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六 (2)
卷六 (2)
1. 暑症
行役負販,馳驅於烈日,感暑猝倒,人謂中暑,誰知中暍乎。暍與暑何分?蓋暑熱由外入,暍熱由內出。行役負販,馳驅勞苦,內熱欲出,外暑遏抑,故猝倒,是暑在外,熱閉也。倘暑不宣揚內熱,則氣閉熱反不散。宜散內熱,佐消暑。用,救暍丹,:青蒿五錢,茯苓、白朮三錢,香薷、知母、乾葛一錢,甘草五分。
白話文:
旅途上挑著重物的人,在烈日下奔波,熱暈了倒在地上,人們說中暑了,誰知實際上是中暑了。中暑與中暑有什麼區別呢?暑熱是由外往內入侵,中暑則是體內的熱氣想往外發散,外部的暑氣又阻擋了它的發散,所以突然暈倒,這是暑熱在體外,體內熱氣閉住了的緣故。假設暑熱不能散發體內的熱氣,那麼氣血閉塞,熱反而散不出去。應該散發體內的熱氣,同時幫助消暑。方劑:救暑丹,青蒿五錢,茯苓、白朮三錢,香薷、知母、乾葛一錢,甘草五分。
二劑熱散,不必三劑。方用青蒿平胃火,又解暑熱為君。香薷解暑,乾葛解熱為佐。又慮內熱極,但散而不寒,恐火炎上,故加知母涼之,更妙在白朮、茯苓利腰臍,通膀胱,使火熱下趨小腸盡出,火下行,自不逆沖,外暑內熱各化烏有。
白話文:
服了兩次溫熱藥後,就不必再服第三次了。最初使用青蒿平復胃中火氣,同時還能解除暑熱,因此是君藥。香薷可以解除暑氣,乾葛可以解除熱毒,因此是佐藥。又擔心體內熱氣過於旺盛,即使散發出去也無法令身體感到涼爽,擔心火氣會向上衝,所以加入知母來寒涼它。更妙的是加入白朮和茯苓,可以利腰臍,通膀胱,幫助火熱向下流入小腸,並全部排出體外。火氣向下走,自然不會逆流向上,外來的暑熱和體內的熱火都會消散無蹤。
膏粱子弟,多食瓜果寒胃,忽感暑猝倒,人謂中熱,誰知中暑乎。蓋膏梁人,天稟弱,又多欲,未有不內寒者,復加瓜果增寒涼,宜暑難中,然內寒極,外熱反易入,暑氣瀰漫兩間,無陰可依,遇陰虛人即乘而入。法不可先祛暑,必須補氣。然既因陰虛以致陽邪,似宜補陰,何反補陽氣?不知補陰則陰雖旺,轉為陽邪所喜,陽正恐陰弱不能相配,若助陰,毋論陰難祛陽,陽邪且久居不去,必深根蒂固而生變。惟補其陽則陽氣旺,正陽與邪陽攻擊,又益散暑藥,則邪陽自不戰而走。
白話文:
出身富貴家庭的子弟,經常食用寒涼的瓜果,導致胃部虛寒。若突然中暑倒下,人們都以為是中了暑熱,其實是體內寒氣發作。這些富貴人家的人,天生體質較弱,又放縱慾望,使得內部容易寒涼。再加上瓜果的寒涼,更容易導致暑邪難以入侵。然而,內部寒氣極盛,反而容易讓外界的熱氣進入。暑氣瀰漫在天地之間,沒有陰氣可以依附,一旦遇到陰虛體質的人,就會趁機進入。治療方法不能先祛暑,而必須補氣。既然是陰虛導致陽邪入侵,似乎應該補陰,為何反而要補陽氣?這是因為補陰雖然可以讓陰氣旺盛,但卻更讓陽邪喜悅。陽正之氣擔心陰氣虛弱,無法相配。如果幫助陰氣,不僅陰氣難以祛除陽氣,陽邪還會久居不去,必定紮根生變。只有補其陽氣,讓陽氣旺盛,正陽之氣與邪陽之氣交戰,再配合祛暑藥物,邪陽之氣自然不戰而逃。
用,散暑回陽湯,:人參、茯神、白朮五錢,香薷、扁豆二錢,陳皮五分,甘草一錢。方中參、朮、茯、豆健脾補氣,用以回陽。香薷散暑,何多少懸殊?不知陰虛,脾虛也,脾雖屬陰,非補陽藥不效。況陽邪盛,非多用何以相敵。倘少用,恐致敗衄。即取勝,暑退元氣未能遽復,與其暑退補陽,何若於邪旺時多用。
正無虧,邪又速去。
白話文:
使用散暑回陽湯治療:人參、茯神、白朮各五錢,香薷、扁豆各二錢,陳皮五分,甘草一錢。此方中的人參、白朮、茯神、扁豆可以健脾益氣,用於回陽。香薷散暑,為什麼用量懸殊如此之大?因為沒有考慮到陰虛、脾虛。雖然脾臟屬陰,但如果不使用補陽藥物,治療效果不佳。而且陽邪旺盛,如果不大量使用藥物,怎麼能對抗邪氣?如果用量少,恐怕會導致虛汗、鼻出血等症狀。即使取勝,暑氣退去,元氣也無法立即恢復。與其在暑氣退去後補陽,不如在邪氣旺盛時大量用藥。
中暑氣不升降,霍亂吐瀉,角弓反張,寒熱交作,心胸煩悶,人謂暑氣內熱,誰知陰陽拂亂乎。陰陽和則邪不能幹,苟陰不交陽,陽不交陰,邪即乘之而入。邪扶強不扶弱,陰強助陰,陽強助陽。夏人多陰虛陽旺,邪即乘陰虛而入,欺陰弱也。然陽旺又助陽不助陰,陰見邪助陽,又妒陽旺而相戰,陽又嫌與邪黨,欲嫁邪於陰,陰不受,於是陰陽亂,邪往來作崇。
白話文:
中暑後,氣血無法正常運行,出現霍亂嘔吐,全身抽搐,寒熱交替的症狀,心胸感到煩悶。一般人認為是暑熱內侵,其實是陰陽失衡所致。當陰陽調和時,外邪無法侵入。如果陰不與陽相交,陽不與陰相交,外邪就會趁虛而入。外邪會附陽而不會附陰,如果陰虛,外邪就會乘虛而入,欺負弱點。然而,陽氣旺盛也會導致陰虛,陰虛遇到外邪侵入時,會嫉妒陽旺而與之作戰。陽氣又嫌棄與外邪為伍,試圖將外邪嫁禍於陰氣,但陰氣不肯接受。於是陰陽混亂,外邪趁機作祟。
此陰陽所以不通,上不升,下不降,霍亂吐泄,角弓反張,陰不交陽作寒,陽不交陰作熱,心胸競成戰場,安得不煩悶。宜和陰陽,佐祛暑,緩調,不可遽折。用,和合陰陽湯,:人參、香薷、藿香、蘇葉、花粉一錢,白朮二錢,茯苓五錢,厚朴五分,陳皮、枳殼三分,砂仁一粒。水煎,探冷徐服。
二劑愈,不必三劑。此分陰陽清濁,通上下浮沉,調和拂亂,實有奇功,助正不增火,祛邪不傷氣,殆此方歟。
白話文:
由於陰陽不協調,導致上氣不升、下氣不降,出現了霍亂、吐瀉、角弓反張等症狀。這種情況下,陰氣不能與陽氣調和而導致寒冷,陽氣不能與陰氣調和而導致發熱。身體彷彿變成了戰場,怎能不煩躁呢?
因此,需要調和陰陽,幫助祛除暑氣,緩慢調養,不能操之過急。
可以使用「和合陰陽湯」進行治療:
- 人參、香薷、藿香、蘇葉、花粉:各一錢
- 白朮:二錢
- 茯苓:五錢
- 厚朴:五分
- 陳皮、枳殼:各三分
- 砂仁:一粒
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,等溫度稍涼後服用。
中暑熱,腹疼痛,欲吐不能,欲泄不得,人謂乾霍亂。霍亂向分乾溼?以不吐瀉耳。邪在胃則吐,則邪越上,在腹得泄,則邪趨下。越上邪不入中,趨下邪不入內。今不吐不泄,堅居中焦,如皇城反叛,四境雖安,腹心之禍立時變亂,喋血于禁門,橫屍於內殿,非奮不顧身之將,冒矢受鋒,烏能安反側於頃刻,定禍亂於須臾。用,人參瓜蒂湯,:人參一兩,瓜蒂七個。
白話文:
中暑發熱,腹痛難忍,想吐吐不出來,想拉肚子拉不出來,人們稱之為乾霍亂。
霍亂通常可分為乾濕兩種,主要看是否嘔吐和腹瀉。邪氣在胃部就會嘔吐,邪氣就會向上走;邪氣在腹中就會腹瀉,邪氣就會向下走。向上走的邪氣不會進到人體中間部位,向下走的邪氣也不會進到人體內部。
現在既不嘔吐也不腹瀉,邪氣牢牢地佔據在人體中部,就像皇城發生叛亂,雖然邊境安穩,但腹心之處隨時都會發生變亂。如果沒有奮不顧身、冒著箭矢和刀槍的將士,怎麼可能瞬間平定叛亂,安定國家?
