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口舌

產婦舌出不收,人謂舌脹,誰知心驚乎。舌乃心苗,心氣安,舌如之。產子驚恐,自異常時,心氣動,心火不寧。胎胞之系通於心,用力產子,心為之懼,故子下舌亦出。舌出不收,心氣過升故也,必須降氣為主。古有以恐勝者,舌由驚出,復增以恐,愈傷心氣,未必不隨收隨出。

且產後心虛,又變他症,故降氣必補心。用,助氣鎮心丹,:人參三錢,茯神二錢,菖蒲五分,硃砂、北味一錢。水煎,調硃砂末含漱,久之嚥下。一二劑愈。用硃砂鎮心,人參生氣,氣旺火自歸心,火歸焰息,舌亦隨收,何必重增恐懼哉。

舌下牽強,手大指、次指不仁,兩臂麻木,或大便秘,或皮膚赤暈,人謂風熱,誰知惱怒,因鬱而成乎。夫舌屬陽明,胃、大腸之脈散居舌下,舌下牽強,胃與大腸之病也。原因肝氣不伸,木克胃土,土虛不能化食,遂失養於臂指經絡間,麻木不仁。臂指經絡如此,何能外潤皮膚?此赤暈所由起也。

胃受木克,胃氣太燥,無血以潤大腸,因熱生風,腸中燥結,遂失傳送矣。法須通大腸而健胃,然肝鬱不平肝以補血,又何濟乎?用,八珍湯加減,治之。人參、柴胡、甘草、槐角、白朮、茯苓一錢,當歸、白芍、熟地一錢,陳皮、半夏五分。十劑全愈。八珍補氣血,柴胡舒肝,槐角清火,肝鬱解,胃自旺,轉輸搬運無滯矣。

白話文:

【口舌】

產婦在生產時舌頭伸出無法收回,人們以為是舌頭腫脹,卻不知這是因為心臟受到驚嚇所致。舌頭是心臟的外顯,心臟平靜,舌頭自然正常。產婦在分娩時感到驚恐,處於非常狀態,心臟氣血紊亂,心火不安。胎兒和母體之間的聯繫直接通到心臟,用力生產時,心臟會感到恐懼,因此,孩子出生後,舌頭也會跟著伸出。舌頭伸出無法收回,是因為心氣上升過度,必須以降氣為主要治療方式。古時有人用恐懼的方式來治療,但舌頭因驚嚇而伸出,再增加恐懼,只會更傷心氣,可能舌頭剛縮回又馬上伸出。

產後心氣虛弱,可能引發其他症狀,因此降氣時必須同時補心。可以使用「助氣鎮心丹」,配方為:人參三錢,茯神二錢,菖蒲五分,硃砂、北五味子各一錢。用水煎煮,加入硃砂粉末含漱,一段時間後吞下。通常服用一兩劑就能痊癒。硃砂能鎮定心臟,人參能生氣,氣血旺盛,火自然回到心臟,火氣消退,舌頭也會隨之縮回,何必再增加恐懼呢?

舌頭下方緊繃,大拇指和食指失去知覺,兩臂麻木,或者大便乾燥,或者皮膚出現紅色斑點,人們以為是風熱,卻不知這是因煩惱憤怒,鬱悶造成的。舌頭屬於陽明經,胃和大腸的經脈散佈在舌頭下方,舌頭下方緊繃,這就是胃和大腸的問題。原因是肝氣無法順暢,木剋土,脾土虛弱無法消化食物,於是臂指經絡間的養分供應不足,導致麻木無知覺。臂指經絡如果這樣,怎麼能滋潤皮膚?這就是皮膚出現紅色斑點的原因。

胃被木剋制,胃氣過於燥熱,沒有血液滋潤大腸,因熱生風,大腸乾燥結石,於是傳輸功能失常。治療方法必須通暢大腸並強健脾胃,然而,如果不平肝補血,又怎麼有效呢?可以使用「八珍湯加減方」來治療。配方為:人參、柴胡、甘草、槐角、白朮、茯苓各一錢,當歸、白芍、熟地各一錢,陳皮、半夏各五分。服用十劑即可痊癒。「八珍湯」能補充氣血,柴胡能疏肝,槐角能清火,肝鬱解除,脾胃自然強壯,傳輸功能也就暢通無阻了。

