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

飢渴思飲食,下腹便覺飽悶,必大泄後快,晝夜數次,面黃瘦,肢肉減削,人謂胃氣虛,誰知脾氣困乎。能消不能食者,胃氣虛,由於心包冷;能食不能消者,脾氣困,由於命門寒。今思飲食,食後反飽悶,是胃能納,脾不能受也。然何以大泄後快?脾濕土,既無溫暖之氣,水穀又濕,濕以助濕,惟恐久留害土,情願速傳為快。

白話文:

當人飢渴想進食時,肚子卻覺得已經吃飽甚至脹痛,必須先拉一大次肚子後才會感到舒服,一天到晚都這樣,臉色發黃、消瘦、四肢無力,一般人都會認為是胃氣虛,但其實是脾氣被困住了。能夠消化但吃不下的,是胃氣虛,原因是心包(心臟外膜)受寒。能吃卻消化不了的,是脾氣被困,原因是命門(腎臟後方的穴位)受寒。現在的情況是,想要進食,但吃了之後反而會脹滿,這說明胃可以容納食物,但脾不能夠吸收。至於為什麼拉完肚子後會舒服?那是因為脾臟受濕氣影響,缺乏溫暖之氣,水穀(食物)也很濕,濕上加濕,脾臟擔心食物積聚過久會危害自身,所以情願儘快排出,以此獲得解除困擾的快感。

如黃河至中州,既無高山峻嶺,又少深池大澤,土松水泛,易於沖決,波濤洶湧,連泥帶水,一泄千里,日積月累,非斷岸摧崩,即長堤遷徙。脾,中州土,大泄之狀正同。法宜治脾,並治腎中火。用,奠土湯,:白朮茯苓一兩,砂仁五分,山藥一兩,半夏、故紙一錢,人參五錢,蘿蔔子二錢,附子三分。

白話文:

就像黃河到了中原地區,既沒有高山峻嶺,也沒有深潭大湖,土地鬆軟,水流湍急,容易潰堤,波濤洶湧,泥沙俱下,一洩千里,日積月累,不是斷崖崩塌,就是長堤淹沒。脾臟,是人體的中州之土,大量泄瀉時的情況和黃河泛濫很相似。治療方法應該補脾,同時治療腎中之火。藥方:奠土湯:

  • 白朮:1 兩
  • 茯苓:1 兩
  • 砂仁:5 分
  • 山藥:1 兩
  • 半夏:1 錢
  • 故紙:1 錢
  • 人參:5 錢
  • 蘿蔔子:2 錢
  • 附子:3 分

方用參、苓、白朮健脾,附子、故紙助命門火,山藥補腎,砂仁、半夏醒脾,蘿葡子又分清濁。一二劑效,多用亦無妨。自能回陽於既危,生陰於將絕。

白話文:

藥方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來健脾;附子、故紙灰來補強命門之火;山藥來補腎;砂仁、半夏來喚醒脾胃;蘿蔔子又能分清濁之氣。服用一兩劑就會見效,多多服用也沒有問題。已經瀕臨危險的人可以回陽,快要死亡的人也能生出陰津。

日間不泄,至亥子必痛泄一二次,重則五六次,此腎與命門虛寒也。其初亦因脾胃虛寒作泄起,久泄亡陰,脾傳腎。苟腎火不衰,脾即傳腎,久之腎仍傳脾自愈。惟命門火衰,不能蒸腐水穀,脾傳腎,遂不能返。亥子時,腎北,水主事。水寒火不能溫,水乃大泄,此即《內經》大瘕泄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收澀藥物反而不能解決問題,必須補養體液,讓已經衰竭的陰氣迅速恢復,同時還需要兼顧補養陽氣,陽氣旺盛才能收攝陰氣。使用填坎湯:

用止水藥反不能濟,必須補水,使陰亡者速生,尤須兼補火,陽旺始能攝陰。用,填坎湯,:棗皮、茯苓、芡實一兩,巴戟五錢,肉桂車前子三錢,北味、人參三錢,白朮二兩。十劑不發。此脾腎兼補,又妙分水止泄,濕自解。況肉桂溫命門火,膀胱易於化水,寧復走大腸而作泄。

* 大棗皮、茯苓、芡實各 30 克

* 巴戟天 15 克

* 肉桂、車前子各 9 克

* 北味(生地黃)30 克

* 人參 9 克

* 白朮 60 克

服用十劑後仍然沒有好轉。這個方劑既能補脾又補腎,又能巧妙地分開水液,止住腹瀉,濕氣就自然會消退。此外,肉桂可以溫暖命門之火,膀胱容易化解水液,怎麼會再跑到大腸而導致腹瀉呢?

