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關格

此補腎中水火,又通腎氣,氣足上自達胃,下自達膀胱、二腸。若用香燥救胃,則胃氣益傷;用攻利救膀胱、二腸,則膀胱、二腸愈損。

忽關格,二便閉結,渴飲涼水,少頃吐,又飲又吐,面赤唇焦,粒米不下,脈沉伏,人謂脈絕,誰知格陽不宣,腎經寒邪太盛乎。少陰腎喜溫不喜寒,腎寒則陽無附,常欲上騰,況寒邪直入腎中,逼陽上升乎。使寒少輕,陽雖浮不至格拒之甚,惟寒盛則峻絕太過,陽欲杜陰而不能,陰且格陽而愈勝,於是陽逆衝上焦咽喉,難於容物作吐。

夫陽宜陰折,熱宜寒折,陽熱在上,似宜陰寒藥折,然陽熱在上,下正陰寒,蓋上假熱,下真寒,非真熱假寒藥,斷不能順性開關。用,白通湯,:方藥大熱,得人尿、豬膽亂之,則下咽覺寒,入腹正熱,陽可回,陰可散,自然脈通關啟。後以大劑八味湯投之,永不發。

白話文:

關格

這方子能滋補腎臟的水液和陽氣,又能疏通腎氣的運行。腎氣充足後,向上能到達胃部,向下能到達膀胱和大小腸。如果用辛香溫燥的藥物來治療胃病,反而會加重胃氣的損傷;如果用攻瀉的藥物來治療膀胱和大小腸,也會使膀胱和大小腸的病情更加嚴重。

突然發生關格症,大小便不通,患者口渴想喝涼水,喝了不久就嘔吐,反覆喝水又反覆嘔吐,臉色紅赤,嘴唇乾燥,吃不下任何東西,脈象沉細微弱,旁人以為脈搏停止了,其實是陽氣不能宣洩,腎經寒邪太盛的緣故。少陰腎經喜溫不喜寒,腎臟寒冷就會陽氣無處依附,總是想要上升,更何況寒邪直接入侵腎臟,逼迫陽氣上升。如果寒邪稍輕,陽氣雖然浮動,也不會導致關格症狀嚴重;但是寒邪太盛,就會造成陽氣完全被阻遏,陽氣想要制止陰寒卻無力,陰寒反而更加強烈地阻遏陽氣,於是陽氣逆衝上焦咽喉,導致無法進食而嘔吐。

陽氣應該用陰寒之物來制約,熱邪應該用寒涼之物來制約。雖然陽熱在上,似乎應該用陰寒的藥物來治療,但實際上陽熱在上,下焦卻是陰寒,這是上焦虛熱,下焦實寒,不是真正熱症的假寒藥物,絕對無法順應病情開通關竅。所以,使用白通湯(此方藥性大熱),加入人尿和豬膽汁調和,這樣喝下去時感覺寒冷,但進入腹部後則感到溫熱,陽氣可以回歸,陰寒可以散去,自然脈象就會通暢,關格症狀也會解除。之後再服用大量八味湯,就能徹底治愈,不再復發。

2. 中滿

飲食後覺胸中倒飽,人謂多食不能消,用香砂枳實等消導暫快,已又飽,又用前藥,重加消導,久成中滿。腹漸高大,臍漸突出,肢體浮脹,人謂臌脹,用牽牛。甘遂等逐水。內原無水,正氣益虛,脹滿更急,又疑前藥不勝,復加大黃、巴豆等,仍未愈。又疑風邪固結經絡,用龍膽、茵陳、荊、防。

然開鬼門,泄淨府,各執已見,不悟皆操刀下石徒也。中滿由脾土衰,脾衰又由腎氣寒,倘早用溫補,何至如此。用,溫土湯,:人參、蘿蔔子一錢,白朮、茯苓、苡仁、穀芽三錢,芡實、山藥五錢,肉桂三分。二劑減,數劑除。此方但補脾,不消導以耗氣。蓋中滿必因氣虛,不補脾胃,脹從何消?況蘿蔔子輔參、術消脹,不助參、術添邪;又茯苓、山藥、薏仁、芡實,益陰利水,水流正氣不耗,自然下澤疏通,上游無阻。