用藥: 人參瓜蒂湯
藥材: 人參一兩,瓜蒂七個
煎飲,即吐愈。此脈必沉伏,不吐則死。古亦知用瓜蒂,但不敢加參。胃氣虛,故中暑,今大吐,胃必更傷,故用人參,吐中安胃。且胃素虛,暑邪壅之,雖用瓜蒂,氣祛不能上送,欲吐不能,即吐不多,邪終難出。用人參一兩,則陽氣大旺,力能祛邪。得瓜蒂,安得不大吐。
使邪散正氣無傷,如內亂定,君臣復歸,仍是攸寧。
白話文:
煎煮湯藥喝下去,立即會吐出來,而後病就會好轉。這種脈象必定是沉伏的,不吐出來就會死。古時候的人也知道用瓜蒂,但不敢加入人參。胃氣虛弱,所以才會中暑,現在大吐之後,胃必定會更加受傷,因此才使用人參,在吐的時候安撫胃部。而且胃本來就很虛弱,暑邪壅塞於胃部,即使使用了瓜蒂,氣血也無法上行,因此無法嘔吐,即使吐出來也不多,邪氣仍然難以排出。使用一兩的人參,就能讓陽氣大振,有能力祛除邪氣。加上瓜蒂的幫助,怎麼可能不大量嘔吐呢?
中暑熱極,登高而呼,棄衣而走,見水而投,人謂暑毒侵,誰知胃火助乎。暑熱犯心不犯胃。蓋暑與心俱屬火,同氣相得也。胃,心子。胃見暑邪犯心,即登土中之火以相衛。胃多氣多血,火最酷烈,暑邪畏胃火,遁心中,心喜寒不喜熱,又畏暑邪直入,不敢自安,胃又怒暑邪入心,縱火焚燒心外,二火相逼,心君下堂,神無所依,登高而呼,火上騰,棄衣而走,憎衣添熱,見水而投,喜剋火也。此時無津液養,必多汗亡陽,陰陽兩竭,火不大泄,燎原之勢,何以撲滅。
白話文:
中暑發熱嚴重時,會登高吶喊、脫衣狂奔、跳進水中,人們認為這是暑熱侵擾所致。但其實,胃火也助長了暑熱。暑熱侵犯的是心臟,而不是胃。因為暑氣與心臟都屬火,同類相助。胃是心臟的孩子。胃看到暑邪侵犯心臟,就會釋放體內的火氣來保護心臟。胃氣血旺盛,火勢猛烈,暑邪畏懼胃火,便遁入心臟。心臟喜歡涼爽不喜歡熱,又害怕暑邪直接進入,不敢安居。胃又對暑邪入侵心臟感到憤怒,於是縱火焚燒心臟外圍。兩股火勢逼迫,心臟主帥退居次位,精神無所依靠。於是登高大喊,火氣上沖;脫衣狂奔,厭惡衣服增添熱量;跳進水中,因為水能剋制火。此時體內沒有液體滋養,必定大量出汗,導致陽氣耗盡,陰陽兩竭。火勢不徹底宣洩,就像燎原之火,難以撲滅。
用,三聖湯,:人參、石膏、玄參三兩。二劑。另用,緩圖湯,:玄參二兩,人參、青蒿一兩,麥冬三兩。二劑全愈。前湯少有霸氣,然火熱極,必爍干腎水,故重用。然人參與石膏同重,故但泄胃火,不傷胃氣。玄參又滋潤生水,水生火尤易滅。後方不用石膏,以胃火大泄,不過余煙時起時滅,故改麥冬、青蒿益陰又息火。
白話文:
用三聖湯,人參、石膏、玄參各三兩,兩劑。另外用緩圖湯,玄參二兩,人參、青蒿各一兩,麥冬三兩,兩劑全愈。三聖湯藥性強,但火熱過盛,容易傷腎,所以用量較重。人參和石膏份量相同,只泄胃火,不傷胃氣。玄參滋陰生津,水能克火,更容易滅火。緩圖湯不用石膏,因為胃火已經泄得差不多了,偶爾還會冒出餘煙,所以改用麥冬、青蒿滋陰息火。
或問因暑發狂宜消暑,前方泄火不顧暑,何以奏功?不知暑亦火,泄火即泄暑。若加入藿香、香薷等,則石膏下降,二香外散,掣肘反不建功。
白話文:
有人詢問,由於天氣炎熱而導致發狂,應該要祛除暑氣,可是之前的治療方式只針對降火而不顧及暑氣,為什麼會有效呢?
