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咳嗽

白朮五錢,茯苓、白芥子三錢,陳皮、人參、柴胡五分,白芍一兩,甘草,梔子一錢。二劑痰色白。四劑易出,十劑咳嗽除。補陽。開鬱,消痰,祛火,有資無克,則老痰散,咳嗽除。倘徒用攻,則陽氣傷,痰難化,何日清快乎。

陰氣素虛,更氣惱,偶犯風邪,咳嗽,用散風祛邪藥反甚。此不治陰虛也。然滋陰不平肝,則木來侮金,咳難已。宜平肝又補水,則水資木,木氣更平。用,平補湯,:熟地、麥冬、白芍一兩,甘草、白朮、人參五分,柴胡、炒黑荊芥一錢,茯苓三錢,花粉二錢,百合五錢。此大補肺、腎、脾胃,先解肝鬱,肝鬱解,肺經風邪不祛自散。

人謂補腎、肺、平肝足矣,何又補脾胃而用人參?不知三經非脾胃之氣不行,少加參、術通之,則津液易生,三經尤能相益。

久咳不愈,口吐白沫,氣帶血腥,人謂肺濕,不知實肺金燥。苟肺氣不燥,則清肅之氣下行,不特腎水足以上升交心,亦且心火下降交腎,不傳於肺矣,何至傷燥。惟肺先乏高源之水,無留余之勢,欲下澤常盈以供肺用,不可得矣。法宜專潤肺燥。然潤肺燥,腎火上衝,肺且救子,何能自潤?用,子母兩富湯,治之。

熟地、麥冬二兩。四劑肺燥除,腎火亦解。如大雨滂沱,高低原隰無非膏霖,既解燥竭,寧有咳嗽?倘不治,或治不補肺腎,必甕乾杯罄,毛瘁色弊,筋急爪枯,咳引胸背,吊痛兩脅,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,嗌塞血泄,危症俱見。

久病咳嗽,吐痰色紅,似嘔血實非,盜汗淋漓,腸鳴作泄,午後發熱,人謂腎經邪火太盛,將欲腎邪歸腎經。此症初因腎水乾枯,腎經受邪傳心,故發熱夜重,未幾,心傳肺,故咳嗽汗泄;未幾,肺傳肝,故脅痛而氣壅;未幾,肝傳脾,故腸鳴而作泄。邪不入腎肝,尚有生機,亟宜平肝滋腎,邪不再傳,則肝平不與肺仇,腎滋不與心亢,益之健脾,使脾健不與腎耗,肺之受益何如,自然心不刑肺而生脾,脾生肺更安。

用,轉逆養肺湯,:白芍、熟地、棗皮五錢,麥冬、茯苓、骨皮、丹皮三錢,玄參、北味、前子二錢,牛膝、貝母一錢,故紙五分。十劑氣轉,二十劑痰白,三十劑鳴泄止。此非止泄藥。蓋泄因陰虛,補陰泄自止,陰旺,火不爍金,金安則木平,不剋土,所以消痰化火炎之色,止泄撤金敗之聲,故腸鳴盜汗除,咳嗽愈。

春夏不嗽,遇秋涼即咳嗽,甚至氣喘難臥,人謂肌表疏泄,誰知鬱熱難通乎。氣血流通,風邪不入,惟氣血閉塞,邪轉相侮。蓋氣血閉則凝滯而變為熱矣。熱欲出,寒欲入,閉極反予邪以可乘之機。春夏寒難犯熱,秋冬熱難拒寒。春夏皮膚疏,內熱易宣,秋冬皮膚致,內熱難發,所以春夏不嗽秋冬嗽。

白話文:

咳嗽

方一:治痰白咳嗽。白朮五錢,茯苓、白芥子各三錢,陳皮、人參、柴胡各五分,白芍一兩,甘草、梔子各一錢。服用二劑後痰色變白,四劑後咳嗽容易好轉,十劑後咳嗽痊癒。此方補陽、開鬱、消痰、祛火,藥物之間互相滋養,沒有相剋的情況,所以能散去陳舊痰液,治愈咳嗽。如果單純使用攻邪的方法,會傷到陽氣,痰液難以化解,何時才能痊癒呢?

