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九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5)

1. 陰痿

交感忽陰痿,百計不振,人謂命門火衰,誰知心氣不足乎。凡房戰能久,乃命門火充。陰痿自是命門火衰,何謂心氣不足?不知心火動,腎火隨之。苟心火衰,命門火何能振?故能久戰否,必心中搖搖,只興一時,不能久戰。故治陰痿,必上補心,下補腎,心腎兩旺後,補命門火。

白話文:

使用「起陰湯」:

用,起陰湯,:人參黃耆五錢,白朮、巴戟、熟地一兩,北味一錢,肉桂、志肉、柏子仁一錢,棗皮三錢。八劑陽旺,苟服三月,如另換一人。方妙大補心腎,不甚溫命門火,火氣自旺,世不識補心以生火,則心衰,虛火焚心,不補腎以生火,則水虧火旺損腎,反燒乾陰血,必致陽旺陰虛不可救。

**材料:**

* 人參、黃耆各 5 錢

* 白朮、巴戟、熟地各 1 兩

* 北味(當歸)1 錢

* 肉桂、志肉、柏子仁各 1 錢

* 棗皮 3 錢

**服用方式:**

每日 8 劑,連續服用 3 個月,猶如換了一個人。

**功效:**

這帖方劑具有極佳的補心腎功效,不會過度溫熱命門之火,讓火氣自然強盛。世人多不瞭解補心生火的重要性,一旦心氣衰弱,虛火就會灼傷心臟。不補腎生火,則水液不足,火氣過旺會損傷腎臟,反過來燒乾陰血,導致陽盛陰虛,無法挽救。

吾道原有救陽之方,惟恐持為愉愉,故先聖不言,無如紳士求方士金石之方,反致殺人,故偶論陰痿,並傳此方。與其修合金石以致喪亡,不若此方為得。

白話文:

我們中醫原本就有治療陽痿的方法,但擔心如果說出來,會被當成輕鬆好玩的東西,所以古人都不公開,也避免像一些達官顯貴只相信道士煉製的金石藥方,反而害了性命。因此我偶爾會討論陽痿,並傳授這個藥方。與其沉迷於金石藥物而導致死亡,不如採用這個藥方更實際。

精薄冷,雖交接,或半途而廢,或臨門即泄,人謂命門火衰,誰知脾胃陽氣不旺乎。夫脾胃土,土生於火,脾胃不旺,似必命門火衰。不知命門,先天火也;脾胃,後天土也。後天土本生於先天火,然先天火不旺,則後天土無生。補先天火,正所以行後天土。脾胃雖為後天,其中未嘗無先天之氣,命門火寒,脾胃何能生哉?命門不生脾胃,則後天氣衰。欲氣旺而固,精厚不薄得乎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必須從補益先天之火氣開始,再補養後天之脾胃,如此一來,脾胃強健,火氣就不會減弱,氣血就能溫暖而充盈。

法須補先天火,更補後天土,則土旺火不衰,庶氣溫而精厚。用,火土兩濟湯,:人參、白朮、巴戟一兩,棗皮一兩,菟絲一兩,山藥五錢,肉桂一錢。十劑精厚,再十劑精溫,服三月不再弱。此方健脾胃,仍補命門。在火無亢炎,在土無寒濕,濕去精純,寒去精暖,何至怯弱。

處方:火土兩濟湯

* 人參:1 錢

* 白朮:1 錢

* 巴戟:1 錢

* 棗皮:1 錢

* 菟絲子:1 錢

* 山藥:5 錢

* 肉桂:1 錢

連續服用 10 劑,精氣會逐漸得到充實,再服用 10 劑,精氣就能溫暖。服用 3 個月後,身體就不會再虛弱了。

此方劑具有健脾胃、補腎固本的功效。既能避免火氣過旺導致發炎,也能祛除脾胃中的寒濕,去除濕氣讓精氣純淨,去除寒氣讓精氣溫暖,自然就能改善虛弱的症狀。

年少事未遂,鬱悶至陽痿,人謂命門火衰,誰知心火閉塞乎。夫腎,作強之官,技巧出焉,藏精與志。志意不遂,則陽氣不舒。陽氣即腎中真火,腎火必受命於心,心火動,腎火應之,心火鬱,腎火雖旺,不能動,似弱實非弱。法不可助命門火,以命門火旺於下,則鬱勃之氣不宣,變癰疽而不救,宜宣心郁,使志意舒泄,陽氣開,陰痿立起。

白話文:

年輕時志向未達成,憂鬱導致陽痿,一般人都說命門之火衰弱,卻不知道是心火閉塞。腎臟是強壯之官,技巧從中而出,儲藏精氣和意志。意志不順暢,陽氣就不舒展。陽氣就是腎臟中的真火,腎火必須聽從心火,心火活躍,腎火就會相應,心火鬱結,即使腎火旺盛,也無法動起來,看似虛弱,其實並不虛弱。方法不應該輔助命門之火,因為命門之火旺盛於下方,則鬱滯之氣無法宣散,會轉變為癰疽而難以救治。應該宣通心火之鬱結,讓志意舒展,陽氣開放,陰痿就能立即改善。

用,宣志湯,:茯苓、生棗仁、山藥五錢,甘草、菖蒲一錢,志肉、柴胡、人參一錢,白朮三錢,當歸、巴戟三錢。四劑愈,不多劑。此症原因火閉而悶其氣,非因火寒而絕燼,故一升火而騰,不必大補火。世多誤治,可慨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宣志湯:

材料:

  • 茯苓、生棗仁、山藥 各五錢
  • 甘草、菖蒲 各一錢
  • 志肉、柴胡、人參 各一錢
  • 白朮 三錢
  • 當歸、巴戟 各三錢

服法:四劑治癒,不要多用。

病因:

此病是由於火氣閉塞導致氣鬱,並不是因為火氣寒涼而熄滅,所以只要稍微生火就能使氣鬱上騰,不必大力補火。世間多有人誤治,令人感嘆。

天稟最薄,易寒冷,遇嚴冬,雖重裘不溫,交感數合,望門而流,人謂偏陰,誰知命門火太微乎。夫命門火衰,世謂天限,誰知人力可勝。蓋命門雖是先天火,凡火引之,可以焚天,況先天火乎。然一陽生於二陰,與補他火實各別。用,扶命生火丹,:人參、肉桂、杜仲六兩,巴戟、棗皮、白朮一斤,熟地、黃耆二斤,附子鹿茸二個,龍骨(醋淬)一兩,生棗仁三兩,北味四兩,蓯蓉半斤。各為末,蜜丸,早晚各五錢,服三月。

白話文:

先天體質很差,容易受寒,遇到寒冬,就算穿很厚的衣服也不會暖和,稍微接觸到寒氣,就會立刻流鼻水。人們都說這是偏陰體質,但不知道命門火太弱了。命門火衰竭,一般人認為是天生的限制,殊不知靠人力是可以改善的。命門雖然是先天之火,但只要用其他火引發它,就可以燃燒到天上去,何況是先天之火呢?然而一個陽氣是由兩個陰氣產生的,補命門火和補其他的火有所不同。

使用「扶命生火丹」:

  • 人參、肉桂、杜仲各 6 兩
  • 巴戟、棗皮、白朮各 1 斤
  • 熟地、黃耆各 2 斤
  • 附子、鹿茸各 2 個
  • 龍骨(用醋淬過)1 兩
  • 生棗仁 3 兩
  • 北味 4 兩
  • 蓯蓉半斤
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丸劑,早晚各服用 5 錢,連續服用 3 個月。

此方填精補火,何又加氣分藥?不知氣旺精始生,使但補火不補氣,則無根之火只光一時。惟氣旺則精自旺,火有根,生生不已。況氣乃無形,以補無形之火,更為相宜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可以滋養精氣、補益元氣,為什麼還要加入補氣的藥材呢?不知道氣血旺盛才能生精,如果只滋補元氣而不補氣,就會像沒有根基的火苗,只能燃燒一時。只有氣血旺盛,精氣才能旺盛,元氣有了根基,生生不息。而且氣血是無形的,用無形的氣血來補益無形的元氣,更加相得益彰。

