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二 (16)
卷二 (16)
1. 頭痛
後不可多用者,頭痛久,不獨肝膽虛,臟腑陰陽盡虛,若單治膽肝舒郁,未免銷除其陰。風雖出於骨髓外,或勞、或感風,又入於骨髓中。愈後須補氣血,善後策也。
遇春頭痛,晝夜不休,昏悶,惡風寒,不喜飲食。人謂風寒中傷,不知《內經》云:春氣者,病在頭。氣弱,陽氣內虛,不能隨春氣上升於頭,故頭痛昏悶。凡邪在頭,發汗解表可愈。今氣不能上升,是無表邪,若發汗,虛虛,清陽之氣益難上升,氣不升,則陽虛勢難外衛,故惡風寒。氣弱力難中消,故不喜食。
法宜補陽,則清升濁自降,內無所怯,外亦自固。用,升清固外湯,:耆、術三錢,人參、當歸二錢,白芍五錢,炙草五分,陳皮三分,柴胡、蔓荊子、川芎、花粉一錢。二劑愈。即補中益氣變方。去升麻用柴胡者,以柴胡入肝,提木氣也。木旺於春,升木以應春氣,則木不陷於肝,清氣騰於頭,況參、耆、歸、芍補肝氣,氣旺上榮,亦氣旺自固,又何頭痛。
頭痛,雖盛暑,必以帕矇頭,頭痛少止,苟去帕,少受風寒,痛即不可忍。人謂風寒已入於腦,誰知氣血兩虛,不上榮於頭。夫腦受風寒,用藥上治甚難,祛風散寒藥,益傷血氣,痛愈甚。古有用生萊菔取汁灌鼻者,以鼻竅通腦中,萊菔善開竅,分清濁,故可愈頭風。然不若佐生薑自然汁。
蓋萊菔長於祛風,短於祛寒,二汁同用,則姜得萊菔祛風,萊菔得姜治寒。生萊菔汁十之七,生薑汁十之三,和勻,令病人口含涼水仰臥,以二汁匙挑灌鼻中,至不能忍而止,必眼淚口涎齊出,痛立止。後用四物湯加羌活、甘草數劑調理,斷不再發。此巧法也。
白話文:
頭痛
頭痛久治不愈,不只是肝膽虛弱,而是臟腑陰陽都虛弱了。如果只單純治療肝膽疏通鬱結,反而會損傷陰氣。雖然風邪從骨髓外侵入,可能是勞累或感受風寒而進入骨髓。痊癒後必須補益氣血,這是後續調理的關鍵。
春天頭痛,晝夜不停,昏昏沉沉,怕風寒,不想吃東西。有些人認為是風寒侵襲,但《內經》說:「春氣者,病在頭」。這是因為氣虛,陽氣不足,無法隨著春氣上升到頭部,所以頭痛昏沉。一般來說,邪氣在頭部,用發汗解表的方法就可以治癒。但現在是氣虛無法上升,根本沒有表邪,如果發汗,反而會加重虛弱,清陽之氣更難上升,氣不升則陽氣虛弱,難以抵禦外邪,所以怕風寒。氣虛導致消化能力差,所以不想吃東西。
治療方法應該補益陽氣,這樣清氣上升,濁氣自然下降,內在就不虛弱,外在也能夠自我保護。可以使用升清固外湯:黃耆、白朮各三錢,人參、當歸各二錢,白芍五錢,炙甘草五分,陳皮三分,柴胡、蔓荊子、川芎、花粉各一錢。服用兩劑就痊癒了。這實際上是補中益氣湯的加減方。用柴胡代替升麻,是因為柴胡入肝經,可以提升肝氣。春天木氣旺盛,升發木氣以順應春氣,木氣就不會鬱滯於肝,清氣就能上升到頭部。而且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都能補益肝氣,氣旺盛就能上榮於頭,氣血旺盛自然就能抵抗外邪,又何來頭痛呢?
即使盛夏頭痛,也必須用布蒙住頭部,這樣頭痛才能稍微減輕,如果去掉布,稍微受點風寒,疼痛就難以忍受。有些人認為是風寒已經侵入腦部,其實是氣血兩虛,不能上榮於頭部。腦部受風寒,用藥治療非常困難,祛風散寒的藥物,反而會加重氣血虧損,疼痛會更加劇烈。古人有用生蘿蔔汁灌鼻的方法,因為鼻竅與腦部相通,蘿蔔善於開竅,分清濁氣,所以可以治療頭痛。但不如用生薑汁更佳。
因為蘿蔔善於祛風,但祛寒力較弱,兩種汁液一起使用,薑汁可以幫助蘿蔔祛風,蘿蔔汁可以幫助薑汁祛寒。生蘿蔔汁七份,生薑汁三份,混合均勻,讓病人含一口涼水仰臥,用匙子將兩種汁液滴入鼻中,直到不能忍受為止,必然會流眼淚和口水,疼痛就會立即止住。之後服用四物湯加羌活、甘草幾劑調理,就不會再復發。這是個巧妙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