你不知道暑氣也是火邪,祛除火邪也就是祛除暑氣。如果你加入藿香、香薷等藥材,會讓石膏的降火作用減弱,而藿香和香薷的散熱作用反而會向外發散,這樣就會相互抵消,反而無法奏效。
中暑熱症,必多汗,今大汗如雨,一出不止,人謂發汗亡陽,死症,誰知亡陰死症乎。暑熱傷心,心傷汗自外泄,然心中無汗,何以有汗,此汗生於腎,蓋心液腎所生也,豈心中之汗非腎所出乎。雖汗多亡陽,乃陽旺,非陰虛。但陰不能制陽,陽始旺,亦陰不能攝陽,陽始亡。
白話文:
中暑發熱,一定會流很多汗,現在大汗淋漓,一發不可收拾,人們說這是發汗導致陽氣耗盡,是死症,誰知道這其實是陰氣耗盡導致的死症。暑熱損傷心臟,心臟受傷後汗液就會從體外流出,但是心臟內部沒有汗液,為什麼會有汗液,這些汗液是由腎臟產生的,因為心臟的津液是由腎臟產生的,難道心臟內的汗液不是腎臟產生的嗎。雖然大量出汗會導致陽氣耗盡,但是這是因為陽氣旺盛,而不是陰氣虛弱。只是因為陰氣無法控制陽氣,陽氣開始旺盛,陰氣也無法收斂陽氣,所以陽氣才開始耗盡。
陰陽互為其根,陰不能攝陽,陽能戀陰,尚可回陰中。陽一出不返,陽根於陰,陽出不留,陰亦俱出,罄腎中之精,化汗大泄,試思心液幾何,能發汗如雨乎?明是腎汗,非心汗。汗是腎非心,亡亦是陰非陽矣。世謂發汗亡陽,未知陰陽之道也。用,救亡生陰丹,:人參二兩,棗皮二兩,熟地半斤,北味、茯神、白芍一兩。
白話文:
陰陽相互依賴,陰無法控制陽,陽卻能溫暖陰,還能使陰回歸平衡。陽氣一旦散發出去,便無法收回。陽氣根植於陰氣,陽氣散發出去,陰氣也會跟著散發,腎精將被耗盡,大量出汗,想想看,心液有多少,能像雨一樣出汗嗎?這明顯是腎汗,而不是心汗。出汗是因為腎虛,而不是心虛,死亡也是因為陰虛,而不是陽虛。世人常說出汗是陽氣耗盡,卻不知道陰陽的道理。治療方法:使用生陰丹救命:人參二兩,棗皮二兩,熟地半斤,北味、茯神、白芍一兩。
熟地、棗、味俱填精補水,茯神安心,白芍收魂,人參回陽,此人所知。陰已外亡,非填精何以灌注涸竭之陰;陽已外亡,非補關元,何以招散失之陽。妙在棗皮、北味補陰仍收斂,陰得補而水生,腎中有本,汗得補而液轉,心內無傷。又茯神安之,白芍收之,則陽回陰返,自有神捷。
白話文:
熟地和紅棗都具有填精補水的功效,茯神可以安神,白芍能安魂,人參則能回陽,這是此人所知道的。陰氣已經外洩,如果不填精,怎麼能灌溉已經乾涸的陰液?陽氣已經外洩,如果不補關元穴,怎麼能招回散失的陽氣?