中年陽不舉,即或振興,已而衰敗,絕無情欲,人謂操持有定,誰知心包火衰乎。夫心火動,心包火即充力以濟,心包火衰,有使之動而不動者。且心包與命門火正相通,命門寒心包熱者有之,未有心包寒命門獨熱者。所以心包火微,有扶不起者,此故耳。法宜溫心包,不必溫命門。

白話文:

用,救心包湯,:人參、巴戟一兩,肉桂、當歸三錢,炒棗仁、黃耆五錢,遠志、柏子仁、菟叢子二錢,茯神良薑、附子一錢。十劑興生,二十劑陽不倒。方專治心包虛寒,不止振舉其陽。然實統治心者何故?蓋補心則心包強,自能久戰。

**救心包湯配方:**

* 人參:一兩

* 巴戟:一兩

* 肉桂:三錢

* 當歸:三錢

* 炒棗仁:五錢

* 黃耆:五錢

* 遠志:二錢

* 柏子仁:二錢

* 菟叢子:二錢

* 茯神:一錢

* 良薑:一錢

* 附子:一錢

**用法:**

* 服用十劑可以振奮生氣,服二十劑可以保持陽氣不衰。

**功效:**

* 這個方劑專門治療心包虛寒,不僅可以振奮陽氣,還可以滋養心包。

* 為什麼這個方劑可以統治心臟呢?因為滋養心臟,心包就會強健,自然就能持久運作。

2. 痰證

腸胃間瀝瀝有聲,飲水更甚,吐痰如湧,人謂痰飲之病,誰知胃氣虛乎。夫胃,水穀之海,遊溢精氣,上輸脾肺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倘胃虛,僅消穀不能消水,水入胃,下流於腸,故瀝瀝有聲。初猶不覺,久而水之精華變為混濁,遂成痰飲而上湧矣。然痰由於胃虛,痰之成由於水盛。

白話文:

腸胃裡有流水般的聲音,喝水後更加嚴重,吐出的痰液像噴泉一樣,人們都以為是痰飲之症,殊不知是胃氣虛造成的。胃就像水谷的大海,吸收食物精氣,上輸給脾肺,下輸送給膀胱,水液精華遍佈全身。如果胃氣虛弱,只能消化食物而不能消化水液,水液進入胃中,就會下流到腸道,所以才會發出流水般的聲音。一開始可能感覺不到,但時間久了,水液的精華部分就會變濁,最終形成痰液而上湧。所以,痰的根源在於胃虛,痰的形成則是由於水液過多。

治痰不必先消水,消水必先健胃。但胃衰由於心包弱,胃非心包火不生,補胃須補心包火。用,散痰湯,:白朮三錢,茯苓、苡仁、山藥五錢,肉桂陳皮五分,半夏人參一錢。即二陳之變也。二陳助胃消痰,未若此方助心包以健胃。又妙在肉桂不特助心包火,且引苓、術直入膀胱,分消水濕,苡仁、山藥又燥脾,以泄下流之水,有不愈哉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痰症不需要先消除水濕,消除水濕必須先強健脾胃。但脾胃衰弱是由於心包虛弱,脾胃若沒有心包火氣就不會產生,因此補脾胃需要先補心包火氣。使用散痰湯的配方:白朮三錢、茯苓、苡仁、山藥各五錢、肉桂、陳皮各五分、半夏、人參各一錢。這其實是「二陳湯」的改良版。二陳湯可以幫助脾胃消化痰液,但不如此方透過補強心包來強健脾胃的效果顯著。此外,此方的巧妙之處在於肉桂不僅能補強心包火氣,還能引導茯苓和白朮直入膀胱,分解消散水濕。而苡仁和山藥又能燥化脾臟,排出下流的水分,難道不會痊癒嗎?

水流脅下,咳唾引痛,吐痰甚多,不敢用力,人謂懸飲,誰知胃祛乎。夫飲宜入腸,今入脅,胃之逆何如乎。不知胃氣不怯則胃不逆,胃旺水怯,胃怯水旺,水旺極,胃怯極也,胃逆極,水逆極也。欲水順,必使胃旺。然胃怯易旺,水逆難順。但水無有不下,導水勢,提胃氣,自然祛者不祛,逆者不逆。

白話文:

水液流經脇肋下方,咳嗽時會引發疼痛,咳出大量的痰液,不敢用力咳出。一般人稱之為「懸飲」,卻不知道這是胃氣虛弱的緣故。飲水應該進入腸道,現在卻進入脇肋,說明胃氣運轉異常。不知道胃氣強盛,胃就不會向上逆行,胃氣強盛,水氣就會虛弱;胃氣虛弱,水氣就會旺盛;水氣極度旺盛,胃氣極度虛弱;胃氣極度逆行,水氣也會極度逆行。如果想讓水液順暢,必須使胃氣強盛。但是胃氣虛弱容易補強,水氣逆行難以調順。然而水液沒有不向下流的,所以只要把水的勢頭引導好,提升胃氣,自然那些不應祛除的就不會祛除,那些逆行的就不會逆行。

用,弱痰湯,:人參、荊芥一錢,茯苓五錢,苡仁一兩,陳皮五錢,花粉三錢,枳殼三分,白芥子二錢。此方上消痰於膜膈,下逐水於腸胃,助氣則氣旺,水降不敢懸瀑泉於半天。倘徒消痰不補胃,則氣降水升,氾濫莫止。

白話文:

可用「弱痰湯」:人參一錢、荊芥一錢、茯苓五錢、苡仁一兩、陳皮五錢、花粉三錢、枳殼三分、白芥子二錢。

這個方子能消解頭部痰液,幫助排出身體內的水分,增強氣力,讓氣旺盛,水下降而不會像瀑布一樣懸在半天。

如果只顧著化痰不補胃,那麼氣會下降而水會上升,氾濫成災,無法控制。

痰流四肢,汗不出,身重,吐痰不已,人謂溢飲,誰知胃氣壅乎。夫天一生水,充周流灌,一有瘀蓄,不走通衢大道,反橫流支河,旁溢平地。凡水必入胃,胃通水又何積。惟胃滯,水不走膀胱,乃由胃越四肢,四肢無泄水之路,必化汗而出。然水能化汗,由於胃氣行,今胃陰,何能化汗。

白話文:

痰液流到四肢,汗水不出,身體沉重,不停地吐痰,人們以為是水溢出,但其實是胃氣堵塞了。水是萬物之源,周流全身,滋養萬物。一旦水氣積聚不暢,就會偏離正常道路,反倒流向小路,溢出平地。所有的水都必須進入胃中,胃氣通暢,水也不會積蓄。只有胃氣停滯,水才會不走膀胱,而從胃中流向四肢。但四肢沒有排水的通路,所以必須轉化為汗液排出。然而,水能轉化為汗液,是因為胃氣運行,現在胃氣不足,怎麼能化汗?

