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五 (4)
卷五 (4)
1. 反胃
此補土平木,況梔子、白薇同驢尿用,又拔本塞原。
食後必吐數口,卻不盡出,膈上時作聲,面如平人,人謂脾胃中氣塞,誰知膈上痰血結不散。膈在胃上,與肝連,凡怒則膈痛,血不行也。血不行,停於中則成死血,血死存膈上,必礙氣道,難於升降,阻住津液成痰,痰聚成飲,與血相搏作聲,又加食犯,勢必吐而少快。至已入胃,胃原無病,自受之,此所以必吐而不盡也。
法但去膈上痰血,吐病自愈。用,瓜蒂散,加味治。瓜蒂七枚,蘿蔔子、半夏、花粉、甘草三錢,韭汁一合、枳殼、人參一錢。一劑,大吐痰血愈,不必二劑。方本吐藥,得蘿葡子、枳殼消食,半夏、花粉蕩痰,韭汁逐血,或恐過於祛除,未免因吐傷氣,又加人參、甘草使胃無損,則積滯易掃,何有再吐。此食後輒吐似反胃,故同論。
白話文:
反胃
這屬於脾土虛弱導致肝木失衡的症狀。而且梔子、白薇與驢尿一起使用,能徹底治療根本病因。
患者飯後必定嘔吐幾口,卻吐不乾淨,膈膜處時常發出聲響,面色卻如常人。人們以為是脾胃氣滯,卻不知是膈膜上痰血凝聚未散所致。膈膜在胃之上,與肝臟相連,凡是發怒都會導致膈膜疼痛,因為氣血運行不暢。氣血運行不暢,停留在體內就會變成瘀血,瘀血停留在膈膜上,必然會阻礙氣機升降,阻礙津液運行形成痰液,痰液凝聚成飲,與瘀血相互搏擊而發出聲響,再加上飲食不當,勢必會嘔吐卻不舒暢。等到食物進入胃中,胃本身並無疾病,卻被迫承受這些,所以才會嘔吐而不盡。
治療方法只要清除膈膜上的痰血,嘔吐症狀自然痊癒。使用瓜蒂散加味治療。處方:瓜蒂七枚,蘿蔔子、半夏、花粉、甘草各三錢,韭汁一合,枳殼、人參各一錢。一劑藥就能大量吐出痰血而痊癒,不需要服用第二劑。這個方子是催吐的藥方,蘿蔔子、枳殼能消食,半夏、花粉能化痰,韭汁能行血,但擔心藥力過強傷氣,所以加入人參、甘草保護胃氣,這樣積滯就容易清除,就不會再嘔吐了。這種飯後就嘔吐的情況類似反胃,所以可以參照此法治療。
2. 膨脹
兩足跗上先腫,漸至腹,按如泥,小便不利,人謂水腫,誰知土氣鬱乎。人生脾胃氣健,則能制水,水自灌注經絡,不相礙。惟脾胃虛,則土不能轉輸水精於上,胃中之水積而不流,浸淫表裡皮毛。然脾胃虛由腎虛,上無升騰之氣,土乃郁不伸,力不制水,水反來侮,脾胃愈虛。
夫腎司開合,陽太盛則水道大開,陰太盛水道常閉。陽為腎火,陰為腎寒也。腎寒,脾胃亦寒,水畏熱不畏寒,此寒土所以難制水也。法烏可舍腎火而他求蓄水之土?然水勢滔天,補火以生土,不如放水以全土,故補腎火,可治久病水臌,泄脾腎中水,實益初起水脹。下身脹,上未脹,正初起,泄水最宜。
用,泄水至神湯,:大麥須、白朮二兩,茯苓一兩,赤小豆三錢。一劑腹必雷鳴,泄水如注,再劑水盡,不必三劑。牽牛、甘遂非不可用,但人脾、胃、腎三經多虛,恐藥力之迅,故另立此方,補中瀉水,正無傷,水盡去。方中苓、術健脾胃,又通脾胃氣,則土鬱解,況大麥消無形水,赤小豆消有形濕,合用化水,直出膀胱,由尾閭盡泄。
水腫久,肢體俱脹,面目亦浮,口不渴,皮毛出水,按膚如泥,此真水臌,乃土氣鬱塞甚,致水濕不化耳。土剋水,何反致水侮?蓋土虛則崩泥帶水而流,日積月累,下焦阻滯,水乃上浮。
脾胃原能藏水,水多氾濫,散經絡,積皮膚,經絡皮膚既滿,勢必流出於外,不用下奪,何以泄滔天水?用,決水湯,:車前子一兩,茯苓二兩,王不留行五錢,肉桂三分,赤小豆三錢。一劑小便如注,二劑消。論理雞屎醴亦效,然逐水從大便出,此逐水從小便出。從大便勢逆,從小便勢順。
逆,效速氣傷;順,效緩氣固。此方利水從小便出,利其膀胱也。凡水,必膀胱氣化,而後由陰器以出。土氣不宣,則膀胱之口閉,用王不留行以開口,加肉桂引車前、茯苓、赤豆直入膀胱而利導之,茯苓、車前利水不耗氣,且茯苓健土,水決土不崩,此奪法之善也。臍突、手掌無紋,此方尚救,但禁食鹽一月,倘不禁,復脹不治。
氣喘作脹,腹腫,小便不利,大便溏,漸身腫,人謂水腫,誰知肺、脾、腎三經虛乎。胃,水穀海,臟腑大源。但胃能容水,不能行水,恃脾散水以行肺,肺通水以入膀胱,膀胱化水以達小腸。惟脾虛則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,病在中;肺虛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,病在上;腎虛不能司胃之關。時其輸泄,病在下。