第恐水寒冰凍,溪澗斷流,益肉桂水中生火,則土氣溫和,尤無壅塞,何惟事消導,成不救。

飲食未見思,既見厭,強進,飽塞,上脘脹悶,人謂胃氣虛成中滿,然此心包火衰也。心包,胃母,心包不足何生胃?故欲能食,須補胃;欲胃強,補心包火。用,生胃進食湯,:人參、白朮、山藥、茯苓三錢,炒棗仁五錢,遠志八分,神麯、良薑、枳殼五分,蘿蔔子、黑姜一錢。此治胃無非治心包,不治中滿,中滿自除,此補火勝於補土。

鬱結久,兩脅飽滿,食下喉即脹不消,人謂臌脹之漸,誰知氣滯。用逐水必更甚,用消食只快一時。法同宜開鬱。然氣鬱久必虛,使僅解鬱,終難化食,脹何以消?用,快膈湯,:人參一錢,茯神五錢,白芍、苡仁三錢,白芥子二錢,蘿蔔子、神麯、柴胡五分,檳榔、枳殼、厚朴三分。三四劑愈。此解鬱無刻削,消脹無壅塞,攻補兼施,收功自易。

患中滿,飲食知味,但多食則飽悶不消,人謂脾虛,誰知腎虛乎。腎虛,腎火虛也。腹中苦飽,乃虛飽,非實飽,若作水腫治,速亡。蓋脾土製水,本在腎火,土得火而堅,土堅後能容物,能容物即能容水。腎火虛,土失堅剛之氣,則不能容物,即不能容水,乃失其天度之流轉矣,故腹飽作滿,即水臌之漸。

世不知補腎火生脾,反泄水傷脾,無異決水護土,土不崩哉?是治腎虛中滿,宜急補命門火。然腎火生於腎水中,但補火不補水,則孤陽不長,無陰生陽,即無水生火。或疑土虧無以制水、今補腎水,不增波哉?然腎水,真水也,邪水欺火侮土,真水助火生土,實不同。故腎虛中滿,必補火生土,尤必補水生火。

用,金匱腎氣丸,:茯苓六兩,附子一枚,牛膝、肉桂、丹皮一兩,澤泄、棗皮二兩,車前子兩半,山藥四兩,熟地三兩。蜜丸,早晚各一兩,滾水下。初腹少脹,久服脹除滿消。此於水中補腎火,利水健脾之味多於補陰補火者,雖偏補火,實重救脾,補火正補脾也。故補陰宜輕,補脾宜重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腹部脹滿]

飲食後感到胸口極度飽脹,人們常認為是吃太多消化不良,於是使用香砂、枳實等藥物來促進消化,一時之間感覺舒服些,但不久又再次感到飽脹,再使用同樣藥物,持續加強消化,結果長期下來導致腹部脹滿。腹部逐漸變大,肚臍開始突出,四肢浮腫,人們以為是脹脹病,便使用牽牛子、甘遂等藥物排水利尿。然而體內原本並無過多水分,這樣的治療反而讓身體正氣更加虛弱,腹部脹滿的症狀更為嚴重,又懷疑先前的藥物效果不夠,再加大黃、巴豆等藥物,卻仍舊未見好轉。又懷疑風邪固結在經絡之中,使用龍膽草、茵陳蒿、荊芥、防風等藥物。

然而,這些方法只是各自堅持自己的見解,並未真正理解病情,都只是徒勞無功。腹部脹滿是由於脾臟功能衰退,而脾臟衰弱又是由於腎氣寒冷所致。如果能在早期就使用溫補的方法,怎麼會演變成這樣呢?使用溫土湯,包括人參、蘿蔔籽、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、穀芽、芡實、山藥、肉桂等藥物。服用兩劑後,症狀減輕,服用幾劑後,症狀即可消除。這個處方主要在補充脾臟功能,並不會因為消耗氣力而影響消化。因為腹部脹滿必定是因為氣虛,如果不補充脾胃,腹部脹滿又怎麼會消失呢?況且蘿蔔籽可以幫助人參、白朮消脹,而不會助長邪氣;同時,茯苓、山藥、薏苡仁、芡實等藥物能夠滋陰利水,讓水分正常代謝,正氣不會被消耗,自然可以順利排泄,上部的阻塞也就消失了。

