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驚悸
聞聲驚,心怦怦,半日後止。人謂心有痰,痰藥不效。久不必聞聲,亦驚且悸,常若有人來捕者,是驚悸相連而至。雖是心虛,驚悸實不同。蓋驚輕悸重,驚從外來動心,悸從內生動心也。若怔忡,正悸之漸也;若悸,非驚之漸也。故驚悸宜知輕重。一遇怔忡,宜防驚,驚宜防悸。
然雖分輕重,治虛則一。用,安定湯,:黃耆、熟地一兩,當歸、生棗仁、白朮、茯神、麥冬五錢,遠志、柏子仁、玄參三錢,半夏二錢,甘草一錢。一二劑輕,十劑愈。夫神魂不定而驚生,神魂不安而悸起,皆心肝血虛。血虛則神無歸,魂無主。
今大補心肝之血,則心肝有以相養,何有驚悸?倘用藥驟效,未幾仍然者,此心肝大虛,另用,鎮神丹,:人參四兩,當歸、麥冬、生棗仁、茯苓、生地三兩,白朮五兩,遠志二兩,熟地八兩,柏子仁、白芥子、醋淬龍骨一兩,虎睛一對、陳皮三錢。各為末,密丸,滾水下,早晚各五錢,一料全愈。
龍能定驚,虎能止悸。入補心腎藥中,使心腎交,神魂自定。
先驚後悸,亦有先悸後驚,似不同,不知實無異,不過輕重之殊。前已備言,此又重申者,蓋辨驚悸,分中有合,閤中有分耳。驚有出於暫不出於常,悸有成於暗不成於明者,又不可不別。暫驚輕於常驚,明悸重於暗悸而驚悸仍伺,則將分治乎?抑合治乎?知其閤中之分,則分治效;知其分中之合,則合治亦效。蓋驚出於暫,吾治其常;悸出於明,吾治其暗。
吾一方合而治之,名,兩靜湯,:人參、巴戟天一兩,生棗仁二兩,菖蒲一錢,白芥子、丹砂三錢。四劑定。方妙在生棗仁之多,以安心,尤妙在人參、巴戟以通心腎。則心氣通腎夜安,腎氣通心日安。又何慮常、暫、明、暗哉。
白話文:
[驚悸]
聽到聲音會受到驚嚇,心臟砰砰跳,過了半日才平息。人們認為這是心臟有痰,但服用化痰的藥物卻沒有效果。長時間下來,就算沒有聲音刺激,也會感到驚恐與心跳加速,總感覺好像有人要來抓自己,這就是驚和悸相互連接而來。雖然根源是心臟虛弱,但是驚和悸實際上是有區別的。驚比較輕微,是由外界因素刺激心臟產生的反應;悸則較嚴重,是從內部產生的動搖心臟的情況。怔忡可以看作是悸的初級階段;悸則不是驚的進展。因此,在治療驚悸時,應分辨其輕重程度。一旦出現怔忡的症狀,就應該防範驚的出現;在驚的狀態下,也要防範悸的發生。
然而,儘管驚悸有輕重之分,但治療虛弱的方法是一致的。使用安定湯進行治療:黃耆、熟地一兩,當歸、生棗仁、白朮、茯神、麥冬五錢,遠志、柏子仁、玄參三錢,半夏二錢,甘草一錢。一到兩劑可減輕症狀,十劑後可痊癒。驚是由神魂不定所導致的,悸是因神魂不安而產生的,這些都與心肝血虛有關。血虛則神魂無所依附,失去主宰。
現在大力補充心肝的血液,那麼心肝就可以相互滋養,怎麼還會有驚悸的問題呢?如果使用藥物初期有效,但不久後症狀再次出現,這表明心肝非常虛弱,這時應改用鎮神丹:人參四兩,當歸、麥冬、生棗仁、茯苓、生地三兩,白朮五兩,遠志二兩,熟地八兩,柏子仁、白芥子、醋淬龍骨一兩,虎睛一對,陳皮三錢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,製成密丸,用熱水送服,早晚各五錢,一劑即可完全康復。
龍骨能穩定驚嚇,虎睛能制止悸動。將它們加入補心腎的藥物中,使心腎相交,神魂自然安定。
先驚後悸,也有先悸後驚的情況,看起來不同,但實際上並無差異,只不過是輕重程度的差別。前面已經詳細說明,這裡再次強調,是因為要分辨驚悸,分中有合,閤中有分。驚可能短暫出現也可能長期存在,悸可能是潛在的而不是顯著的,這兩點需要區分。短暫的驚比長期的驚輕微,顯著的悸比潛在的悸嚴重,但驚悸依然同時存在,那應該分別治療還是綜合治療呢?如果明白其中的分中有合,分別治療會更有效;如果理解到閤中有分,綜合治療也會見效。對於短暫的驚,我們要治療其長期存在的根源;對於顯著的悸,我們要處理其潛在的原因。
有一個方子可以綜合治療,稱為兩靜湯:人參、巴戟天一兩,生棗仁二兩,菖蒲一錢,白芥子、丹砂三錢。服用四劑即可穩定病情。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大量使用生棗仁,以安撫心神,更妙的是用人參和巴戟天來通心腎。這樣心氣通達腎臟,夜晚就能安穩;腎氣通達心臟,白天也能平靜。這樣,還需擔心什麼長期、短暫、顯著、潛在的問題呢。
2. 虛煩