身重者,水濕之徵也。四肢水不能出,自上湧吐痰矣。法須引其勢而導之,由高山平川而入江海,庶水害可除。胃即人身之高山也,開胃壅,膀胱、小腸自通。然胃由於肝克,宣肝鬱,補胃虛,胃壅可開。用,啟閉湯,:柴胡五分,朮、芍三錢,茯苓五錢,豬苓厚朴、澤泄、半夏一錢。

白話文:

身體沉重是體內水濕過多的徵兆。四肢水無法排出,自上往上湧出痰液。治療方法必須引導水勢,從高山平川流入江海,才能消除水害。胃就像人體的高山,調治胃的壅塞,膀胱、小腸就能暢通。不過胃之所以壅塞,是因為肝氣剋制,故須疏散肝鬱,補益胃氣,胃壅才能打開。可以用啟閉湯:柴胡五分,白朮、白芍三錢,茯苓五錢,豬苓、厚朴、澤瀉、半夏各一錢。

四劑痰消,八劑身輕。此即四苓之變方。加柴胡舒肝,厚朴行氣,半夏消痰,自氣行水行,氣化痰化,何致胃壅痰涎流溢四肢。

白話文:

服用四劑後痰液消除,八劑後身體輕盈。這便是四苓湯加減的方子。添加柴胡疏肝,厚朴行氣,半夏化痰。氣通則水通,氣化痰也化。這樣就不用擔心胃氣壅滯導致痰液溢流至四肢了。

咳逆倚息,短氣,其形如腫,吐痰不已,胸膈飽悶,人謂支飲,誰知胃逆乎。胃為水穀之海,順則水化為精,逆則水化為痰。然逆淺痰入胸,逆深痰入膈。夫胃逆,致痰入胸膈,逆亦甚矣。蓋胃為腎關,腎虛氣衝於胃,則胃失其啟闔之權,關門不閉,反隨腎氣上衝,腎挾胃中痰挾之入肺,肺得水侵,故現水腫狀,咳逆倚息生。症似氣有餘,實氣不足,故短,氣不可接續也。

白話文:

咳嗽不停、打嗝氣逆,呼吸短促,看起來好像腫脹,不斷咳痰,胸部和膈膜有滿悶感,一般人以為是積水,其實是胃氣逆流。胃是水穀的海洋,通順時水可以轉化為精華,逆流時水就會轉化為痰。痰逆流淺時會進入胸部,痰逆流深時會進入膈膜。胃氣逆流導致痰進入胸膈,逆流得很厲害。胃是腎臟通往體外的大門,腎氣不足時會衝擊胃,導致胃失去了開闔調節的能力,關門閉不上,反而隨著腎氣往上衝。腎氣挾帶著胃中的痰進入肺部,肺部被水侵蝕,因此出現水腫狀,產生咳嗽、打嗝氣逆和呼吸短促。症狀看起來像是氣多,實際上氣不足,所以呼吸短促,氣息無法連續。

法轉胃氣逆而痰可降,補腎虛而胃可順。用,轉胃湯,:山藥、苡仁、人參、麥冬一兩,白朮五錢,牛膝、蘇子白芥子三錢,附子一分,陳皮三分。四劑愈。方名轉胃,實轉腎逆。腎逆而後胃逆,腎轉正轉胃也。此非大劑,則胃氣必不通於腎中,腎氣必不歸腎內。倘但治痰,耗損胃氣,腎氣益逆。

白話文:

轉化胃氣逆流的情況,痰氣就可以消。補益腎虛,胃氣自然順暢。

服用轉胃湯:

  • 山藥、苡仁、人參、麥冬各一兩
  • 白朮五錢
  • 牛膝、蘇子、白芥子各三錢
  • 附子一分
  • 陳皮三分

服用四劑後痊癒。

方劑名稱雖然是轉胃,實際上是轉化腎的逆氣。腎氣逆流後導致胃氣逆流,腎氣轉正,胃氣才會轉好。

如果使用較小劑量,胃氣無法與腎氣相通,腎氣無法返回腎臟內。如果只治療痰氣,會耗損胃氣,導致腎氣更逆。

終日吐痰,少用茶水則心下堅築,短氣惡水,人謂水在心,誰知火鬱於心乎。夫心最惡水,以水寒克心火耳。然心氣不虛,水之入胃,正足養心,水亦不敢直犯,惟心虛則火先畏水,水即乘其畏以相攻,火又恐水之入心,欲出其火以相煅,水乃益堅,火欲出而不得,火自鬱於內而氣不宣,故築動。短氣,非氣之真短也。

白話文:

整天吐痰,少喝茶水,就會覺得胸悶,呼吸困難,討厭喝水。人們說這是因為水在心臟裡,但實際上是心臟裡的火氣在作祟。心臟最怕水,因為水是寒性的,可以剋制心火。但是,如果心氣不虛,水進入胃裡,反而可以滋養心臟,水也不敢直接侵犯心臟。只有當心虛時,火氣才會先怕水,水就會趁火氣害怕的時候攻擊它。火氣又害怕水進入心臟,想要把自己的火氣逼出來與水對抗,結果導致水勢越來越強,火氣想出來卻出不來,於是火氣就鬱積在內部,氣息無法暢通,所以胸悶。呼吸困難,並不是氣真的短促了。

火與水戰,火正水之仇也,傷水惡水,又何疑乎。不可徒利水,必先消痰,消痰必損胃,胃氣損,心愈虛,水與痰終難去。必補心以生胃,散郁以利水,則火旺水不能侵,自不停於心下而變痰濕。用,勝水湯,:茯苓、白朮、半夏一兩,車前子、人參三錢,遠志、菖蒲、柴胡一錢,甘草三分,陳皮五分。四劑愈。

白話文:

火和水爭鬥,火原本就是水的剋星,它會傷害水氣,讓水氣變質,這點還有什麼好懷疑的。不能只顧著利水,一定要先化痰,化痰必定會損傷脾胃,脾胃氣虛,心氣也會越虛弱,水液和痰濕就難以去除。必須補益心氣以生發脾胃之氣,疏通鬱悶以利水,這樣火氣強盛,水氣就不能侵犯,自然不會停留在心下而轉化成痰濕。

藥方:勝水湯

  • 茯苓:1兩
  • 白朮:1兩
  • 半夏:1兩
  • 車前子:0.3錢
  • 人參:0.3錢
  • 遠志:0.1錢
  • 菖蒲:0.1錢
  • 柴胡:0.1錢
  • 甘草:0.03錢
  • 陳皮:0.05錢

服用四劑即可痊癒。

即六君之變也。補心散郁,心氣旺,火自通,火氣通,胃氣自旺,土旺自制水,何畏水攻心哉。

白話文:

這段指的就是六君子湯的變化。它通過補強心氣來疏散鬱結,心氣旺盛,心火就會自然暢通。心火暢通,胃氣自然也會旺盛。胃土旺盛,就能自我控制水液,這樣就不怕水液會衝擊心臟了。

口吐涎沫,渴欲飲水,然飲又不多,仍化為痰而吐出,人謂水在肺,誰知肺氣熱乎。夫肺主氣,行營衛,布津液,周流一身,惟水入之,塞其氣道,氣凝不通,液聚不達,變涎沫。清肅之令失,金乃生火以自焚,故引外水以救火,然內火終非外水可息,外水亦非內火可消,故不化精液,仍變痰涎而上吐。法須清肺熱,不取給外水則水不入肺,涎沫解。

白話文:

口裡不斷吐出帶泡沫的口水,口渴想喝水,但喝不多,喝下去的也變成痰吐出來,人們都說是肺裡有水,殊不知是肺氣太熱了。肺主導呼吸,促進血液循環,滋潤各處,在全身流動。但是,如果水進入肺部,就會堵塞肺部氣道,氣不通暢,津液無法散佈,便會變成泡沫狀的口水。肺部清肅的功能失調,金行(肺)就會生出火行(熱)來焚燒自己,所以需要引導外部的水分來救火。然而,內部的熱不能用外部的水來熄滅,外部的水也不能用內部的熱來消耗掉,所以水不會變成精液滋潤身體,仍然會變成痰涎吐出來。治療方法必須清肺熱,不從外部補充水分,這樣水就不會進入肺部,泡沫狀的口水也會消失。

然金失清肅之令,實因心火克肺。肺因火侵,原思水相救,水乘而入,故欲解肺熱,必須清心炎。用,解炎湯,:黃連、神麯五分,花粉二錢,黃芩桔梗一錢,麥冬一兩,茯苓五錢,甘草、陳皮三分。二劑愈,不必三劑。方清心肺熱,則上焦火不留滯。然痰氣過升,亦非所宜。

白話文:

然而,金脈失去清肅的命令,實際上是因為心火剋制肺。肺由於火邪侵犯,原本想用水來相救,結果水勢過旺而入肺,所以想要解除肺熱,必須清解心火。使用解炎湯:

  • 黃連、神曲,各五分
  • 花粉,二錢
  • 黃芩、桔梗,各一錢
  • 麥冬,一兩
  • 茯苓,五錢
  • 甘草、陳皮,各三分

兩劑即可痊癒,不必使用到三劑。此方清解心肺之熱,則上焦之火不致於滯留。不過,痰氣過度上逆也不是適宜的。

加茯苓下行膀胱,則火隨水走,其勢自順,既消痰,又降火,何至肺氣壅塞乎。且不損肺氣,所以痰易消,火易降也。

白話文:

加入茯苓後,水液會向下流入膀胱,帶動火氣一起排出,這股力量自然順暢,既消除了痰液,又降低了火氣,怎麼可能導致肺氣阻塞呢?而且茯苓不會損傷肺氣,所以痰液容易消除,火氣也容易降低。

少氣身重,日吐清水清痰,人謂水在脾,誰知脾氣寒乎。脾為濕土,最惡水喜火。火衰則水旺,水衰則火旺。而脾無火則為寒土,土寒則水不能化於土中,土且凍於水內,即有微火,僅化水不能化津,但變痰不能變液。且火衰止可化上焦水,不能解下焦凍,此清痰、清水所以上吐不下行也。

白話文:

體力不足、身體沉重,每天咳出清澈的痰液,一般人認為是脾臟有水,但其實脾氣虛寒纔是問題關鍵。脾臟屬土,喜火怕水。火氣不足時,水氣就會旺盛;水氣不足時,火氣就會旺盛。而脾臟沒有火氣,就會變成寒性,寒性的脾臟會讓水無法在其中被運化,導致水凍結在脾臟中,即使有微弱的火氣,也只夠化水、無法化痰,所以只能變成痰液,無法變成液體。而且由於火氣衰弱,只能化解上焦的水,無法解除下焦的凍結,因此會咳出清澈的痰液,卻不會向下排泄。

水不行則濕流,四體乃重。必須利水消痰以燥脾土。然徒利徒消,究亦無益。蓋脾衰由於腎火弱,不補腎火,則釜底無火,無以長生,是必補脾又必補腎火,而土自燥,土燥濕自除。用,燥土湯,:茯苓、白朮一兩,肉桂、半夏二錢,人參三錢,故紙、益智仁一錢,山藥、芡實五錢,砂仁三粒。此方燥脾七,燥腎三,似重補脾,輕補腎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水分運行不暢,就會產生水濕停滯,導致身體沉重。必須利水化痰,以乾燥脾臟。然而,單純利水化痰,最終也無濟於事。因為脾臟的衰弱是源於腎火虛弱,如果不補腎火,就像鍋底沒有火,無法生長。所以必須補脾,同時也必須補腎火,脾臟自然會乾燥,水濕自然會消除。使用燥土湯:

茯苓、白朮各一兩

肉桂、半夏各二錢

人參三錢

故紙、益智仁各一錢

山藥、芡實各五錢

砂仁三粒

此方七分乾燥脾臟,三分乾燥腎臟,看似重視補脾,輕補腎臟。

不知脾喜燥,腎惡燥,使燥腎太多,則腎先損,何以益脾,惟此則腎無過燥之虞,脾轉受燥之樂,此用藥之妙也。

白話文:

不知道脾臟喜歡乾燥,而腎臟討厭乾燥,如果過度讓腎臟乾燥,就會先損壞腎臟,怎麼還能滋養脾臟呢?只有這樣做,腎臟就不會過於乾燥,脾臟反而能享受乾燥的樂趣,這就是用藥的高明之處。

痰氣流行,脅下支滿,發嚏,輕聲吐痰,不敢重咯,人謂水氣在肝,誰知鬱氣在肝乎。夫肝藏血不藏水,宜水之所不到。然肝不鬱則已,鬱則血不藏,血不藏而予水以隙,水即乘隙以入肝,肝終不藏水,乃緊閉肝藏,水乃留伏肝外不散。肝因郁拈水,又因水愈郁,肝氣之逆何如乎?脅下正肝部,肝氣鬱,即無水侵,且有脹急之症,況水停脅下,安得不支滿。發嚏而痛者,以火鬱未宣,得嚏則火欲出而不得,故吊動而痛。

白話文:

痰氣在體內運行,導致脅部(肋骨下方)脹滿,打噴嚏,輕咳吐痰,但不敢用力咳。人們都說是水氣積聚在肝臟,殊不知是鬱氣鬱積在肝臟造成的。肝臟儲藏血液,不儲藏水液,水液不能到達肝臟。如果肝臟不鬱結,就沒問題。如果肝氣鬱結,就會導致血液不能儲藏,血不能儲藏就會給水液留下空隙。水液就會趁機進入肝臟,肝臟終究不能儲存水液,就會緊閉,水液就會滯留在肝臟外部,無法散開。肝臟因鬱結而沾染水液,水液又因鬱結而增多,肝氣的逆亂程度可想而知。脅部正是肝臟所在,肝氣鬱結,即使沒有水液侵犯,也會出現脹痛的症狀,何況水液積聚在脅部,怎能不導致脹滿?打噴嚏而感到疼痛,是因為鬱結的火氣無法宣洩,打噴嚏時,火氣想要發出,卻被阻擋,所以導致疼痛。

法須舒肝鬱,佐消痰利水,隨手奏功。用,開痰飲,:柴胡、半夏、甘草、炒梔仁、陳皮、薄荷一錢,枳殼三錢,蒼朮二錢,茯苓五錢。不必五劑。方專解肝鬱,郁舒火散,木不剋土,肝無鬱火,自不上引痰涎之閉,寧有水停脅下,增人痛滿哉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必須疏肝解鬱,輔以化痰利水,這樣可以很快見效。使用以下藥方:

  • 柴胡、半夏、甘草、炒梔仁、陳皮、薄荷,各一錢
  • 枳殼,三錢
  • 蒼朮,二錢
  • 茯苓,五錢

無需服超過五劑。

此方專門解除肝鬱,肝氣疏通後,肝火就會消散,肝木就不會剋制脾土,肝臟沒有鬱火,自然不會引發痰液閉塞。這樣,就不會有水液停留在脅下,導致疼痛和腹脹。

水泛為痰,涎如清水,入水即化,人謂腎中痰,誰知腎寒精變為痰乎。心肝脾肺痰,可於補中用攻,獨治腎痰須純補,不可少間攻痰。蓋腎痰乃純陰之水,陰火非陽火不能攝。陽火,水中火也。陰水泛而火微,陽水旺而火伏,大補腎火,痰自降矣。用,八味地黃湯,:熟地、茯苓一兩,山藥、棗皮五錢,澤瀉、丹皮三錢,肉桂二錢,附子一錢。一劑痰消。

白話文:

水氣氾濫會形成痰,痰液清澈如水,一碰到水就會溶解。人們常說這是腎中的痰,其實這是腎氣虛寒,精液轉化為痰的緣故。

心、肝、脾、肺等臟腑的痰,可以在補益氣血的同時使用攻伐痰液的方法,但治療腎痰則必須純粹地滋補,不能稍微用一點攻伐痰液的方法。

這是因為腎痰是純陰之水,只有陽性的火氣才能收攝它。這種陽火,就是水中的火氣。陰水氾濫時,火氣微弱;陽水旺盛時,火氣潛藏。大量滋補腎火,痰液自然會消退。

可以使用八味地黃湯:熟地黃一兩、茯苓一兩、山藥五錢、棗皮五錢、澤瀉三錢、丹皮三錢、肉桂二錢、附子一錢。一劑即可化解痰液。

治腎痰未有勝於此方者。倘執方以概治痰症,又斷不可。蓋痰非腎泛,則痰為外邪,惟腎水上泛,實效如響。然必茯苓與熟地分兩同重,則腎水歸源,三焦之濕氣盡化,萬勿執仲景原方,謂茯苓不可多用,故表之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腎痰方面,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好的了。但如果拘泥於這個方子來治療所有的痰症,也是絕對不行的。因為痰症並非都是由腎水氾濫引起的,有些痰是外來的邪氣,只有當腎水氾濫時,這個方法才會像靈丹妙藥一樣有效。但必須注意,茯苓和熟地的用量要相等,這樣才能使腎水歸源,三焦的濕氣全部化解。千萬不要拘泥於仲景的原方,認為茯苓不能用多了,所以特此說明。