2. 血症

一時狂吐血,必本於火。然吐血雖本於火,吐多火必為虛。況血去無血養身,又用泄火,重傷胃氣,無論血不驟生,氣亦不轉,必至氣脫死。法禁止血,當活血。不僅活血,急固氣。蓋氣固則已失之血漸生,未失之血再旺。用,固氣生血湯,: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,炒黑荊芥二錢。

二劑血止氣旺,四劑血歸。此即補血湯之變。妙在荊芥引血歸於氣中,引氣生於血內,血氣之陰陽交,水火之陰陽自濟,臟腑經絡不致再沸。至於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速固。大約此方治初起嘔吐狂血最妙,若吐血久,不可多服。

久吐血未止,或半月、或一月一吐,或三月數次,或經年一次,雖未咳嗽,吐痰不已,委因殊甚,此腎肝吐也。吐血未必皆肝腎病,然吐久未有不傷肝腎者。腎枯肝燥,龍雷之火不安於木中,下克脾胃,脾胃虛寒,火逆衝上,欺肺金,挾胃血沸騰,隨口而出。必腎、肝、肺三經統補為妙。

用,三合救命湯,:熟地半斤,麥冬三兩,丹皮二兩。水煎一二碗,日盡服。方用熟地補腎滋肝,麥冬清肺制肝,丹皮去肝浮游之火,又引火歸腎,使血歸經。然非大用重劑不濟。至火息血靜後,以地黃丸服之,願世人守此以當續命丹。

吐黑血,雖未傾盆,痰咳必甚,口渴思飲,此腎經實火。腎有虛無實,蓋腎火又挾心包相火,並起上衝耳。腎火禁瀉,心包火亦禁瀉乎?然瀉心包火必致傷腎,將何以瀉之?吾瀉肝,肝為心包母、腎子,母弱不能強,子虛而母亦自弱。用,兩瀉湯,:白芍、丹皮、地骨皮、玄參一兩,炒梔子三錢。

服二劑,黑變紅,四劑咳除血止。黑,北方水色。黑血兼屬心火,乃火極似水。如火投水中,必為烏薪。方瀉肝,仍瀉心包與腎。火得水而解,血得寒而化,所以神效。

感暑,一時氣不及轉,狂嘔血塊,此暑邪犯胃。必頭痛如破,汗出如雨,口大渴,狂叫,作虛治反劇,如補血湯不可輕用。宜清暑熱,佐下降歸經藥,則氣順血自安。用,解暑止血湯,:青蒿、石膏一兩,當歸、麥冬、玄參五錢,炒黑荊芥三錢,大黃一錢。一劑暑消渴止,二劑盡愈,不可用三劑。

青蒿於解暑中退陰火,則陰陽濟,拂逆自除,石膏退胃火,麥冬退肺火,玄參退腎火,荊芥引火下行,又得大黃,不再停胃,又恐血既上越,大腸必燥,加當歸助速行之勢,故旋轉如環,取效甚捷。

痰中吐血絲,日少夜多,咳嗽不已,多不能眠,此腎火沖咽喉,不歸命門,故沸為痰上升。心火又欺肺弱,復來相刑,是水中兼有火氣,所以痰中見血絲。用,化絲湯,;熟地、麥冬一兩,貝母、蘇子、荊芥一錢,玄參、茯苓五錢,地骨皮、沙參三錢。二劑血絲除。此肺、腎、心三經兼治,加去痰退火,倘不用補,吾恐痰愈多,血愈結。

白話文:

血症

有時突然大量吐血,這必定是火氣引起的。然而,雖然吐血源於火氣,但吐血過多,火氣反而會變得虛弱。更何況,血液流失會導致身體缺乏滋養,如果再用瀉火的方式,會嚴重傷害胃氣。這樣一來,不論血液是否能快速生成,氣也會無法運轉,最終會導致氣脫而死。治療吐血的原則應該是阻止出血,但同時要活血。不僅要活血,更要快速固氣。因為氣固住了,那麼已經流失的血會逐漸生成,而尚未流失的血則會更加旺盛。可使用固氣生血湯: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,炒黑荊芥二錢。