方二:治陰虛咳嗽。若本身陰氣不足,又因情緒煩惱而感受風寒,導致咳嗽,使用祛風散邪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這是因為沒有治療陰虛的根本原因。但是單純滋陰而不平肝,則會導致木氣侮金,咳嗽難以痊癒。因此應該平肝又滋陰補水,水能滋養木,木氣自然平和。方劑為平補湯:熟地、麥冬、白芍各一兩,甘草、白朮、人參各五分,柴胡、炒黑荊芥各一錢,茯苓三錢,花粉二錢,百合五錢。此方大補肺、腎、脾胃,先解肝鬱,肝鬱解除後,肺經風邪自然消散。

有人認為補腎、肺、平肝就夠了,為什麼還要補脾胃而用人參?這是因為三經的氣血運行都依靠脾胃之氣,適量加入人參、白朮能通暢脾胃之氣,使津液容易生成,三經互相滋養。

方三:治肺燥咳嗽。久咳不愈,吐出白色泡沫,氣息帶有血腥味,有人認為是肺濕,其實是肺金燥熱。如果肺氣不燥熱,則清肅之氣下降,不僅腎水能上升交於心臟,心火也能下降交於腎臟,就不會傳到肺部而導致燥熱。主要是因為肺部先缺乏來自腎臟的水分,沒有儲備,想讓肺部保持滋潤,卻做不到。所以治療方法應該專注於潤肺燥。但如果單純潤肺燥,腎火上衝,肺反而要救腎,如何能自行潤澤呢?方劑為子母兩富湯:熟地、麥冬各二兩。服用四劑後肺燥去除,腎火也消退。如同大雨滂沱,高低濕地都得到雨水滋潤,燥熱消除,咳嗽自然痊癒。如果不治療,或治療方法不注重補益肺腎,則會導致身體極度虛弱,面色萎黃,筋急爪枯,咳嗽牽連胸背,兩脅疼痛,各種氣機鬱滯,出現痿證、喘息、嘔吐、咽喉阻塞、出血等危重症狀。

方四:治腎陰虛咳嗽。久病咳嗽,吐出的痰液顏色發紅,像嘔血但實際不是,盜汗淋漓,腸鳴腹瀉,午後發熱,有人認為是腎經邪火太盛,想把腎邪歸於腎經。這種病症一開始是因腎水枯竭,腎經受邪氣傳到心經,所以發熱且夜間加重;不久,邪氣從心經傳到肺經,所以咳嗽汗泄;不久,邪氣從肺經傳到肝經,所以脅痛氣壅;不久,邪氣從肝經傳到脾經,所以腸鳴腹瀉。邪氣沒有侵入腎經和肝經,還有生機,應該立即平肝滋腎,邪氣不再傳變,肝氣平順就不會與肺臟相剋,腎陰充足就不會與心火相亢,再補益脾胃,使脾胃強健,就不會耗傷腎氣,肺臟自然會受益,心臟就不會克制肺臟,脾臟又能滋養肺臟,更加安穩。方劑為轉逆養肺湯:白芍、熟地、棗皮各五錢,麥冬、茯苓、骨皮、丹皮各三錢,玄參、北沙參、前胡各二錢,牛膝、貝母各一錢,生地黃五分。服用十劑後氣機轉順,二十劑後痰液變白,三十劑後腸鳴腹瀉停止。這不是單純止瀉的藥物,因為腹瀉是由於陰虛引起的,補益陰氣後腹瀉自然停止,陰氣充足,火就不會灼傷金氣,肺金安穩,木氣就會平和,不克脾土,所以能消除痰液、化解火熱,停止腹瀉,從而消除腸鳴、盜汗,咳嗽也痊癒。

方五:治秋冬季咳嗽。春夏季不咳嗽,到了秋季天氣變涼就咳嗽,甚至氣喘難以入睡,有人認為是肌表疏泄,其實是鬱熱不通。氣血流通,風邪就不能侵入,只有氣血閉塞,邪氣才會互相侵犯。因為氣血閉塞就會凝滯,轉化為熱。熱邪想要外泄,寒邪想要內入,閉塞到極點反而給邪氣可乘之機。春夏季寒邪難犯熱邪,秋冬季熱邪難拒寒邪。春夏季皮膚疏鬆,內熱容易宣洩,秋冬季皮膚緻密,內熱難以發散,所以春夏季不咳嗽,秋冬季咳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