腹大痛,手不可按,忽大泄,飲食下喉即完穀泄出,勢如奔馬,不可止抑,頃刻泄數十次,一晝夜約至百次。人謂火泄,誰知肝木挾邪大泄乎。症因夏日貪涼,向風坐臥,暑熱不宣,藏於脾胃,至秋涼風透入,克肝,肝木之風,鬱而不宣,乃克脾胃,脾胃之熱遂與戰,走石揚沙,將腹中水穀盡驅直下,必欲不留一絲始快,故腹痛甚急。

白話文:

肚子劇痛,用手按壓不得,突然大便失禁,吃進的食物未經消化就排出,勢如奔馬,無法控制,每一會兒就要拉十幾次,一天一夜竟然拉了約一百次。人們都以為是火泄,但誰能料到是肝火挾邪導致大泄呢?此症狀是因為夏天貪涼,經常迎風而坐,導致暑熱不能散發,鬱積在脾胃中。到了秋天,涼風進入體內,剋制肝氣,肝木之氣鬱滯不暢,進而剋制脾胃,脾胃之熱便與肝木之氣交戰,導致腹中水穀被迅速排出,非得排出殆盡才罷休,因此腹痛劇烈。

脾胃欲止,風不肯止,脾胃欲閉,熱不肯閉,下焦關門大開,上焦關門難合,故食下喉,不及傳化而即泄。必急救脾胃氣,後可因勢利導。然非大劑速救,鮮不立亡。用,逆挽湯,:人參、大黃一兩,茯苓二兩,黃連梔子甘草三錢。方用人參固脾胃氣,則氣不驟脫。此泄乃火留於腸胃,非大黃迅逐,火不遽散,水不盡流。

白話文:

脾胃想閉合,但風不肯停;脾胃想關閉,但熱不肯消;下焦的關口大開,上焦的關口難以閉合。因此,食物一經吞嚥,還來不及消化就被排泄出來。必須趕緊搶救脾胃之氣,然後再順勢引導。然而如果不使用大劑量藥物迅速搶救,很少有人能存活。使用「逆挽湯」:人參、大黃各一兩,茯苓二兩,黃連、梔子、甘草各三錢。此方運用人參來固脾胃之氣,讓氣不至於突然脫離。這種腹瀉是由於火氣停留在腸胃,如果不使用大黃迅速驅逐,火氣就不會迅速散去,腹水也難以完全排出。

然非梔子、黃連,則火邪甚熾,盤澗曲溪,未能遽涸,三味並用,則大小河渠盡行啟泄。然分消無法,又恐壅抑阻滯,益茯苓分清濁,兼健脾開胃,土氣既堅,自無沖決。更慮過於迅逐,邪去雖速,未免大傷腸陰,故佐甘草,調和於遲速之間,使參易於生氣,正剿撫並用,無死鬥之虞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只用梔子、黃連,火邪會非常旺盛,就像幽深曲折的溪流,一時無法乾涸。如果三味藥齊用,就會像大大小小的河渠全部疏通排泄。但是如果這樣分消瘀火,又恐怕會堵塞阻礙,所以再加茯苓來分清濁,同時健脾開胃,讓脾胃之氣強健起來,自然就不會產生衝決。此外還擔心藥性過於猛烈,邪氣雖然很快會驅散,但不可避免會嚴重損傷腸胃陰液,所以再加上甘草來調節藥性的緩急,使人參能更容易生髮氣血。這樣既有剿除,也有撫慰,就不會有兩敗俱傷的局面。