服用兩劑,血止氣旺,四劑則血歸正常。這其實是補血湯的變方。妙處在於荊芥能引導血液歸於氣中,引導氣生成於血內,使血氣陰陽調和,水火陰陽自然平衡,臟腑經絡就不會再次沸騰。至於有形的血液無法快速生成,但無形的氣應該快速固住。大致來說,此方對於治療剛開始的嘔吐大量出血最為有效,如果吐血時間過長,就不宜多服。

如果吐血久久不止,或半個月、或一個月吐一次,或三個月幾次,甚至一年一次,即使沒有咳嗽,但痰液不斷,病情非常嚴重,這通常是腎肝引起的吐血。吐血未必都是肝腎疾病,但吐久了沒有不傷及肝腎的。腎虛肝燥,導致肝火不安於肝木之中,向下侵犯脾胃,脾胃虛寒,虛火逆衝向上,欺侮肺金,挾帶胃中血液沸騰,隨口而出。這種情況必須以補腎、肝、肺三經為主。

可使用三合救命湯:熟地半斤,麥冬三兩,丹皮二兩。用水煎成一兩碗,一天內服完。此方用熟地補腎滋肝,麥冬清肺抑制肝火,丹皮去除肝浮游的火氣,並引導火氣歸於腎,使血液回歸經脈。但需要大量且重的藥劑才能有效。等到火氣平息,血止之後,再服用六味地黃丸,希望世人能謹守此方,將其視為保命的丹藥。

吐黑血,即使不是大量湧出,但痰咳必定嚴重,口渴想喝水,這屬於腎經實火。腎本應是虛的,沒有實證,但這是腎火挾帶著心包相火一起向上衝逆所致。腎火不能用瀉法,難道心包火也不能瀉嗎?然而瀉心包火一定會傷腎,那要如何瀉火呢?我選擇瀉肝,因為肝是心包的母親、腎的兒子,母親衰弱就無法強盛,兒子虛弱則母親也會虛弱。可使用兩瀉湯:白芍、丹皮、地骨皮、玄參各一兩,炒梔子三錢。

服用兩劑,黑血會轉為紅色,四劑則咳嗽消失,血也止住。黑色是北方水的顏色。黑血也兼具心火的性質,這是火到了極致就像水一樣。就像火投入水中,必定會變成焦炭一樣。這個方子瀉肝,同時也瀉心包與腎。火得到水的滋潤就會平息,血遇到寒冷就會消散,所以效果才會如此神奇。

感受暑邪,一時氣機無法運轉,突然嘔吐血塊,這是暑邪侵犯胃部。必定會頭痛欲裂,汗如雨下,口渴難耐,狂叫,如果當作虛證來治療反而會更嚴重,像補血湯這種藥方就不可輕易使用。應該清解暑熱,配合降逆歸經的藥物,這樣氣機順暢,血就會自然安定。可使用解暑止血湯:青蒿、石膏各一兩,當歸、麥冬、玄參各五錢,炒黑荊芥三錢,大黃一錢。服用一劑暑氣消散,口渴停止,二劑就會痊癒,不可服用三劑。

青蒿在解暑的同時能退陰火,陰陽就會調和,不順的氣機就會消除;石膏退胃火,麥冬退肺火,玄參退腎火,荊芥引導火氣向下行走,再加上大黃,使之不會停留在胃中,又怕血既然向上溢出,大腸必定乾燥,所以加入當歸來幫助加速運行,因此能像環狀一樣旋轉,效果非常快速。

痰中帶有血絲,白天少而夜晚多,咳嗽不止,常常無法入睡,這是腎火向上衝擊咽喉,沒有回到命門,所以會化為痰上升。心火又欺負虛弱的肺,又來互相剋制,這是水中兼有火氣,所以痰中才會出現血絲。可使用化絲湯:熟地、麥冬各一兩,貝母、蘇子、荊芥各一錢,玄參、茯苓各五錢,地骨皮、沙參各三錢。服用兩劑,血絲就會消失。此方兼治肺、腎、心三經,再加入祛痰退火的藥物。如果不用補益,我擔心痰會更多,血也會凝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