妙就妙在棗皮和北味藥材,它們補陰的同時還能收斂,陰液得到補足,水液就能生出,腎中有了充足的水液,汗液就能得到補充,心臟就不會受到損傷。再加上茯神安神,白芍收魂,那麼陽氣就會回歸,陰氣就會返還,自然就會神清氣爽。
如家遭回祿,搬移惟恐不速,及火滅屋存,親友爭助,兼有金帛米粟,自速奔回,重尋家室,整舊如新,以安眷屬。倘少用煎藥,無論水不驟生,火不遽息,遙望室廬盡化,又無米粟金帛,神亦何戀而復歸乎?此論實人所未知。
白話文:
就像房子遭遇火災,原先只想趕快搬出去,等到火滅房子還在,親朋好友都來幫忙,還有錢財和糧食,自然趕快跑回去,重新安置家室,把舊家整得跟新的一樣,以安頓家人。如果只是吃點藥治療,不管病好或不好,看著自己的家毀了,又沒有糧食和錢財,神靈還會依戀這個家而回來嗎?這個道理一般人都不懂。
中暑熱極,妄見妄言,見鬼,然人不煩躁,口不甚渴,人謂熱極發狂,誰知寒極相戰,寒引神出,似狂非狂乎。中暑熱症,何變寒,寒更變似狂。蓋陰氣素虛,陽又不旺,暑熱乘陰陽兩衰,由肺入心,心氣不足,神即越出逃腎,腎中陰寒之氣上升,則暑邪自出心外,流連肺內。暑邪既出,心宜重歸本宮,然心尚恐暑侵,仍依肝子以安神。
白話文:
中暑時身體極度發熱,出現幻覺和胡言亂語,甚至看見鬼魂,但患者並不煩躁,口也不怎麼渴。人們認為這是熱症發狂,殊不知這是寒邪與熱邪相互爭鬥所致。寒邪引動神魂出竅,看似狂亂實則並非狂躁。中暑後為何會出現寒熱交替,進而演變成類似狂亂的症狀?這是因為患者陰氣本來就虛弱,陽氣也不旺盛。暑熱趁著陰陽兩虛的空隙,從肺部侵入心臟。由於心氣不足,神魂就會逃離心臟奔向腎臟。腎臟中的陰寒之氣上升,暑邪便從心臟外排出,停留於肺部。暑邪排出後,心臟本應回歸本位,但由於仍擔心暑邪侵犯,於是依附於肝臟和膽囊以安撫神魂。
肝藏魂,神入於肝則肝魂不寧,出於軀殼,妄見妄言見鬼。魂外遊,神居魂室,反享寧靜,況無肝火,腎中陰寒相逼,心君藉以杜暑,恃此無恐,有何煩燥乎?惟肺獨受暑邪,火刑金作渴。然腎見肺被刑,腎中陰寒直衝救肺,故口雖渴不甚。宜散肺中暑邪,補脾胃。土旺肺亦旺矣。
白話文:
肝臟藏著魂魄,如果人的神識進入肝臟,就會導致肝魂不安,脫離身體,產生幻覺和胡言亂語,甚至看見鬼魅。魂魄在外遊走,神識待在魂魄的居所中,反而能享有一片安寧。此外,肝火不存在,腎中的陰寒之氣逼迫心君,心君藉此來避暑,所以不會感到煩躁。只有肺部會獨自受到暑邪的侵襲,火氣傷害肺金,導致口渴。但是,腎臟看到肺部受到傷害,就會將腎中的陰寒之氣直接輸送給肺部進行救援,所以口渴的症狀並不嚴重。此時,應該祛散肺中的暑邪,並補強脾胃。脾胃強旺,肺部也會跟著強旺。
肺旺又得散邪藥,暑自難留,暑散魂歸神返。用,護金湯,;麥冬一兩,人參、茯苓三錢,百合五錢,紫苑、香薷、甘草一錢。二劑愈。妙在補肺脾胃氣,不救心以益寒、不助腎以泄火,不補肝逐神,魂自歸肝,神自返心者,以邪有制,不必逐之太過,正不大虛,不必補之太多。不可因邪居上而下治,正輕於下而重治。
白話文:
肺氣旺盛,得到了能驅散邪氣的藥物,暑邪自然難以停留,暑邪散去,魂魄歸位,神智恢復。