然而,如果體內水寒冰凍,溪澗水流受阻,應該使用肉桂在水中生火,讓土氣溫和,就不會有阻塞的問題,何必一味地強調消導,結果反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。

食物尚未入口就感到厭倦,勉強吞下後,上腹部飽脹悶痛,人們通常認為是胃氣虛弱導致腹部脹滿,然而這其實是心包火衰所致。心包是胃的母親,如果心包不足,胃又怎麼會健康呢?因此,想要增強食慾,必須先補充胃氣;想要胃部強壯,就得補充心包的火氣。使用生胃進食湯,包含人參、白朮、山藥、茯苓、炒酸棗仁、遠志、神麯、良薑、枳殼、蘿蔔籽、黑薑等藥物。這個處方治療胃部的同時也在治療心包,不用特別針對腹部脹滿,腹部脹滿就會自行消除。這比單純補充脾胃的效果更好。

鬱結久久不散,兩側肋骨下方感到飽脹,食物一入喉嚨就脹不消,人們以為這是脹脹病的徵兆,殊不知這是氣滯所致。使用排水利尿的藥物一定會讓病情更嚴重,使用促進消化的藥物也只能暫時緩解。應該採取開鬱的方法。然而,氣鬱久久不散必定會導致虛弱,如果只解決鬱結問題,最終還是難以消化食物,腹部脹滿怎麼會消失呢?使用快膈湯,包括人參、茯神、白芍、薏苡仁、白芥子、蘿蔔籽、神麯、柴胡、檳榔、枳殼、厚朴等藥物。服用三四劑後就能痊癒。這個處方能夠緩解鬱結,不會過於劇烈,消除腹部脹滿也不會導致阻塞,攻補兼備,自然容易見效。

患有腹部脹滿,飲食仍有味道,但只要吃得太多,就會感到飽脹不適,人們通常認為是脾虛,卻不知道這是腎虛。腎虛就是腎火虛弱。腹部感到飽脹,其實是虛假的飽脹,並非真正的飽脹,如果按照水腫來治療,病情會迅速惡化。因為脾土控制水份,本質上依賴於腎火,土得到火的滋養才能堅固,土堅固後才能容納物質,能夠容納物質也就意味著能夠容納水份。腎火虛弱,土失去堅固的力量,就不能容納物質,也就不能容納水份,這樣就失去了天地間正常的運行。因此,腹部飽脹形成脹滿,這正是水腫的徵兆。

世人不知道補充腎火以滋養脾臟,反而排水利尿傷害脾臟,這就像決堤保護土地,土地不崩塌纔怪!因此,治療腎虛導致的腹部脹滿,應該立即補充命門之火。然而,腎火生於腎水之中,如果只補火不補水,就會形成孤陽不長的情況,沒有陰氣生長陽氣,也就沒有水生火。有人可能會懷疑,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份,現在補充腎水,不是會增加水份嗎?然而,腎水是真水,邪水欺負火氣,侮辱土氣,真水則幫助火氣,滋養土氣,這是不同的。因此,對於腎虛導致的腹部脹滿,必須補火以滋養土氣,同時也必須補水以生火。

使用金匱腎氣丸,包含茯苓、附子、牛膝、肉桂、牡丹皮、澤瀉、山茱萸、車前子、山藥、熟地黃等藥物。蜂蜜製成藥丸,早晚各服用兩次,用熱水送服。起初可能感到腹部稍微脹脹的,但長期服用後,脹脹的感覺和腹部脹滿的症狀都會消失。這個處方在水中補充腎火,利水利尿、健脾的成分多於補陰、補火的成分,雖然偏向補火,實際上更注重補救脾臟,補火實際上就是在補脾。因此,補陰應該適度,補脾應該更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