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痹證
兩足牽連作痛,大便微溏,夜不能寐,臥則足縮不伸,伸則愈痛,人謂傷寒成痹,誰知風寒濕同結大腸乎。風入大腸,日大便,邪似易下,即有濕氣,亦可同散,何以固結於中,痛形兩足乎?不知寒邪入腹留大腸,又得風濕相搏,不肯遽散,因成痹。法必去風寒濕,使不留大腸,痹病可愈。
使徒治大腸邪,三氣轉難祛散。又宜益大腸氣,腸中氣旺,轉輸倍速,三氣易祛。用,逐痹丹,:人參一兩,白朮、茯苓五錢,升麻、神麯五分,甘草、苡仁一錢,肉桂三分。一劑濕去,二劑風寒散。此方治濕多,治風寒反輕。蓋水濕最難分消,治其難,易者更易。況治濕不傷元氣,大腸自傳送,風寒隨濕同解。
嘔吐不寧,胸膈飽悶,吞酸作痛,因而兩足亦痛,人謂胃口寒,誰知風寒濕結胃而成痹乎。胃喜熱不喜寒,胃口一寒,邪因相犯,風入胃不散,濕停胃不行,三者合,痹成。法祛三邪,仍調胃氣,胃氣健,三者不攻自解。用,六君子加減,治。人參、荊芥、茯苓三錢,白朮五錢。
生薑五片,半夏一錢,陳皮、甘草、肉桂五分。十劑全愈。此方開胃,又喜分消,加生薑、荊芥,尤善祛散風寒。
心下畏寒作痛,惕惕善驚,懶飲食,以手按,如水聲嘓嘓,人謂水停心下,誰知風寒濕結於心胞絡乎。水犯心則痛,風乘心則痛,毋論風寒濕均能成病,重則必死,今只畏寒作痛,正心胞絡障心。心胞既能障心,捍衛之勞,心胞獨當其鋒,心胞安得不痛。法當急祛風寒濕三者,使毋犯心胞,心君自安。
然祛三邪,不補心胞氣,則心胞太弱,故必補心胞,兼治三邪。用,散痹湯,:巴戟、白朮、山藥、蓮子五錢,菟絲、炒棗仁、茯苓三錢,柴胡、半夏一錢,遠志八分,甘草三分。十劑全愈。此方單治心,以心胞為心相臣,治心正治心包。
小便艱澀如淋,下身生痛,時上升如疝氣,人謂疝,或謂淋,孰知風寒濕入於小腸成痹。小腸主泄水,水出小腸,何邪不去。乃縮住不流,風寒作祟也。必散小腸,風寒濕不難去。然宜兼治膀胱,膀胱利,小腸無不利。雖膀胱亦有痹症,治小腸痹,當以治膀胱者治之。用,攻痹湯,:車前子、茯苓三錢,苡仁一兩,肉桂五分,木通二錢,白朮五錢,王不留行一錢。連數劑,似淋不淋,似疝不疝,再數劑,痛如失。
此方利濕不耗氣,祛寒風自散,又何用逐風以損臟腑。
身上下盡作痛,有時止,痰氣不清,欲嗽不能,咽喉氣悶,胸膈飽脹,二便艱澀,人謂肺氣不行,誰知風寒濕犯三焦乎。三焦主氣,氣流通於上、中、下,風寒濕感一氣即不宣,況三者摶結,毋怪其清濁兩道閉塞,因而作痛。法宜急祛三者之邪。然三焦不可徑治,宜兼治腎、肺、脾胃。
白話文:
雙腳連帶疼痛,大便稍微稀溏,夜晚難以入睡,躺下時腳會蜷縮無法伸直,伸直則更痛。人們認為這是傷寒引起的痹證,卻不知道是風、寒、濕三邪一同侵入大腸造成的。風邪進入大腸,每天都會排便,邪氣似乎容易排出,就算有濕氣,也可以一同散去,為什麼會固結在腸道中,導致雙腳疼痛呢?這是因為寒邪進入腹部,滯留在腸道,又與風、濕相搏,不肯立即散去,才形成痹證。治療方法必須去除風、寒、濕三邪,使它們不留在腸道,痹病才能痊癒。