口渴飲水,忽大泄,一晝夜至數百次,完穀直下無留,人謂火泄,誰知水不足制火乎。胃為腎關,胃火必得腎水相制,腎水虧,胃火必旺,胃火既旺,內養無資,必索外水以濟,然外水可少止上焦炎,不能助下焦水,故外水入,腎不受。腎與膀胱相表裡,腎不受,膀胱亦不納,水無從出,直趨大腸而作泄。

白話文:

感到口渴後喝水,就會突然腹瀉,一天一夜甚至會拉數百次,吃進去的食物直接排出,沒有被消化吸收。人們認為這是「火泄」,但其實是水不足以制約火熱。胃是腎的關口,胃火必須得到腎水來制約。腎水不足,胃火就會旺盛。胃火旺盛後,體內沒有水分滋養,就必須向外索取水分來救急。但是,外來的水分只能暫時止住上焦的熱氣,不能幫助下焦蓄水。因此,外來的水分進入體內,腎不吸收。腎和膀胱是表裡相通的,腎不吸收,膀胱也不收納。水分無法排出體外,就只能直接流到大腸,引起腹瀉。

但胃火既盛,渴飲涼水宜發汗,今何作泄?蓋腎水不能制胃火,胃火反欺腎弱,挾外水侮腎,不泄汗而泄水。迨後不特水驟崩,火且驟降,關門不閉,上下盡開,直進直出,不啻崩湍峽泉,建瓴而下。似宜急則治標,然徒止泄,不急救陰,則亡陰立盡,何能制火以存胃氣?用,生陰止泄湯,:棗皮、白芍、山藥二兩,車前子、茯苓、白朮、苡仁一兩,肉桂三分,甘草五錢。三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當胃火旺盛時,口渴想喝涼水,應該發汗來治療。現在為什麼要瀉呢?這是因為腎水不足以壓制胃火,胃火反而欺負腎臟虛弱,挾著外來的水來侵害腎臟。如果不發汗卻瀉水,不僅會導致水濕驟然崩潰,胃火也會突然下降。這樣一來,防禦關門形同虛設,身體上下全部洞開。水濕會暢通無阻地湧進湧出,就像湍急的瀑布直衝而下,猶如決堤之水般傾瀉而出。雖然急症需要對症下藥,但如果只顧止瀉,而不及時救陰,那麼陰液就會迅速耗盡,如何能壓制胃火來保全胃氣呢?方劑:生陰止瀉湯 棗皮、白芍、山藥各二兩 車前子、茯苓、白朮、苡仁各一兩 肉桂三分 甘草五錢 服用三劑後痊癒。

方純補腎補胃,不止泄,然止已存於補陰中。蓋陽火得陰止,倘作胃虛有火治,亦能止,然下多亡陰,何能驟復?何若此方,止泄,陰陽兩不相傷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專門補腎補胃,不會只是止瀉,而是因為補陰就能止瀉。因為陽氣得到陰的滋潤就會停止,如果當作胃虛有火來治療,也可以止瀉,但是腸胃會損失很多陰液,怎麼能快速恢復呢?這個藥方則不同,既能止瀉,又能使陰陽兩者不互相傷害。

素好飲,逞醉入房,過於泄精,久則脾氣大傷,變水泄,一感風寒,大泄不止,如溏如積,人謂酒濕損脾,誰知酒濕傷腎乎。脾,濕土,最惡濕。酒最濕,幸酒性大熱,脾喜熱,濕熱合則脾不甚傷。無如人借酒之熱助命門火,以博久戰,究之熱不可長恃,精不能堅守,興闌精泄火息,濕留腎宮。

白話文:

所有臟腑器官都需要腎火才能運作。如果腎臟中有濕氣,腎火會將濕氣化開,這種情況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,隨著時間推移,腎火會逐漸衰弱,而濕氣會越來越嚴重。最後,腎臟無法再容納濕氣,於是將其傳遞給脾臟,而脾臟之前受到的濕氣還未清除,新的濕氣又來了,因此濕氣和熱氣都變得很嚴重。脾臟無法承受熱氣的滋養,反而受到濕氣的傷害,導致腹瀉。