處方: 護金湯
- 麥冬 6 克
- 人參、茯苓 各 1.8 克
- 百合 3 克
- 紫苑、香薷、甘草 各 0.6 克
服用兩劑藥即可痊癒。
妙處在於滋補肺、脾、胃之氣,不針對心臟而增加寒性,不針對腎臟而瀉火,也不針對肝臟而驅散神魄。因為魂魄自然會歸於肝臟,神智自然會回到心臟。這是因為邪氣已經得到控制,無需過度驅逐。正氣並未虛弱,無需過度滋補。不能因為邪氣在上面,就從下面治療;也不能因為正氣虛弱,就過度治療。
中暑熱,吐血傾盆,色紫黑,氣喘作脹,不能臥,口渴飲水,又不快,人謂暑極動血,誰知腎熱極嘔血乎。明是中暑吐血,何謂屬腎熱?蓋暑火動腎火也。腎火,龍雷火。龍雷原伏地,夏月地甚寒,不能下藏,多上泄,怒激而成霹靂,火光劃天,大雨如注,腎火下伏於腎,每與天之龍雷相應。暑氣亦天龍雷火,暑熱極,龍雷乃從地出,非同氣相引之驗乎。
白話文:
中暑發熱,吐血如泉湧,顏色紫黑,氣喘胸悶,無法躺下,口渴難耐卻喝不痛快。世人以為這是因為暑氣太盛而導致血氣翻湧,但誰又能料到是腎熱極盛導致嘔血呢?明明是中暑吐血,怎麼會說是腎熱引起的?這是因為暑火激發了腎火。腎火,如同雷龍之火。雷龍原本潛伏在地底,夏天的時候地下很寒冷,雷龍無法藏身,便向上發泄,激怒後產生雷鳴閃電,火光劃破天際,大雨傾盆。腎火潛伏在腎臟,每每與天空中的雷龍之火產生共鳴。暑氣也是來自天空的雷龍之火,當暑熱極盛時,雷龍就會從地底出現。這難道不是同氣相求的證明嗎?
天氣大熱,龍雷之火遍滿六合,豈人身五臟反不深入乎?然人龍雷不動,則暑氣不能相引。苟腎水虧,腎火欲動,一遇天之龍火,同氣相感,安得不勃然振興,龍雷一發,已不可止。況兩火相激,其勢更烈,乃直衝而上,挾胃中血大吐。血紫黑者,正顯龍雷之氣也。況龍雷霹處,必變紫黑,臟腑何不然。
白話文:
天氣非常炎熱,宛如龍雷之火遍佈天地之間,難道人體五臟反不受其影響嗎?然而,如果人體的龍雷不活躍,暑氣就無法引發。假若腎水虧虛,腎火蠢蠢欲動,一旦遭遇天上的龍火,同氣相求,腎火豈能不頓時旺盛,導致龍雷爆發,一發不可收拾。況且兩股火氣相互激發,氣勢更加猛烈,於是直衝而上,夾雜著胃中之血大量嘔吐。嘔吐出的血液呈紫黑色,正是體現了龍雷之氣。此外,龍雷霹靂之處,必然會變為紫黑色,人體臟腑又怎麼會例外。
火既升,所過胃氣必大傷,氣傷則逆,逆則喘。胃血出,胃火又傷,何能遽生新血以養胃?故胸膈脹。胃為腎關,關門不閉,夜無開合之權,安得臥?吐血則液干,液干則口渴,內水不足,必索外水以救。飲水不快者,龍雷火,陰火,非陽火。宜大補腎水,不可大泄火以傷腎氣。
白話文:
當上焦火氣上升時,經過的胃氣必定受到嚴重損傷。胃氣受傷就會逆行,逆行就會導致氣喘。胃血流出,胃火又會受到損傷,怎麼能快速產生新血來滋養胃呢?所以胸膈會脹滿。胃是腎的關卡,關門不閉,夜間沒有開啟和閉合的機制,怎麼能睡得著呢?嘔吐出血則津液乾涸,津液乾涸則口渴,體內水分不足,必定會向體外尋求水分來救助。飲水不能解渴,說明是「龍雷火」,是陰火,而不是陽火。應該大補腎水,不能過度瀉火,以免傷及腎氣。