如果單純治療大腸的邪氣,這三種邪氣很難去除。應該要補益大腸的氣,腸道氣旺盛,運轉速度加快,三種邪氣就容易被驅散。可以用「逐痹丹」:人參一兩,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升麻、神麯各五分,甘草、薏苡仁各一錢,肉桂三分。吃一劑可以去除濕氣,吃兩劑可以驅散風寒。這個方子主要是治療濕氣,治療風寒的效果較輕。因為水濕最難去除,治療難的,容易的就更容易了。而且治療濕氣不會傷到元氣,大腸自然能傳送,風寒也會隨著濕氣一同被化解。
如果出現嘔吐不止,胸膈脹滿,吞酸作痛,導致雙腳也痛,人們認為是胃裡有寒氣,卻不知道是風、寒、濕三邪結在胃裡而形成痹證。胃喜歡溫熱而不喜歡寒冷,胃一旦受寒,邪氣就會入侵,風邪進入胃裡不會散去,濕氣停留在胃裡無法運行,三者結合,就形成痹證。治療方法要去除三邪,同時調理胃氣,胃氣強健,三種邪氣不攻自解。可以用「六君子湯加減」治療。人參、荊芥、茯苓各三錢,白朮五錢,生薑五片,半夏一錢,陳皮、甘草、肉桂各五分。吃十劑就能痊癒。這個方子可以開胃,又擅長分解濕氣,加入生薑、荊芥,更能有效驅散風寒。
如果心口下方怕冷疼痛,容易驚嚇,不想吃東西,用手按壓,會有像水流動的聲音,人們認為是水停留在心口下方,卻不知道是風、寒、濕三邪結在心包絡造成的。水邪侵犯心臟會疼痛,風邪侵犯心臟也會疼痛,更不用說風、寒、濕三邪都能導致疾病,嚴重的話會致命。現在只是怕冷疼痛,正是心包絡阻礙了心臟。既然心包絡能夠保護心臟,承擔了防禦的重任,心包絡怎麼可能不痛?治療方法應該趕緊去除風、寒、濕三邪,使它們不再侵犯心包,心臟自然就會安寧。
然而,去除三邪,如果不補益心包的氣,心包就會太虛弱,所以必須補益心包,同時治療三邪。可以用「散痹湯」:巴戟、白朮、山藥、蓮子各五錢,菟絲子、炒棗仁、茯苓各三錢,柴胡、半夏各一錢,遠志八分,甘草三分。吃十劑就能痊癒。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心臟,把心包看作是心臟的輔臣,治療心包,就是治療心臟本身。
如果小便困難,像淋病一樣,下半身疼痛,有時疼痛會向上竄,像疝氣一樣,人們認為是疝氣或是淋病,卻不知道是風、寒、濕進入小腸而形成痹證。小腸主要負責排泄水分,水如果能順利排出小腸,邪氣就應該消失。但現在卻縮住無法流動,是因為風寒在作祟。必須疏散小腸,風寒濕就容易去除。但同時也應該治療膀胱,膀胱功能順暢,小腸自然也會順暢。雖然膀胱也會有痹症,但治療小腸痹證,應該用治療膀胱的方法來治療。可以用「攻痹湯」:車前子、茯苓各三錢,薏苡仁一兩,肉桂五分,木通二錢,白朮五錢,王不留行一錢。連續服用幾劑,症狀會變得像淋病又不像淋病,像疝氣又不像疝氣,再服用幾劑,疼痛就會消失。
這個方子利濕而不耗氣,祛除寒氣,風邪自然就會散去,又何必用驅逐風邪的方法來損傷臟腑呢?
如果全身都疼痛,有時會停止,痰多而不清,想咳嗽又咳不出來,咽喉氣悶,胸膈脹滿,大小便困難,人們認為是肺氣不暢,卻不知道是風、寒、濕侵犯三焦造成的。三焦主導全身的氣機,氣機流通於上、中、下,風、寒、濕侵犯一處,氣機就會不暢,更何況三者同時侵入,難怪清濁兩道都會閉塞,因而產生疼痛。治療方法應該趕緊去除三邪。然而,三焦不能直接治療,應該同時治療腎、肺、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