三經既虛,胃中積水走皮膚經絡,無所底止。法宜補三經氣,胃自旺,腫脹消。用,消脹丹,:白朮三錢,茯苓、山藥一兩,麥冬、熟地、芡實五錢,蘇子一錢。一劑喘定,再劑脹消,十劑小便利,二十劑盡愈。用苓、術健脾,麥冬、蘇子益肺,熟地、山藥、芡實滋腎,三經旺,水從膀胱出小腸矣。
白話文:
兩腳背先開始腫脹,然後逐漸蔓延到腹部,按下去像泥一樣軟爛,小便不順暢。人們都說是水腫,卻不知是脾胃的氣機鬱結了。人如果脾胃功能強健,就能夠控制水分,水分自然會灌注到經絡,彼此不會互相干擾。只有在脾胃虛弱的情況下,脾土無法將水液精華向上輸布,胃中的水液積聚而不流通,逐漸滲透到身體的內外,影響到皮膚和毛髮。然而,脾胃虛弱是腎虛引起的,因為腎氣不足,無法向上升騰,使得脾土鬱結而無法伸展,力量不足以控制水分,反過來被水液侵犯,導致脾胃更加虛弱。
腎臟主管開合,陽氣太盛則水道大開,陰氣太盛則水道常閉。陽氣是腎火,陰氣是腎寒。腎寒,脾胃也會寒冷,水液畏懼熱而不畏懼寒冷,這就是寒冷的脾土難以控制水液的原因。方法上怎麼可以捨棄腎火而另求其他可以蓄水的脾土呢?然而水勢浩大,與其補火生土,不如疏導水液來保全脾土,因此,補腎火可以治療久病的水腫,而疏泄脾腎中的水液,對初起的水腫效果更好。下身腫脹,上身還沒腫脹,正是水腫初起的時候,最適合疏泄水液。
使用,泄水至神湯:大麥鬚、白朮各二兩,茯苓一兩,赤小豆三錢。服用一劑後,腹部必定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響,水液像注水般排出,再服一劑水腫就會消退,不必服用第三劑。牽牛子和甘遂並非不可使用,但因為人體脾、胃、腎三經大多虛弱,恐怕藥力太過迅猛,所以另立此方,補中兼泄水,不會損傷身體,而且能徹底去除水液。方中茯苓和白朮健脾胃,又能疏通脾胃之氣,使脾土的鬱結得以解除,何況大麥能消除無形的水濕,赤小豆能消除有形的濕氣,合用可以化解水液,直接從膀胱排出,由尾閭徹底泄出。
如果水腫很久了,四肢都腫脹,臉部也浮腫,口不渴,皮膚會滲出水液,按下去像泥一樣軟爛,這才是真正的水腫,是脾土的氣機鬱塞嚴重,導致水濕無法化解的緣故。脾土可以克制水液,為何反過來被水液侵犯呢?是因為脾土虛弱就會崩解,帶著水液一起流散,日積月累,下焦阻滯,水液就向上浮。
脾胃本來可以儲存水液,如果水液過多而氾濫,就會散布到經絡,積聚在皮膚,經絡和皮膚都充滿水液後,必然會向外流出,不用向下瀉水,又如何能排出滔天的水液呢?使用,決水湯:車前子一兩,茯苓二兩,王不留行五錢,肉桂三分,赤小豆三錢。服用一劑後,小便會像注水般排出,服用兩劑水腫就會消退。理論上使用雞屎白也可以見效,但它是通過大便來排出水液,而這個方子是通過小便來排出水液。從大便排泄屬於逆向,從小便排泄屬於順向。
逆向,雖然效果快但會損傷正氣;順向,雖然效果慢但能穩固正氣。這個方子通過小便來排泄水液,是疏通膀胱的氣化功能。所有水液,必須通過膀胱氣化後,才能通過陰器排出。如果脾土氣機不暢,就會導致膀胱的口閉合,使用王不留行來打開膀胱口,加上肉桂引導車前子、茯苓、赤小豆直入膀胱,發揮利水的作用。茯苓和車前子利水而不傷氣,而且茯苓還能健脾土,水液排出後脾土也不會崩解,這就是疏導水液的妙法。如果肚臍突出,手掌沒有紋路,使用此方尚可救治,但必須禁食鹽一個月,如果不禁食,水腫就會復發,難以治癒。
如果出現氣喘、腹脹、小便不順暢、大便稀溏,然後逐漸全身腫脹,人們都說是水腫,卻不知是肺、脾、腎三經虛弱的緣故。胃是水穀之海,是臟腑的大源頭。但胃能容納水液,卻不能運輸水液,需要依靠脾將水液輸散到肺,肺將水液通到膀胱,膀胱將水液轉化到小腸。只有在脾虛的時候,才無法將胃中的水液精華輸送到肺,病在中間;肺虛的時候,就不能將胃中的水道通到膀胱,病在上面;腎虛的時候,就不能主管胃的關竅,控制水液的輸泄,病在下面。
三經都虛弱的時候,胃中的積水就會流到皮膚和經絡,沒有停止的時候。方法上應該補益三經之氣,胃自然會強盛,腫脹就會消退。使用,消脹丹:白朮三錢,茯苓、山藥各一兩,麥冬、熟地、芡實各五錢,蘇子一錢。服用一劑後,氣喘就會平息,服用兩劑後,腫脹就會消退,服用十劑後,小便就會順暢,服用二十劑就會完全痊癒。方中使用茯苓和白朮健脾,麥冬和蘇子益肺,熟地、山藥和芡實滋補腎,三經強盛了,水液就會從膀胱排出,進入小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