夫臟腑皆賴腎火以化,腎中有濕,火化而濕隨,長年相伴不肯離,歲月既深,火日衰,濕日盛,腎不能久留,仍傳於脾,前酒濕未去,新酒濕又來,於是濕盛熱亦盛,脾不受熱益,專受濕害,故作泄。必大補脾腎,後傷者不傷,後解濕熱,則泄者不泄。用,解酲止泄湯,:白朮、棗皮、茯苓一兩,柞木枝、白芍五錢,黃連三分,附子一分。

因此,必須大補脾腎,先補養受傷較後的部分,再去除濕熱,這樣腹瀉才能好轉。

可以使用以下藥方:

* 白朮、棗皮、茯苓,各一兩

* 柞木枝、白芍,各五錢

* 黃連,三分

* 附子,一分

此脾腎兼補。用柞木枝、黃連解酒毒,苓、術消水濕,芍藥斂耗脫之陰,又用附子一分引群藥入腎,掃蕩濕熱,非助命門虛陽也。但必多服。蓋酒濕之泄甚難建功,以濕熱入腎最難出。十劑,或改為丸,日三服,三月全愈。

白話文:

這味藥同時補脾補腎。用柞木枝和黃連解酒毒,茯苓和白朮消水濕,芍藥收斂耗損的陰氣。再用附子一分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腎臟,驅除濕熱,而不是幫助補虛陽。但服用量一定要大。因為濕氣酒濕引起的泄瀉很難治好,因為濕熱進入腎臟很難排出。十劑藥,或做成藥丸,每天三次,服用三個月可以痊癒。

忽作泄,腹痛不可止,面青唇黑,幾不欲生,肛邊如刀割,大泄傾盆,人謂火泄,誰知受毒作泄乎。此毒或食瓜果,飲涼水,斟隔夜茶,飲露天酒,或遊神廟陰寒之地,或探古洞幽暗之方,或貪臥濕地,加餐樹間,牛馬自死,禽獸難化,皆受毒發泄,雖受毒腹中,泄發腸外,非必死症。然腹疼欲死,烏可不救。

白話文:

突然出現腹瀉,腹痛不止,臉色青黑,幾乎要死掉,肛門周圍像被刀割一樣,腹瀉如傾盆大雨。人們說是熱性腹瀉,誰知道是中了毒引起的腹瀉。這種中毒可能吃了不新鮮的水果,喝了涼水,喝隔夜茶,喝露天放置的酒,或者去了陰冷的神廟,或者探索潮濕的古洞,或者貪圖在潮濕的地面上睡覺,或者在樹下用餐,或者牛馬死後自腐,或者鳥獸的屍體難以消化,這些都會導致中毒性腹瀉。雖然中毒在腹中,腹瀉發作於腸道外,但並非必死的症狀。然而,腹痛難忍,怎麼能不救助呢?

宜於解毒中輔泄毒,因勢利導。用,化毒神丹,:生草、丹皮、蒲公英五錢,大黃、當歸一兩,雷丸三錢。不必二劑。生草、蒲公英解毒,合雷丸、大黃則祛毒無太剛,掃毒無過滯,又得當歸、丹皮,逐毒不傷腸陰,驅除於至急,消弭於暴亡,實有至理,非孟浪也。

白話文:

這樣有助於清熱解毒,促進排毒,順應病情發展。使用化毒神丹:生草、丹皮、蒲公英各五錢,大黃、當歸各一兩,雷丸三錢。不必服用超過兩劑。生草、蒲公英解毒,配合雷丸、大黃,驅毒不會過於猛烈,清毒不會過於滯留。加上當歸、丹皮,驅毒不會損傷腸道陰氣,清除毒素迅速有效,消除暴死徵兆,做法有道理,不是隨便亂來的。

面黃體瘦,善食易飢,不食則痛,一旦連蟲大泄,如團如結,血裹膿包,人謂蟲泄。夫蟲原因濕生,賴水穀養。善食易飢,乃蟲食易消也。不食痛者,蟲無食養,食人腸胃也。久之,蟲又生蟲,聚居於腸胃,索飲食不散。然蟲生腸胃,飲食供蟲且不足,何能生津液以養臟腑。

白話文:

面黃肌瘦,食量很大且容易飢餓,如果不吃東西就會肚子痛,一旦大便時會排出大量像團狀或結狀的蟲子,這些蟲子被膿包包裹著,人們稱之為「蟲泄」。蟲子的產生是由於濕氣,需要依賴水和食物來養育。食量大且容易飢餓,是因為蟲子吃得快,容易消化。不進食感到疼痛,是因為蟲子沒有食物來養育自己,只好侵蝕人的腸胃。時間一長,蟲子又生出新蟲子,聚集在腸胃中,索取食物而且不會散開。然而,蟲子寄生在腸胃中,食物都供應給它們了還不夠,更何況產生津液來滋養臟腑呢?

自臟腑氣衰,胃氣亦漸弱。胃弱脾亦必弱。胃弱食必減,不能入;脾弱食難化,不能出。久之脾胃大寒,蟲無可藏,偶得熱湯,乘機下遁而大泄。似宜因蟲之遁而盡逐,則腸胃無餘蟲。然過下必損腸胃,必攻補兼施,正氣得養。蟲亦盡除。用,掃蟲湯,:人參五錢,白朮一兩,大黃、白薇百部三錢,黃芩二錢,甘草一錢,烏梅一個。不必二劑。

白話文:

由於臟腑氣息衰弱,胃氣也逐漸虛弱。胃氣虛弱,脾氣也必定虛弱。胃氣虛弱,進食量必然減少,無法吸收進食;脾氣虛弱,食物難以消化,無法排出體外。久而久之,脾胃極度虛寒,寄生蟲無處藏身,偶爾遇到熱湯,便趁機下潛而引起劇烈腹瀉。似乎應該趁寄生蟲下潛之際將它們全部驅逐,這樣腸胃中就沒有多餘的寄生蟲了。但過度腹瀉必定損害腸胃,必須兼施攻補之法,才能養護正氣。寄生蟲也能夠全部清除。藥方:掃蟲湯,用參五錢,白朮一兩,大黃、白薇、百部各三錢,黃芩二錢,甘草一錢,烏梅一個。不需要兩劑。

服後用四君子調理而安。此湯名掃蟲,實補脾胃氣。生蟲既多,其傷脾胃必久,似宜補不宜攻。然蟲大出,不用攻,徒補則脾胃氣回,蟲亦回,反留後患。故因其自出,即用祛蟲藥,蟲不敢貪補而流連。況攻中仍補,泄蟲不耗氣,安得不收全功。

白話文:

服用驅蟲湯後,再用四君子湯調理身體,就能恢復健康。此湯名為「掃蟲」,其功效在於補益脾胃之氣。當身體有寄生蟲時,脾胃往往會受到長時間的損傷,因此應該以補益為主,不宜攻伐。但是,如果寄生蟲數量眾多,不進行攻伐的話,單純的補益只會讓脾胃之氣恢復,寄生蟲也隨之恢復,反而留下後患。因此,趁著寄生蟲自行排出體外時,立即使用驅蟲藥物,讓寄生蟲不敢貪圖補藥而繼續逗留。此外,驅蟲藥物中也加入了補益成分,這樣既能祛除寄生蟲,又不損耗身體氣血,自然能達到徹底治癒的效果。

臟腑不調,久泄不愈,人謂洞泄,誰知肝乘脾土,濕氣下行乎。肝屬木,最能剋土。然土旺木不能克,木平土不受克,惟肝旺土又衰,則木來剋土,土之濕氣難安。人脾土易衰,肝木易旺。此木旺非謂腎水生,乃謂大怒則肝葉張,過於謀慮不決,則失於剛斷,躁妄生,皆使肝旺。

白話文:

臟腑功能失調,腹瀉持續不愈,人們稱之為「洞瀉」。其實這是因為肝氣過旺,侵犯脾胃之土,使濕氣向下運行。

肝屬木,最能剋制脾胃之土。但是,如果脾胃之土旺盛,肝木就無法剋制;如果肝木旺盛,脾胃之土衰弱,那麼肝木就會來剋制脾胃之土,導致脾胃之土的濕氣難以安穩。

人體的脾胃之土容易衰弱,而肝木容易旺盛。這裡所說的肝木旺盛,並不是因為腎水滋生,而是因為大發雷霆時肝氣會上升,過度思慮不決時,就會失去果斷,產生煩躁妄動,這些都導致了肝木旺盛。