吐痰純是白沫,咳嗽不已,日輕夜重,人謂肺火痰,誰知腎熱火沸為痰乎。此陰虛火動,大約成於癆瘵居多,古謂吐白血也。其痰如蟹涎,不已,必變如綠涕,即癆瘵成,不可救也。然癆瘵吐白沫,是腎絕候也。亦有未成癆瘵,陰火初動,開手成此痰,與癆瘵已成若天壤,何可不救。

白話文:

咳出的痰液只有白色泡沫,咳嗽不停,白天症狀較輕,晚上較重,人們說是肺火痰,但誰知道是腎氣過熱導致痰液沸騰呢?這是陰氣虛弱引起的火氣旺盛,大多數情況下會發展成肺癆,古代醫書上稱為吐血。痰液像螃蟹的口水一樣,如果不停,一定會變成綠色的鼻涕,這就是肺癆已經形成,無法挽救了。然而,肺癆患者咳出白色泡沫,這是腎氣衰竭的徵兆。也有人還沒有發展成肺癆,但陰火剛剛開始旺盛,一發作就產生這種痰液,與已經形成肺癆的症狀相差甚遠,為什麼不能治癒呢?

然一味治痰,不治腎中之陰,不至成癆瘵不止。夫火沸為痰,成於腎火太旺,火旺水乃沸,不知火旺極由於水衰極。腎有補無泄,補水鎮陽,不可用瀉陽以救陰。倘輕用知、柏,毋論火不息,痰不消,且擊動其火,以變癆瘵。法補水逐痰,痰消於烏有。用,定沸湯,:熟地二兩,棗皮、麥冬、茯苓、山藥、玄參一兩,北味二錢,白芥子三錢。

白話文:

然而,如果只治療痰而不治療腎中陰津,就不可能完全治癒肺結核。痰液是因肺熱沸騰而產生,而肺熱是由腎火過旺導致的。腎火過旺,腎水就會沸騰。不知肺熱過旺的根本原因是腎水極度虛衰。治療腎臟時應以補腎為主,而不應洩腎,用補腎水來鎮壓肺熱,不可用洩肺熱的方法來救腎水。如果輕率地使用知母、柏子仁,不僅肺熱不會減退,痰液也不會消散,而且還會激發肺熱,進一步導致肺結核。治療的方法是補腎水以驅逐痰液,痰液消失後,病症自然消失。藥方:熟地黃二兩,棗皮、麥冬、茯苓、山藥、玄參各一兩,北細辛二錢,白芥子三錢。

二劑,火沸之痰不知去矣,連服十劑,不可見二劑效止服。蓋火沸之痰,實本陰虛,非多服補陰之藥,則陰不能大長,火不能急散。幸人勿輕棄。

白話文:

連續服用兩劑藥後,由熱氣引發的痰症會消失。如果連續服用十劑藥,就不會再見到前兩劑藥的療效就停止服用。這是因為由熱氣引發的痰症,其實是由於陰氣不足造成的。如果不服用大量滋陰補虛的藥物,陰氣無法充分滋長,熱氣也難以快速消散。希望大家不要輕易放棄這種治療方法。

偶感風,鼻塞咳嗽,吐痰黃稠,人謂痰塞胸膈,法宜吐,誰知風邪閉於肺乎。古有謂用吐而效者,以肺氣閉塞,得吐則發越而氣可開,謂吐有發越之義也。然必大滿大實始可用,如瓜蒂散湧出其痰。若鼻塞咳嗽,吐痰黃濁,非大滿大實可比,何必輕用吐法。不宜吐而吐,必損胃氣。

白話文:

偶爾因為風邪引起不適,症狀有鼻塞、咳嗽、咳出黃稠痰液。一般人會說這是痰氣阻塞了胸腔和橫膈膜,應該用催吐法治療。但這其實是忽略了風邪阻滯了肺部的緣故。

古人有提到過催吐法有效的情況,那是因為肺氣堵塞,催吐可以宣通氣機,讓氣血暢通。所以說催吐有宣發氣機的作用。但催吐法只適合嚴重痰多的情況,就像瓜蒂散這種可以大量催吐痰液的藥方。

如果是鼻塞、咳嗽,痰液黃濁的狀況,還達不到嚴重痰多的程度,沒有必要隨便使用催吐法。如果本來就不該催吐而催吐,會損傷胃氣。

胃傷肺亦傷,肺胃兩傷,舊疾去,新痰復生,吐必一而再,再而三,至三吐,必不可救矣。毋論虛不可吐,即實亦不可輕吐,以吐必須守戒,五臟反復而氣未復,一犯戒,變症蜂起。況肺邪閉塞之痰,亦易表散。蓋肺閉塞於風邪,非閉塞於痰。散邪肺氣通,肺通痰自化,王道平平,吐乃霸道,不可常用,慎勿謂吐神於表散而盡用吐也。用,散痰湯,:桔梗、茯苓三錢,紫蘇、半夏二錢,麥冬五錢,黃芩、甘草、陳皮一錢。

白話文:

胃部受傷也會傷及肺部,肺和胃都受傷,舊病剛好的時候,就會產生新的痰。如果反覆嘔吐,到第三次嘔吐時,就可能無法挽救了。無論是虛弱的身體狀況下不能嘔吐,還是身體強壯時也不可以輕易嘔吐,因為嘔吐需要遵守禁忌,在五臟沒有調理好之前,如果違反禁忌,就會引發各種併發症。而且,肺部邪氣閉塞導致的痰,很容易擴散到表層。這是因為肺部閉塞是由於風邪造成的,而不是痰。散去邪氣,肺氣就會通暢,肺部通暢了,痰液自然會化解掉。王道就是平和緩解,而嘔吐是霸道,不能經常使用。不要認為嘔吐比表散效果好,而過度使用嘔吐的方法。

推薦使用的散痰湯方劑:

  • 桔梗:三錢
  • 茯苓:三錢
  • 紫蘇:二錢
  • 半夏:二錢
  • 麥冬:五錢
  • 黃芩:一錢
  • 甘草:一錢
  • 陳皮:一錢

四劑全愈。方名散痰,實散肺邪。痰因邪結,邪散痰將安結?痰涎化,肺氣無傷,不勝於吐法損脾胃乎。是表散之功足尚也。

白話文:

四劑藥就可以完全治癒。方劑名稱是「散痰」,實際上是祛除肺部邪氣。痰液是因邪氣凝結而形成的,邪氣消散後痰液自然會消失。痰涎化解後,肺氣不會受損,不是比傷脾胃的催吐法更好嗎?所以說,表散之法非常值得提倡。

寒氣入胃,結成寒痰,日嘔吐,人謂寒痰在胃,誰知胃氣之虛寒結為痰乎。凡人胃氣旺,水穀化為精,原無痰之在胃,惟胃虛,僅消穀不能消水,水積為痰。然胃所以虛者,火衰也。火無火生不能制水,故水不變精而變痰。然胃自寒,水且變痰,況外邪又侵乎。內外寒合,自然痰涎日多,下不化,必上湧而吐,祛寒可緩乎?惟祛胃寒,必補心火,火旺土堅,何痰不化。用,六君子湯,加味治。

白話文:

當寒冷之氣進入胃中,會凝結形成寒痰,導致每日嘔吐。人們誤認為寒痰在胃中,殊不知是胃氣虛寒導致痰液凝結所致。健康之人,胃氣旺盛,食物和水穀能夠轉化為津液,胃中原本沒有痰。而當胃氣虛弱時,只能消化食物,無法化解水液,水液積聚就會形成痰。胃之所以虛弱,是因為胃火不足。胃火不足,無法制約水液,因此水液不能轉化為津液,反而成為痰液。如果本身胃氣就虛寒,再受到外來寒邪侵襲,內外寒氣交加,自然會產生大量痰液。由於痰液無法下化,便會上湧至口中,導致嘔吐。解決的方法不是緩解寒氣,而是溫補胃氣。只有胃火旺盛,才能固攝脾土,讓痰液得以化掉。治療時,可用六君子湯加味。

人參、茯苓三錢,白朮五錢,二陳一錢,甘草三分,肉桂二錢。六君補脾胃之聖藥。胃病治脾,脾胃相表裡,脾健胃更健。肉桂上補心火,下尤補腎火。心火旺而胃溫,腎火旺而脾熱,脾胃兩熱,寒痰立消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茯苓各三錢,白朮五錢,陳皮、半夏各一錢,甘草三分,肉桂二錢。

這六種藥材是補脾胃的良藥。治療胃病要考慮脾臟,脾胃相互影響,脾臟強健,胃也更強健。

肉桂可以向上補心火,向下補腎火。心火旺盛,胃就溫暖;腎火旺盛,脾臟就溫熱。脾胃都有熱氣,寒痰就會消散。

熱氣入胃,火鬱成痰,痰色黃穢,敗濁不堪,人謂熱痰作祟,誰知胃火未消乎。胃火盛由胃土衰,胃土衰,外熱犯之必相宜,何反化為痰?蓋胃衰,水不化精以潤土,土氣大幹,必索外水以相救,水多火勝,不能相化,胃郁不伸,胃火亦摶結不發,痰何能消?必變為黃穢敗濁矣。

白話文:

當熱氣進入胃中,胃火就會鬱結化為痰液。痰液顏色黃濁汙穢,不堪入目。人們都說這是熱痰在作祟,卻不知道胃火並沒有消退。胃火旺盛是因為胃中土氣衰弱。胃土衰弱時,外來的熱氣很容易侵入,為什麼還會反而變成痰液?這是因為胃氣衰弱,不能將水液化生為精液來滋潤胃土。胃土極度乾涸,必然會從體外汲取水分來解救。水分過多,會導致胃火更旺,水火不能相容,胃氣鬱結不暢,胃火也凝結成塊無法發散,痰液又怎麼能消散呢?最終只能變成黃濁汙穢的敗痰。

然法不必治痰,補胃虛,少加散火抒郁,則胃復強,消痰更易,用,疏土湯,:白朮、茯苓五錢,乾葛、柴胡、陳皮五分,人參一錢,甘草三分,花粉三錢,竹葉三十片,甘菊二錢。四劑全愈。此補胃重,瀉火輕,以火鬱之痰,原未嘗大旺。故補胃而火可散,散火鬱自解,況加柴胡、乾葛,郁開痰豁,必至之勢。

白話文:

不過,治療方法不一定要止咳化痰,而是要滋補胃氣虛弱,稍微疏散火熱,化解鬱結,那麼胃氣就能恢復強健,痰液就能更容易消除了。

使用疏土湯: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乾葛、柴胡、陳皮各五分,人參一錢,甘草三分,花粉三錢,竹葉三十片,甘菊二錢。服用四劑後,即可痊癒。

這個方子補益胃氣的藥材較重,清瀉火熱的藥材較輕,因為由火鬱結所生的痰,原本就不算很盛。所以補益胃氣,火氣就能散除,火鬱散除,痰自然就消除了。況且還加上了柴胡和乾葛,化解鬱結,疏通痰涎,痊癒是必然的結果。

感雨露或地濕,致變痰,或為痰飲,支節痠痛,背心疼,臍下有悸,人謂濕痰成病,誰知脾氣之濕,以助濕乎。夫脾最惡濕,必得腎火燥之,則汙泥始成膏壤,而後水入脾中,散精無留伏,惟腎火衰,不能生脾,而脾愈濕,土濕自成痰,又加天地水氣兩相感召,則濕以添濕,痰更添痰,遂成滔天之勢。法補腎火生土,而補火仍於補脾藥中用之,則火無亢炎,土自健順。

白話文:

接觸到雨水或潮濕的環境,會導致體內產生痰液,形成痰飲。這時會出現關節痠痛、背部疼痛、腹部以下有悸動感。人們會認為這是濕痰造成的疾病,卻不知脾的濕氣也加重了病情。

脾最怕潮濕,必須依靠腎火來烘乾,這樣脾臟才能發揮正常功能,吸收水液並且不堆積。如果腎火衰弱,無法滋養脾臟,脾臟就會更加潮濕,體內的水氣會變成痰液。再加上天地間的水氣相互影響,濕氣會加劇,痰液也會越來越多,形成無法控制的局面。

治療方法是補腎火來強化脾臟,而補腎火的藥物可以添加到補脾的藥方中,這樣腎火不會過於旺盛,脾臟也可以自行調節。

用,五苓散,治之。白朮、茯苓一兩,豬苓、半夏三錢,澤瀉、肉桂二錢。四劑全愈。五苓利水神藥。肉桂即溫命門火,更能引濕痰化水,盡趨膀胱。尚恐舊痰去新痰又生,故加半夏消之,助苓、術醒脾,尤易奏功。土生火中,火旺土內,一方兩得,脾腎兼補,五苓是也,豈僅利水哉。

白話文:

使用五苓散來治療。白朮、茯苓各一兩,豬苓、半夏各三錢,澤瀉、肉桂各二錢。連服四劑後完全康復。五苓散是利水的良藥。肉桂可以溫暖命門之火,還能引導濕痰化為水,全部排入膀胱。如果擔心舊痰去除後又生新痰,就加入半夏來消解痰液,同時幫助茯苓、白朮健脾,更容易取得療效。土生火中,水旺土中,一藥兩得,既補脾又補腎,五苓散就是如此,豈止是利水而已。

陰虛枯槁,肺困乏,嗌塞喉干,咯痰動嗽,人謂肺虛,誰知肺燥乎。夫夏傷熱,秋必病燥,是燥必成於熱。肺金最畏火炎,夏火盛,即宜發燥,何待火退金旺反燥乎?不知金畏火刑,出肺中之液,僅敵火氣之炎,迨火令既過,金無所畏,不足之氣形,轉難濟肺氣之乏,必求外水止渴,然外水入胃不入肺,且肺氣燥,肺難自顧,何能下生腎水,腎日降取給,肺且益燥,咳嗽吐痰生。法宜補土生金。

白話文:

身體瘦弱枯槁,肺功能虛弱,喉嚨堵塞、喉嚨乾澀,咳出痰液並伴有咳嗽,人們都認為這是肺虛症,但(實際上)是肺氣過於乾燥導致的。因為夏季損傷熱氣,秋天就會患上燥症,這燥症必定是由於熱氣引起的。肺屬金,最怕火氣灼傷,夏天的火氣旺盛,就容易引起燥症,怎麼可能等到火氣退下、金氣旺盛後纔出現燥症呢?不知道金氣怕火刑,會耗盡肺中的津液,僅能抵禦火氣炎熱的侵襲,等火氣過後,金氣不再畏懼,不足的元氣形態,反而難以補充肺氣的不足,一定需要從外部攝取水分來止渴,但從外部攝取的水分進入胃裡,不會進入肺中,而且肺氣乾燥,肺部難以自我修復,怎麼能向下滋生腎水呢?腎臟每天都會從肺部取水補充,肺部會越來越乾燥,就會出現咳嗽、吐痰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強脾氣,以滋生肺氣。

然健脾助胃藥多燥烈,肺津未生,反增其火。必須潤肺中大補腎水,水足金養,子富母自不貧。且肺氣每夜藏於腎,前因腎涸,難迎不速之客,肺見主貧,半途必返,腎見肺金之燥,出其涸竭之水以濟。夫水不足,火自旺。肺不敢受,於是不變津而變痰。此痰本不欲上升,無如上焦火旺,津液干,又取給於痰,暫救嗌燥,故咯而上升。