遇事或多言煩心生,常若胸中擾攘,不思而念若紛紜,不動而意若嘈雜,此俗云虛煩。乃陰陽偏勝,火有餘,水不足也。或謂虛煩乃心熱加膽寒,心熱則火動生煩,膽寒則血少厭煩。不知虛煩本心熱,無膽寒。夫膽喜熱惡寒,世云膽寒則怯者,正言膽之不寒也。然膽寒則怯,何敢犯火熱之心。
可見虛煩是心火熱,非膽木寒矣。古人用溫膽湯治虛煩而煩轉甚者,正誤認膽寒也。治宜補心兼清心之味,則正寒益心而虛煩除。用,解煩益心湯,:人參、當歸、花粉二錢,黃連、白朮一錢,生棗仁、茯神三錢,玄參五錢,甘草三分,枳殼五分。一二劑煩除。此純清心藥,加消痰者,有火必有痰也。
火化痰而煩益劇者,痰火散而煩自釋矣。況有補心之劑,同群共濟哉。
年老虛煩不得寐,大便不通,常有熱氣自臍下直衝心,便覺昏亂欲絕,人謂火氣衝心,誰知腎水大虧乎。夫心液實腎精也,心火畏腎水克為假,喜腎水生乃真。心得腎交,心乃生,心失腎通,心乃死。虛煩,心死之漸。惟腎既通心,何以臍下之氣上衝而生煩?得毋關元之氣非腎之氣?不知腎之交心乃腎水,非腎火。老人孤陽無水,熱氣上衝,腎火衝心也。
火有餘,實水不足,大補腎水,則水足制火,火不上衝,煩自止。用,六味地黃湯,加味治。熟地一兩,棗皮、炒棗仁、麥冬、白芍、丹皮五錢,山藥四錢,北味一錢,茯苓、澤瀉、甘菊、柴胡五分。二劑煩卻,四劑大便通,二十劑不發。六味補水,麥冬滋化源,柴、芍平肝,肝平相火無黨,不致引包絡火,又得棗仁、甘菊相制,則心氣自舒,復有腎水交通,有潤無燥,有不寧乎。
白話文:
[虛煩]
遇到事情或者多說話後會感到心情煩躁,經常感覺胸口像有東西在騷擾,思緒紛飛無法集中,靜不下來時腦海裡的聲音卻像市集一樣嘈雜,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虛煩。虛煩的產生通常是因為身體內陰陽失衡,火氣過盛,水份不足。有人認為虛煩是因為心臟過熱加上膽囊過冷,心臟過熱會導致火氣旺盛,產生煩躁感;膽囊過冷則會讓血液流動減緩,讓人更易感到煩躁。但事實上,虛煩主要是因為心臟過熱,並非膽囊過冷。膽囊喜歡溫暖而不喜歡寒冷,世人所說的膽小怕事,實際上是在說明膽囊本身並不怕冷。然而,膽囊如果真的過冷,怎麼可能敢去挑戰火熱的心臟呢?
由此可見,虛煩的真正原因是心臟過熱,而不是膽囊過冷。古人使用溫膽湯治療虛煩,但往往使煩躁感更嚴重,這正是誤判膽囊過冷所致。正確的治療方式應該是補充心臟所需的營養,同時清除心臟的熱氣,這樣才能讓身體保持平衡,消除虛煩。可以服用解煩益心湯,其成分包括人參、當歸、花粉各二錢,黃連、白朮各一錢,生棗仁、茯神各三錢,玄參五錢,甘草三分,枳殼五分。服用一到兩劑即可減輕煩躁感。這些藥物都是清心降火的良藥,再搭配祛痰的成分,因為有火就會有痰。
當火氣將痰化開,煩躁感會更加劇烈,但當火氣和痰都散去,煩躁感自然會消失。況且,還有補心的藥方可以輔助,共同達到療效。
對於年紀大的人,虛煩症狀加上失眠,以及大便不通暢,常感覺有熱氣從肚臍下方直衝心臟,這時人會感到昏亂,甚至接近暈厥。人們通常會認為這是火氣衝心,但實際上,這可能是腎水大量流失。心臟的液體其實來自腎臟的精華,心臟的火氣雖然會被腎水剋制,但實際上心臟更喜歡被腎水滋潤。當心臟與腎臟的聯繫良好,心臟才能健康運作;反之,心臟與腎臟失去聯繫,心臟就可能會衰竭。虛煩正是心臟逐漸走向死亡的徵兆。那麼,為什麼腎臟與心臟已經有了聯繫,肚臍下方的氣息還會上衝,產生煩躁感呢?難道關元的氣息並不是腎臟的氣息?實際上,腎臟與心臟的聯繫指的是腎水,而非腎火。老年人的腎臟通常缺乏水分,因此熱氣上衝,這正是腎火衝擊心臟的現象。
當火氣過剩,實際上是因為腎水不足。此時應大量補充腎水,讓腎水充足,才能抑制火氣,避免火氣上衝,這樣虛煩的症狀自然會消失。可以服用六味地黃湯,並添加其他成分進行治療。具體配方為:熟地一兩,棗皮、炒棗仁、麥冬、白芍、丹皮各五錢,山藥四錢,北味一錢,茯苓、澤瀉、甘菊、柴胡各五分。服用兩劑後,煩躁感會減輕;服用四劑後,大便會變得順暢;服用二十劑後,虛煩症狀就不會再次出現。六味地黃湯能補充腎水,麥冬能滋潤身體的根源,柴胡和白芍能調節肝臟,讓肝臟保持平衡,避免引發相火,再加上棗仁和甘菊的協同作用,心臟的氣息自然會變得舒暢。此外,腎水與心臟的聯繫得到加強,身體不再乾燥,這樣還會有不安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