用,沛霖膏,:玄參四兩,人參一兩,生地、麥冬二兩,牛膝五錢,荊芥(炒黑)三錢。四劑全愈。仍服六味地黃丸。此大補腎水,水足火自歸腎。火歸,血自止於胃關,何用知、柏泄火,香薷、藿香散暑。況泄火必損胃,散暑必耗肺,必血不止,火不滅而死。若用前方,既沛腎水、又生胃氣,有益無損。
白話文:
用沛霖膏治療:用玄參四兩、人參一兩、生地、麥冬各二兩、牛膝五錢、炒黑的荊芥三錢。四劑後完全痊癒。仍然服用六味地黃丸。這是大補腎水,腎水充足,陽火自然會回歸腎臟。陽火回歸,胃關的出血自然就會停止。為什麼要用知母、柏子仁來泄火,用香薷、藿香來祛暑呢?況且泄火必定損傷胃,祛暑必定耗損肺,這樣出血肯定不會停止,陽火也不會消滅,就會死亡。如果使用前面提到的方劑,既能潤澤腎水,又可以生發胃氣,有益無損。
中暑熱,足冰冷,上身火熱,煩躁不安,飲水則吐,人謂暑氣阻隔陰陽,誰知暑散腎火不能歸腎乎。龍雷之火,因暑相感,乃奔騰,世徒泄暑熱,不引火歸源,暑散火不得歸,留上焦而作熱。火盡在上,下焦無火,安得不兩足如冰。火在上,寒在下,兩相攻,中焦排難解紛,兩不相合,自煩躁不安。
白話文:
中暑後感到身體發熱,但腳卻很冰涼,上半身感到很熱,情緒煩躁不安,喝水就會嘔吐。一般人認為暑氣阻滯了陰陽的平衡,卻不知道暑氣消散後,腎火無法歸位造成的。由於暑氣的影響,如同雷龍般的腎火就開始奔騰。世人只會瀉去暑熱,卻不引導腎火歸位。暑氣散去後,腎火無法歸位,就滯留在上焦而產生熱症。全部的火都在上焦,下焦沒有火,難道腳不會像冰一樣嗎?火在上,寒在下,兩者互相對抗,中焦無法調和解決紛爭,兩者無法協調,自然會感到煩躁不安。
上熱熏肺,口必渴。飲水止可救上焦熱,中焦已非所宜,下焦純寒,正惡冷水,欲不吐得乎。不可治暑泄火,必須補火。蓋龍雷火,實宜泄,虛宜補。然補火仍須補腎水,真火非真水不歸,得真水火下藏,腎不至再升。用,八味地黃湯,:熟地一兩,山藥、棗皮五錢,丹皮、苓、瀉三錢,附、桂一錢。
二劑愈。六味補水,附、桂引火,於真水引真火則火易歸,於真火生真水水尤潤澤。水火既濟,何至陰陽相背。
白話文:
上焦發熱灼傷肺部,必定會口渴。喝水只能暫時緩解上焦的熱氣,但對於中焦來說並不合適。下焦本來就屬於寒性,更不能喝冷水,這樣會引起吐瀉。因此,治療暑熱不能瀉火,而必須補火。
因為「龍雷之火」如果是實熱,則宜於瀉;如果是虛火,則宜於補。但是,補火時仍然需要補腎水,因為真正的火氣必須有真正的水才能歸位。腎水充足,火氣才能下歸收藏,腎氣就不會再上逆。
可使用的藥方:
八味地黃湯:
- 熟地:1兩
- 山藥:5錢
- 棗皮:5錢
- 丹皮:3錢
- 茯苓:3錢
- 澤瀉:3錢
- 附子:1錢
- 肉桂:1錢
夏日自汗,足逆冷至膝,腹脹滿,不省人事,人謂陽微之厥,誰知傷暑濕不解乎。夫濕從下受,濕感人,必從下而上,故所發病亦先見於下。濕病得汗,邪宜解,何自汗濕仍不解?得毋非濕乎?此非自汗不能解濕也。濕又感暑,自汗止可解暑,不能解濕。以暑熱浮上身,濕中下身,汗解陽分,不解陰分耳。
白話文:
夏天的時候自發性出汗,腳冰冷到膝蓋,肚子脹滿,意識不清,一般人以為是陽氣虛弱導致的昏厥,殊不知其實是中暑濕氣不退引起的。濕氣是由下往上升的,濕邪入侵人體,必定從下往上,所以發病時也會先從下方出現症狀。濕氣造成的疾病出汗後,濕邪應該會消除,為什麼自發性出汗後濕氣還是消不掉?是不是因為濕氣沒有完全消除呢?這並不是因為自發性出汗無法消除濕氣,而是因為濕氣又受到暑熱的影響。自發性出汗只能消除暑熱,無法消除濕氣,因為暑熱會浮到身體上部,而濕氣則會停留在身體下部,出汗只能消除陽性的部分,無法消除陰性的部分。
宜利水以解濕,逐熱以解暑,上下氣通,濕熱盡解。用,解利湯,:石膏二錢,知母、半夏、豬苓一錢,澤泄一錢,甘草五分,白朮、茯苓三錢,肉桂一分。十劑愈。此五苓、白虎合方也。濕因於暑,不祛暑,濕不易消,用白虎於五苓中,解暑利濕也。
白話文:
宜用利水的藥物去除濕氣,驅散熱量以解暑,讓上下氣息暢通,濕熱就會消失。
藥方:解利湯
- 石膏:2錢
- 知母:1錢
- 半夏:1錢
- 豬苓:1錢
- 澤瀉:1錢
- 甘草:5分
- 白朮:3錢
- 茯苓:3錢
- 肉桂:1分
服用十帖藥劑即可痊癒。
此方是五苓散和白虎湯的合方。濕氣是由於暑氣引起的,如果不去除暑氣,濕氣就不會容易消散,所以在五苓散中加入白虎湯,以解暑利濕。
冬令偶開笥箱取綿衣,箱內熱氣衝鼻,須臾煩渴,嘔吐,洒洒惡寒,翕翕發熱,惡食喜水,大便欲出不出,人謂中惡,誰知傷暑乎。夫冬月傷暑,言本不經,不知氣虛人,遇邪即感,不必酷熱烈日奔走,暑始傷。或高堂靜室避暑,反得暑。是暑傷人每不在熱而在寒。暑天曬衣裳被褥,夾熱收藏笥中,暑氣未發,一旦開泄,體虛感觸,正易中傷,及中傷,暑氣必發。況冬時外寒內熱,以熱投熱,病發必速,故聞氣即病。
白話文:
冬天偶爾打開箱子取出棉衣,箱子裡面的熱氣直衝鼻子,過一會兒就覺得口渴心煩,嘔吐,冷汗直流感覺很冷,忽冷忽熱,不想吃飯只想喝水,大便想解但是解不出來,人們都以為是中了邪,誰能想到是中暑呢。
說冬季中暑,本來是說不通的,但是體虛的人,遇到邪氣就會受到影響,不需要在大太陽下暴曬跑跳才會中暑,或者在高大的屋子裡安靜避暑,反而中了暑。所以說,暑氣傷人,往往不是熱,而是冷。
夏天晾曬的衣物被褥,夾雜著熱氣收藏在箱子裡,暑氣還沒有散發出來,一旦打開透氣,體虛的人很容易受到影響,等到受到影響,暑氣一定會發作出來。況且冬天的時候外面的天氣寒冷,裡面的身體發熱,以熱應熱,病情發作得很快,所以聞到熱氣馬上就生病了。
不可作傷寒治,當舍時治暑,症自愈。用,香薷飲加減,。人參、白朮三錢,茯苓、香薷、扁豆二錢,黃連、陳皮、厚朴五分,甘草三分。不必二劑。若執冬月無傷暑症,置香薷不用,幾固哉,甚矣!醫宜通變,貴審問。
白話文:
不要當成傷寒來治療,應該先針對暑熱進行治療,症狀自然會好轉。使用香薷飲加減方。人參、白朮各三錢,茯苓、香薷、扁豆各二錢,黃連、陳皮、厚朴各五分,甘草三分。通常不需要超過兩劑。如果堅持認為冬月沒有暑熱症,而不使用香薷,那就太過固執了,實在是太過份了!醫生應該靈活變通,仔細詢問病情纔是上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