白話文:

儘管健脾助胃的藥物大多會導致燥熱,但當肺部津液不足時,反而會加重熱火。必須滋潤肺部,大力補益腎水,腎水充足後就能滋養肺金,就如同兒子富裕了,母親自然不會貧困。而且肺氣每到晚上都會儲藏在腎臟中,腎臟原本因為枯竭無法迎接到來不及約定的客人,肺部看到主人貧窮,半路就會返回,腎臟看到肺金枯燥,就會拿出自己枯竭的水分來幫助肺部。因為水分不足,火氣就會旺盛。肺部不敢接受水分,於是水分沒有轉化為津液,反而變成了痰。這個痰本來不想上升,但由於上焦(胸部以上)火氣旺盛,津液乾涸,又不得不從痰中獲取水分,暫時緩解咽喉乾燥,所以才會咳出痰液並向上升。

迨痰升,二火斗,而嗽又生矣。用,潤燥飲,:麥冬、熟地一兩,蘇子、甘草、天冬、人參一錢,白芥子二錢,桔梗三錢,棗皮五錢,北味五分。十劑全愈。用二冬潤肺,熟地、棗皮補腎,人參、五味益氣,氣旺尤易生津。又恐過於補腎而不走肺,又加升提,使益肺多於益腎。

白話文:

當肺部痰液上升,心火和肺火互相爭鬥時,咳嗽就會再次發作。

使用潤燥飲治療:

材料:

  • 麥冬一兩
  • 熟地一兩
  • 蘇子一錢
  • 甘草一錢
  • 天冬一錢
  • 人參一錢
  • 白芥子二錢
  • 桔梗三錢
  • 棗皮五錢
  • 北味五分

用法:取十劑,服用後即可痊癒。

此方中:

  • 二冬(麥冬和天冬)潤肺
  • 熟地和棗皮補腎
  • 人參和北味益氣

氣血旺盛後,更能生津液。但是,如果過度補腎,藥力可能不會到達肺部。因此,方中又加入升提之品,以加強益肺作用,超過益腎作用。

然參以助燥,更入蘇子、甘草調和上焦,同白芥子以消膜膈痰,又不動火以增燥,何有咳痰之患。

小兒痰氣壅阻,竅隧不開,手足冷逆如風症,人謂慢脾風,誰知脾虛痰盛乎。小兒以脾健為主,脾不旺,水穀盡變為痰。痰盛,經絡痰結,竅隧閉塞,氣即不能展舒。手足者,脾所屬也,脾既不能舒,何能運動乎手足,故逆冷,非外風中也。風性動且急,使真有風,暴急莫當,安有微緩舒徐?無奈世人巧名慢脾風,制牛黃犀角、蛇、蠍等藥,至殺兒如草,惜哉!使用健脾,少佐祛痰,則無兒不活。

白話文:

小兒出現痰氣壅塞,經絡不通暢,手腳發冷逆流,類似風症的症狀時,人們常稱之為「慢脾風」,但其實是脾虛痰液過盛所導致。小兒生長發育主要依靠脾臟,脾臟虛弱就會導致飲食不能被消化吸收,轉化為痰液。痰液過盛,導致經絡被痰堵塞,竅穴不通,氣血無法運行。手腳屬於脾臟管轄,脾臟虛弱不能正常運作,就無法帶動手腳運動,因此會出現手腳逆冷,並不是外感風寒所致。風寒的特性是快速且劇烈,如果真的是風邪入侵,會發作得非常突然和猛烈,怎麼可能緩慢舒緩呢?可惜世人誤將這種症狀稱之為「慢脾風」,使用牛黃、犀角、蛇毒、蠍毒等藥物去治療,結果反而害死無數小兒,令人痛心。只要加強健脾,再輔以祛痰之藥,就沒有小兒會因為這種症狀而死亡了。

用,健脾開涎散,:人參、花粉五分,茯苓、白朮、苡仁二錢,陳皮、乾薑二分,砂仁一粒。三劑全愈。此方健脾消痰與六君同。然六君用半夏,未免耗氣,此方專利脾濕,又通氣溫中,更勝六君。倘用之治小兒痰,何致小兒夜泣於九泉。

白話文:

使用健脾開涎散治療:人參、花粉五分,茯苓、白朮、苡仁二錢,陳皮、乾薑二分,砂仁一粒。三帖藥即能痊癒。此方健脾消痰與六君子湯相同。但是六君子湯使用半夏,難免傷氣,此方專益脾氣化濕,又能通氣溫中,比六君子湯更好。如果用來治療小兒痰症,哪裡還會有小兒在九泉之下啼哭不止。

老痰結成黏塊,凝滯喉間,咽不下,吐不出,人謂肺氣不清,誰知肝氣甚郁乎。此必成黃穢色,蓋留於膜膈之上也。老人虛人最多,非舒發肝氣斷難消,然徒舒肝氣,不大補肝血,則脅間之燥不能除,膜膈之痰不能化。然肝血,腎所滋也,補肝必須補腎,但補腎不兼消痰,則所輸之水適足以資盜糧。

白話文:

陳年老痰形成粘稠塊狀,堵塞在喉嚨裡,既吞不下又咳不出,人們都以為是肺氣不通暢,卻不知是肝氣鬱結造成的。痰液一定發黃渾濁,因為它停留在膈膜之上。老人和體虛的人最常發生這種情況,不疏通肝氣就難以化解痰液,但如果只疏通肝氣,而不滋養肝血,那麼肋間的乾燥感就無法消除,膈膜上的痰液也無法化解。肝血需要腎臟滋養,補肝必須補腎,但如果補腎而不化痰,那麼輸補的水分只會滋養「痰盜」。

用,潤燥破痰湯,:白芍一兩,香附一錢,青黛五分,花粉、白芥子二錢,玄參五錢,茯苓、山藥三錢。四劑老痰盡消。此肝腎兩補,既無助燥,又鮮增濕,肝氣宣,肝血養,則肝火不聚於胸中,自老痰不凝於脅內。但老痰最難速效,須多服,不可責近功。

白話文:

使用潤燥破痰湯:

成分:

  • 白芍一兩
  • 香附一錢
  • 青黛五分
  • 花粉、白芥子各二錢
  • 玄參五錢
  • 茯苓、山藥各三錢

服法:四劑即可清除陳年痰液。

功效:

此湯既滋補肝腎,又不助長燥熱,也不增加濕氣。肝氣舒暢,肝血充足,肝火就不會聚集在胸中,陳年痰液也不會凝結成塊滯留在脅部。

但陳年痰液很難快速消除,需要多次服用,不能急於求成。

痰在膈上,大滿大實,氣塞不伸,藥祛不下,人謂邪在上,誰知邪在下乎。夫上病宜療下,何古人用上治吐法而能愈乎?此一時權宜也。世遵張子和,一見滿實便用吐,誰知儘可不吐哉。凡滿實下之自愈,但下不同耳。下乃祛入胃中,非祛入腸中。痰涎上壅,原胃火盛,瀉胃火,自見胃氣之不足,胃無滿實,膈中無滿實,又何能重滿重實哉?必痰氣盡消,盡落胃中矣。何必湧痰上吐,損傷胃氣,使五臟反覆哉。

白話文:

痰液停滯在膈膜上方,造成嚴重的脹滿感,氣息不通暢無法宣發,用藥物治療也不能消除。一般人認為邪氣在上,但其實邪氣在下。治療上方的疾病應該調理下方,為什麼古人採用上吐的治療方法而能治癒疾病呢?這是當時應急權宜的措施。世人遵從張子和的說法,一看到脹滿情況嚴重就使用催吐法,但其實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不用催吐。

只要能將痰液引流到胃中,脹滿情況自然會好轉,但引流到胃中與引流到腸道的方式不同。胃中痰液上湧是因為胃火旺盛,瀉掉胃火後,胃氣就會逐漸恢復,胃部和膈膜的脹滿感也會消失,又怎麼會再次出現嚴重的脹滿情況呢?這說明痰氣已經全部消失,都落到了胃中。何必非要讓痰液湧到喉嚨吐出來,損傷胃氣,擾動五臟呢?

