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牙齒

大補腎水、兼補火,火有水養,自不上越。用,八味湯加骨碎補,,二劑不發。六味補水,桂、附引火歸源,何又加骨碎補?不知藥不先入齒中,則痛根不除,用骨碎補透齒,後達命門,拔根塞源也。

齒疼難忍,閉口少輕,開口更重。人謂陽明胃火,誰知風閉於陽明、太陽乎。此飲後開口向風而臥,風入牙齒,留而不去,初小痛,後大痛。論理去風宜愈,風因虛入,風藥必耗人氣,氣愈虛,邪必欺正而不出。古用灸法甚神,灸其肩尖微近骨後縫中,小舉臂取之,當骨解陷中,灸五壯即瘥。

灸後項必大痛,良久乃定,齒疼永不發。若人畏灸法,用,散風湯,治之。白芷、升麻三分,石膏、花粉二錢,胡桐淚、乾葛、細辛一錢,生地、麥冬五錢,當歸三錢。二劑愈,不必三劑。此方補過於風藥,風得補而易散。

齒痛甚,吸涼風則暫止,閉口則復作,人謂陽明火盛。誰知是濕熱壅於牙齒乎?夫濕在下易散,在上難祛。治濕不外利水,下行順,上散逆。且濕從下受易行,從上感難散。濕熱感於齒牙尤難。以飲食必經,不已濕而重濕乎。濕重不散,火且更重,所以經年不止。必上祛濕熱,不可單利小水,佐以風藥,則濕得風而燥,熱得風而涼,濕熱解,齒痛自愈。

方用,上下兩疏湯,:茯苓五錢,白朮三錢,澤瀉二錢,薏仁五錢,防風五分,白芷三分,升麻三分,荊芥二錢,梧桐淚五分,甘草一錢。水煎服。四劑而濕熱盡解,而風亦盡散也。蓋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薏仁原是上下分水之神藥,又得防風、白芷、升麻、荊芥風藥以祛風。

夫風能散濕,兼能散火,風火既散,則濕邪無黨,安能獨留於牙齒之間耶?仍恐難竟去,故加入甘草、梧桐淚,引入齒縫之中,使濕無些須之留,又何痛之不止耶?況甘草緩以和之,自不至相雜而相犯也。

白話文:

牙齒

大補腎水,同時滋補肝火,讓肝火有腎水的滋養,自然不會妄動上炎。曾經用八味湯加骨碎補治療,用了兩劑卻不見效。六味地黃丸補腎水,桂枝、附子引火歸元,為何還要加骨碎補?因為不知道藥物必須先進入牙齒,才能去除病根,用骨碎補讓藥力透達牙齒,然後到達命門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
牙齒疼痛難忍,閉上嘴巴稍微好點,張開嘴巴就更痛。有人說是陽明胃火,卻不知是風邪閉阻於陽明經和太陽經。這是因為飲酒後張口向風而臥,風邪侵入牙齒,停留在牙齒內久久不去,一開始只是輕微疼痛,後來就痛得厲害了。理論上來說,祛風治療應該痊癒,但由於風邪是因身體虛弱而入侵的,用祛風藥會耗損人體元氣,氣虛則邪氣更盛,不容易去除。古人使用艾灸方法非常有效,在肩胛骨尖端靠近脊柱的凹陷處進行艾灸,稍微抬高手臂就能找到這個穴位,灸五壯即可痊癒。

灸後頸項會劇烈疼痛,很久才會緩解,但牙痛就不會再發作了。如果害怕艾灸,可以使用散風湯治療。處方:白芷、升麻各三分,石膏、花粉各二錢,胡桐淚、乾葛、細辛各一錢,生地、麥冬各五錢,當歸三錢。兩劑即可痊癒,不需要三劑。這個方子在祛風藥的基礎上加入補益藥物,使風邪得到滋養而更容易散去。

牙齒疼痛劇烈,吸入涼風可以暫時緩解,閉上嘴巴又會復發,有人說是陽明經火盛。卻不知這是濕熱壅滯於牙齒所致。濕邪在下焦容易散去,在上焦則難以祛除。治療濕邪主要依靠利水,下焦濕邪順勢排出,上焦濕邪則逆勢散去。而且濕邪從下焦入侵容易排出,從上焦入侵則難以散去。濕熱侵犯牙齒尤其困難。因為飲食必經牙齒,不是越來越濕嗎?濕邪加重不散,火邪也會更盛,所以疼痛經年不愈。必須從上焦祛除濕熱,不能單純利小便,配合祛風藥物,濕邪遇風則乾燥,熱邪遇風則涼,濕熱去除,牙痛自然痊癒。

方用上下兩疏湯:茯苓五錢,白朮三錢,澤瀉二錢,薏仁五錢,防風五分,白芷三分,升麻三分,荊芥二錢,梧桐淚五分,甘草一錢。水煎服。四劑後濕熱盡除,風邪也完全散去。因為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薏仁本是治療上下焦濕邪的良藥,又加入防風、白芷、升麻、荊芥等祛風藥物。

風能散濕,又能散火,風火都散了,濕邪就沒有幫凶,怎麼還能獨留在牙齒之間呢?仍然擔心無法完全去除,所以加入甘草、梧桐淚,引導藥力進入牙縫,使濕邪一點也不停留,又怎麼會疼痛不止呢?況且甘草能緩和藥性,避免藥物互相干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