並伴有氣喘咳嗽,無法平躺,小腹光亮,人們會認為這是水腫,但這可能是水腫的假象。濕氣從下半身入侵,而不是從上半身入侵。一般來說,脾臟功能強盛,就能將精氣輸送到肺部,調節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液就能遍布全身,運行於五臟六腑,怎麼會導致水氣上侵呢?只有脾虛,飲食不能消化成精氣和水液,才會產生這種邪水,而非正常的水液。真水不能產生,腎臟枯竭,就只有火氣,與任脈、沖脈(屬火)相通,逆行向上,水液因火氣而溢出,積聚在肺部而咳嗽,衝擊肺部而氣喘,喘咳難以平臥,散佈於經絡,最初表現為腳踝腫脹,所以先腫上半身後腫下半身。
好像應該補腎,但火盛是因水衰所致,水衰實際上早於土衰,補土是否可以緩解呢?但是補脾來健土,又會導致旺盛的火氣來耗傷腎陰,所以應該同時補脾腎。治療方法是用「二天同補丹」:山藥、芡實各一兩,茯苓、百合各五錢,白朮二兩,肉桂三分,訶子一錢。服用十劑即可痊癒。這個方子都是針對脾腎兩經的藥物,能健脾而不傷腎,滋陰而不損脾,兩者互相調和,互相滋養,真是神妙莫測的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