旺則肝氣不泄,必乘脾。脾,濕土,畏肝氣克,不上升而下降,遂成泄。宜平肝利水,則泄可止。古有用上湧法效者,有用下泄法效者,皆非善也。用,平泄湯,:白芍、白朮二兩,茯苓一兩。三劑愈。方用白芍平肝,苓、術健脾利濕。肝平不刑土,脾得養,不畏木克,況濕去則土燥,無波可興,何以作泄?必上湧下泄損陰氣哉?

白話文:

如果肝氣旺盛而不疏通,必定會影響脾臟。脾臟屬性濕土,怕肝氣剋制,不能向上運行而向下運行,導致腹瀉。應該平肝利水,這樣腹瀉就能止住。以前有人用往上湧的方法有效,有人用往下瀉的方法有效,這都不是好辦法。

使用平泄湯治療腹瀉:白芍和白朮各兩錢,茯苓一錢。三劑即可痊癒。這個方子用白芍平肝,茯苓和白朮健脾利濕。肝氣平穩不再剋制脾土,脾臟得到滋養,不怕肝氣剋制。況且濕氣消除了,脾土乾燥,不會再起波瀾,怎麼會腹瀉呢?如果非要往上湧或往下瀉,就會損傷陰氣。

魅侵,忽大泄,人謂飲食傷,誰知陰氣侵,傷於脾乎。太陰脾本陰藏,然陰中有陽,則脾土運行,易於變化,無過濕之虞。是太陰濕土全藉腎中至陽之氣也。鬼本至陰,相接久陽氣皆為至陰所盜,陰中無陽,何以消化水穀乎?況鬼又邪氣,邪盛由於正氣衰,正不敵邪,則陰氣更盛,陰盛陽微,泄何能止?必補陽以去濕,助正以消陰。用,消陰止泄湯,:蒼朮五錢,白朮、乾薑、山藥一兩,附子三分。

白話文:

鬼魅侵犯,突然腹瀉不止。人們都認為是飲食造成的傷害,殊不知是陰氣侵入,損傷了脾臟。脾臟屬陰,但陰中有陽,才能讓脾土正常運作,容易產生變化,不會過於濕潤。脾臟的濕土,全靠腎臟中的至陽之氣運化。鬼魅本屬至陰,接觸久了,陽氣都會被至陰所奪。陰中無陽,怎麼消化食物呢?況且鬼魅又是邪氣,邪氣盛是因為正氣衰,正氣不能抗邪,陰氣就會更盛,陰盛陽弱,腹瀉怎麼能止住?必須補陽來去除濕氣,扶助正氣來消除陰邪。使用「消陰止瀉湯」:蒼朮五錢,白朮、乾薑、山藥一兩,附子三分。

十劑,不特泄止,精神亦健。此用蒼朮祛邪,白朮燥濕,薑、附生陽足矣,何又入山藥陰?不知人為魅侵,不惟陽氣消,陰氣亦必耗,加山藥補真陰,非補邪陰也。況孤陽長,補真陰,正速生陽氣耳。陽得陰,薑、附無太勝之虞,反能助二術以生至陽。況山藥健脾利水,豈真純陰無陽哉。

白話文:

服了十劑藥,不僅腹瀉停止,精神也很健旺。這裡用蒼朮祛除邪氣,白朮乾燥濕氣,薑和附子生發陽氣已經足夠了,為什麼還要加入山藥這種陰性藥物呢?不瞭解人因為被魅邪侵襲後,不僅陽氣會消退,陰氣也必定會耗損。加入山藥是為了補益真正的陰氣,而不是補邪氣的陰氣。況且孤陽難長,補益真正的陰氣,正可以促使陽氣生長。陽氣得到了陰氣的滋養,薑和附子就不會過於旺盛,反而能幫助蒼朮和白朮生發至陽。況且山藥健脾利水,難道它真的是純陰而無陽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