用,降痰舒膈湯,:石膏、花粉三錢,厚朴、枳殼、半夏一錢,茯苓五錢,益智仁五分。二劑愈。此瀉胃降痰,實有神功。方雖性烈,然勝吐實多,世欲用吐者,姑先用此湯,不效再用吐藥,其益無窮,勿哂醫學平庸,用藥膽祛耳。

白話文:

可以使用降痰舒膈湯:石膏、花粉各三錢,厚朴、枳殼、半夏各一錢,茯苓五錢,益智仁五分。服用兩劑即可見效。這道藥方可以瀉胃、降痰,功效強大。方子雖然藥性較烈,但比直接催吐的方式好很多。想催吐的人,可以先服用此湯,如果效果不佳再使用催吐藥。這道藥方的好處多多,不要嘲笑醫學理論平庸,它可是用藥大膽且見效快的良方。

遍身大小塊,累累不一,人謂痰塊,誰知氣不行,痰因結之不散乎。怪病多生於痰,身中長塊,亦怪病之一也。然痰之生,本於濕,塊之結,成於火,故無濕不能生痰,無痰不能生塊。然苟氣旺,濕又何留?濕苟不留,火又何起?是消塊不必去火,惟在消痰。亦不必消痰,又在亟補氣治本源也。

白話文:

全身各處大小硬塊,高低不平,人們稱之為痰塊,其實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痰液凝結而無法消散。怪異的疾病大多由痰液引起,而身上長硬塊也是怪病的一種。然而,痰液的產生是源於濕氣,而硬塊的形成則是火氣所致。因此,沒有濕氣就無法產生痰液,沒有痰液就無法形成硬塊。但是,如果氣血運行旺盛,濕氣又怎能滯留?濕氣一旦不再滯留,火氣又從何而起?所以,要消除硬塊,不必去除火氣,最重要的是消除痰液。同樣地,也不必直接消除痰液,而是要從根本上改善氣血運行。

用,二陳湯,加味治之。人參、茯苓、半夏、白芥子三錢,陳皮二錢,白朮五錢,姜炒黃連五分。三十劑全消。此消痰聖藥,亦消塊神方。

白話文:

使用二陳湯,並加入一些藥材來治療。人參、茯苓、半夏、白芥子各三錢,陳皮二錢,白朮五錢,用薑炒過的黃連五分。服用三十劑後,痰液就會完全消失。這是治療痰液的聖藥,也是消散腫塊的神奇方劑。

性喜食酸,多食青梅得痰飲,日間胸膈如刀刺,至晚痛止,膝胢大痛,人謂胃寒,誰知痰飲隨氣升降作痛乎。痰在上宜吐,在中宜消,在下宜降。胸膈痰,在上焦也,必當用吐。但吐痰必傷氣,無論大吐,臟腑反覆,胃氣之亡必多。況多食酸則肝必旺,木旺不畏金,金又不旺,則木定肆橫逆,以傷中州土。

白話文:

此人平時喜歡吃酸性食物,過量食用青梅後生成了痰濕。白天胸腔、橫膈膜處感到像刀刺一般的疼痛,到了晚上疼痛才會停止。膝蓋後方也疼痛得很厲害。人們都說這是胃寒引起的,但哪能想到是痰濕隨著氣血的升降而引起疼痛呢?痰濕在上面,則應該讓它吐出來;在中間,則應該消散它;在下面,則應該讓它降下去。胸腔、橫膈膜處的痰濕,屬於上焦的部位,必須要採用嘔吐的方法。不過嘔吐痰濕肯定會傷及脾胃之氣。不管是大幅度的嘔吐,還是臟腑的反覆嘔吐,都會導致脾胃之氣大幅度的損傷。而且,多吃酸性食物會導致肝氣過於旺盛,肝氣過旺就不害怕肺氣,加上肺氣本來就不旺,那麼肝氣必定會肆意橫行,進而損傷中焦的脾胃之氣。

雖久痰頓失,新痰必生。法宜於吐中仍行胃平肝之法,使痰去正不虧。用:參蘆、白芍、白芥子一兩,瓜蒂七枚,竹瀝二合。一劑大吐,痰去痛如失。後用二陳調理,不再劑。前方名,倒痰湯,,用參蘆扶胃,白芍平肝,白芥子、竹瀝共入於瓜蒂中吐痰,即用消痰之藥,使余痰盡化,舊痰去,新痰不生,得治痰之益,又絕傷氣之憂。

白話文:

雖然長期形成的痰液可能突然消失,但新的痰液一定會產生。治療方法宜在催吐的同時,兼顧養胃平肝,使痰液去除後,正氣不受到虧損。

使用: 人參半兩、蘆根半兩、白芍一兩、白芥子一兩、瓜蒂七枚、竹瀝二合。一劑即可催吐,痰液排出後,疼痛就會消失。

服用完後再用二陳湯調理,不需要再服其他藥劑。前方的名稱為「倒痰湯」,其中人參蘆根補養脾胃,白芍平肝,白芥子、竹瀝和瓜蒂一起催吐痰液。即使用化痰藥,也要使殘餘的痰液完全化解,舊痰排出後,新痰不再產生,既能治療痰症,又不會損傷正氣。

偶食難化物,忽動驚,因而食減,形體憔悴,面黃瘦,畏寒作熱,數載不愈,人謂勞瘵,誰知痰裹其食不化乎。夫傷食,必手按而痛,況痰裹食,其痛尤甚,宜易知,何經年而人未知?且食至歲月之久,何以久留於腹?不知食因驚而留於腹,存兩脅旁,外有肋骨護之,手按痛外不能及也。食因痰裹,痰不消,食亦不化,故留中數載仍為舊物。

白話文:

偶爾吃了難消化的東西,突然受到驚嚇,所以胃口變差,身體瘦弱,面色黃痩,怕冷發熱,多年來沒有痊癒,人們說這是勞疾,又有誰知道是痰包裹住了食物導致食物沒有消化呢?如果傷食,用手按壓一定會疼痛,更何況痰包裹著食物,疼痛會更加劇烈,應該很容易知道,為什麼這麼多年卻沒有人知道呢?再者,食物在腹中停留多年,為什麼會在腹中停留這麼久?不知道是食物因為受驚嚇而停留在腹中,存積在兩肋附近,外面有肋骨保護著它,用手按壓時疼痛不能到達外面。食物因為被痰包裹著,痰不消散,食物也不消化,所以在腹中停留多年仍然是老樣子。

兩脅乃肝部,痰食積於中,自生如瘧之狀,發寒熱,狀如勞察,其驚氣未除也。驚氣未解,痰食又如故,病又何能愈哉。法宜開驚,降痰食,數載之病,一朝去矣。用,釋驚湯,:白芍一兩,當歸五錢,青木香大黃、白芥子、茯苓三錢,麥芽枳實、枳殼一錢,甘草五分,山楂十粒。一劑痰食盡下,不必再劑。

白話文:

兩側肋骨下方是肝臟的部位,如果痰飲食物積聚在體內,就會產生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熱發冷,就像勞累過度一樣,這是因為受驚的氣血沒有完全消散。如果驚氣沒有解除,痰飲食物就會繼續積聚,疾病怎麼能好呢?治療方法應該是解除驚氣,同時消除痰飲食物,這樣多年來的疾病才能一朝痊癒。可以使用以下藥方:釋驚湯:白芍一兩、當歸五錢、青木香、大黃、白芥子、茯苓各三錢、麥芽、枳實、枳殼各一錢、甘草五分、山楂十粒。服用一劑藥後,痰飲食物就會全部排出,通常不需要再服用第二劑。

此方消痰降食,專走兩脅,開驚氣,故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