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痹證
妙在用巴戟為君,補火仍是補水之,輔佐又彼此相宜,不用肉桂、當歸溫血分,實有意。蓋補氣則生精最速,生精既速,溫髓亦速。若入血分藥,則沾濡遲滯,欲速不達。萆薢原忌防風,使相畏而相使,更復相宜,所以同群共濟。
肝氣常逆,胸膈引痛,睡臥多驚,飲食不思,吞酸作嘔,筋脈攣急,人謂肝痹,是矣。而所以成者,亦血氣不足。肝血不足濕乘之,肝氣不足風乘之,肝之血氣不足寒乘之。三邪侵入肝經,肝血氣益虧耗,於是魂不藏於肝,乃越出作驚。肝病何能生心?心無血養,安能生胃?胃氣不生,自難消化飲食,強食必至吞酸作嘔。
飲食養臟腑也,既不消化,不能變精以分布於筋脈,則筋無所養,安得不拘攣。烏可徒三邪,不顧肝經氣血?用,肝痹散,:人參三錢,當歸一兩,川芎、茯苓五錢,代赭石末二錢,肉桂、棗仁一錢,羌活五分。水煎,調丹砂末五分,服十劑全愈。芎、歸生血妙矣,尤妙在加人參益氣以開血,引代赭通肝氣,佐芎、歸,氣血開通,又加肉桂闢寒,茯苓利濕,羌活祛風,邪自難留,魂自不亂。況棗仁、丹砂末收驚特速。
下元虛寒,復感寒濕,腰腎重痛,兩足無力,人謂腎痹。腎雖寒臟,中原有火,有火則水不寒,風寒濕無從而入。人過作強,先天之水日日奔泄,火亦隨流而去,使生氣之原竟成藏冰之窟,火不敢敵寒,寒邪侵之。寒既入,以邪招邪,風濕又至,則痹症生。法不必去邪,惟在補正。
補正,補腎火也。火非水不長,補火必須補水。但補水恐增濕,風寒有黨,未能遽去。然腎火乃真火也,邪真不兩立,故補真火實制邪火也。況水中有火,何濕不去?最難治者,水邪即去,風寒不治自散。用,腎痹湯,:白朮一兩,棗皮、茯苓、苡仁、骨皮五錢,杜仲三錢,肉桂一錢,附子、防己五分,石斛二錢。二十劑全愈。
妙在補水少,去濕多,況並未補水,於水中補火,火無太炎;於水中祛寒,寒無太利。寒濕既去,風又安能獨留?又有防己祛邪,故風寒濕盡去。
咳嗽不寧,胸膈窒塞,吐痰不已,上氣滿脹,不能下通,人謂肺痹。亦知肺痹因於氣虛乎?肺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統轄一身之氣,無經不達,無臟不轉,是肺乃氣主。肺病則氣病,氣病則肺病。然則肺痹即氣痹,治肺痹烏可舍氣不治?但肺雖主氣,藥不能直入,必補脾胃以生肺氣。
然生肺者只脾胃,克肺有心,仇肺有肝,耗肺有腎。一處生不敵各處克,此氣所以易衰,邪所以易入。且脾胃又能暗傷肺金。飲食入胃,必由脾胃轉入於肺,今脾胃即受風寒濕,濕亦隨脾胃氣輸肺,肺乃受傷。況多怒,肝氣逆於肺;多欲,腎氣逆於肺。肺氣受傷,風寒濕填塞肺竅成痹。
白話文:
痹證
此篇論述痹證的治療,重點在於辨證論治,而非單純祛除邪氣。
文章首先闡述了以巴戟為君藥治療痹證的妙處。巴戟補腎陽,看似補火,實則能生精,從而溫養髓液,此法比直接溫補血分更為迅速有效。文中還提到萆薢與防風的配伍,看似相畏,實則相使,共同发挥作用。
接著,文章論述了肝痹的病機。肝氣逆盛,常表現為胸膈引痛、多夢易驚、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筋脈拘攣等症狀。其根本原因在於肝血不足,導致肝氣失於濡養,更容易受風、寒、濕三邪侵襲,進而導致魂魄不安,影響心、胃功能,最終出現一系列症狀。治療肝痹,需兼顧補益肝氣血。文中舉例「肝痹散」方,以人參補氣,當歸、川芎養血,代赭石通肝氣,肉桂溫經,茯苓利濕,羌活祛風,棗仁、丹砂收斂安神,標本兼治。
文章又論述了腎痹的病機。下元虛寒,感受寒濕,導致腰腎冷痛,下肢無力。腎臟雖然是寒臟,但其內也有真火,真火不足,則寒濕易侵,導致痹證發生。治療腎痹,不在於單純祛邪,而在於補益腎陽,即補腎火。文中強調,補腎火必須同時補腎水,但需注意避免滋生濕邪。文中舉例「腎痹湯」方,以白朮健脾燥濕,棗皮、茯苓、苡仁利水滲濕,杜仲補腎壯腰,肉桂溫腎,附子溫陽,防己祛濕,石斛滋陰,溫陽而不燥,利水而不傷正。
最後,文章論述了肺痹的病機。咳嗽不止,胸悶氣短,痰多,呼吸困難,是肺痹的主要症狀。肺主氣,肺痹實則為氣痹,治療需從補益肺氣入手,而肺氣的來源在於脾胃。脾胃虛弱,則肺氣不足,更容易感受風寒濕邪,而肝氣逆、腎氣虛亦可損傷肺氣。因此,治療肺痹,需要補益脾胃,以生肺氣,並兼顧疏肝、滋腎,以整體調理肺臟功能。
總而言之,全文闡述了不同部位痹證的病機和治療方法,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,並通過具體的方劑,說明如何運用中藥補正以祛邪。其核心思想在於根據臟腑功能的盛衰,選擇適切的藥物,調整陰陽平衡,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