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厥症

日間發熱,忽厥去,手足冰冷,語言惶惑,痰迷心竅,頭暈眼花,此陽厥也。陽厥乃陰血不歸陽氣中,內熱如焚,外反現假寒象,故肢冷。此症傷寒中最多,但傷寒傳經,必熱至五六日發厥,此一日身熱即厥,不可用傷寒法。然厥雖不同,內熱深實同。厥乃逆也,逆肝氣發厥。

白話文:

白天發燒,忽然昏厥,手腳冰冷,說話模糊不清,痰氣迷住心竅,頭暈眼花,這種情況稱為陽厥。陽厥是由於陰血沒有迴歸到陽氣中,內部熱得像被焚燒一樣,而外部卻表現出虛假的寒症狀,所以四肢發冷。這種症狀在傷寒中最多見,但傷寒傳經,必定會發燒五到六天才會昏厥,而這種一日身熱即昏厥的,不能用傷寒的方法治療。但是,雖然昏厥的表現不同,內部發熱嚴重這一點是一樣的。昏厥是逆反的,所以是肝氣發作引起的昏厥。

熱深厥亦深,熱輕厥亦輕,故宜單治熱。但發厥陽離乎陰,無陰則陽無所制,離陰則陽無所依,陽在裡,陰在表,自熱居中,寒現外。法宜內瀉火,內熱自出,內熱除,外寒自散。然火有餘乃水不足,瀉火佐補水,則陰陽和合,寧至離陽而厥逆?用,安厥湯,:人參茯苓、花粉、炒梔子三錢,玄參白芍一兩,白薇甘草一錢,麥冬、生地五錢,柴胡五分。二劑愈。

白話文:

發熱嚴重,抽搐也嚴重;發熱輕微,抽搐也輕;因此宜單純地治療發熱。然而,發病時陽氣離開陰氣,沒有陰氣的制約,陽氣就無法被控制,離開陰氣,陽氣也無處依附。陽氣在裡,陰氣在外,所以裡熱,外寒。治療方法應從內部瀉除火熱,內熱自行排出,內熱消除,外寒自然散去。然而,火旺則水不足,瀉火同時補水,便能使陰陽調和。怎麼會因陽氣離開陰氣而抽搐不止呢?用安厥湯,:人參、茯苓、花粉、炒梔子各三錢,玄參、白芍各一兩,白薇、甘草各一錢,麥冬、生地各五錢,柴胡五分。服兩劑即可痊癒。

凡日間發熱俱神效。此和合陰陽,助陽不助火,生陰不生寒,祛邪不損正,解鬱自化痰,故神。

夜間發熱,忽厥逆昏暈暴亡,惟手足溫和,喉中痰響,不能出聲,此陰厥也。陽厥乃陽氣虛,不能入陰血中,致祟憑厥逆。直中陰寒症多厥逆,但彼乃陰寒猝中,此陰熱暴亡。陰寒,手足筋脈多青,灌水必吐,身不熱;陰熱,手足筋脈多紅,飲水不吐,身不涼。故參、附可治陰寒,用治陰熱立死。

白話文:

晚上發燒,突然昏倒失去意識,瞬間死亡。但手腳仍然溫熱,喉嚨裡有痰卻無法發出聲音,這是「陰厥證」。陽厥證是因為陽氣虛弱,無法進入陰血中,導致邪氣侵犯而發作。直接受到陰寒之邪的疾病通常會有厥逆的症狀,但那是因為受到陰寒之邪的突然侵襲。而陰厥證則是因為陰熱之邪急速發作而死亡。

陰寒證時,手腳筋脈大多呈青色,喝水後會嘔吐,身體不發熱。陰熱證時,手腳筋脈大多發紅,喝水後不會嘔吐,身體也不發涼。因此,人參和附子可以治療陰寒證,但如果用來治療陰熱證,患者會立即死亡。

法宜補陰以助陽,使真陰足,邪陰自散,陽旺虛火自消,庶痰涎化,昏暈除,厥逆定矣。方用,補陰助陽湯,:玄參一兩,麥冬一兩,熟地一兩,人參二錢,白芥子五錢,柴胡一錢,白芍一兩,當歸一兩,白朮一兩,茯苓五錢,菖蒲一錢。水煎服。一劑而昏迷蘇,再劑痰涎化,三劑而厥逆回,則可生也,否則不可救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應該補陰助陽,使真實的陰氣充足,邪氣的陰氣自然會消散,陽氣旺盛,虛火自然消退,痰涎就會化解,昏迷就會解除,厥逆就會平息。

處方使用補陰助陽湯:玄參一兩、麥冬一兩、熟地一兩、人參二錢、白芥子五錢、柴胡一錢、白芍一兩、當歸一兩、白朮一兩、茯苓五錢、菖蒲一錢。用清水煎服。

服用一劑,昏迷就會清醒,再服一劑,痰涎就會化解,三劑,厥逆就會恢復,這樣就可以得救;否則,就無法挽救了。

此方補陰之藥多於補陽,陰水足而陰火可散,陰火散而陽氣可回,陰陽合而昏迷宜蘇矣。倘服之而不效,是陰陽早已相脫,不能再續也,非前藥之故耳。或曰陽氣虛而離陰,是宜單補陽以入陰,今補陰以合陽,恐非治法。不知陽氣虛而不能入於陰血之中者,以陰血之大燥,火盛而虛陽不敢入於陰耳,非陰血過多之謂也。苟補陽過勝,則陽旺而陰益消亡,此所以必須補陰以合陽,而萬不可補陽以勝陰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用於滋陰的藥物比滋陽的藥物多,等陰液充足了,陰火就會消散,陰火消散了,陽氣才能恢復,陰陽結合,病人的昏迷就會清醒。如果服用了這個方劑仍無效,說明陰陽已經脫離很久了,無法再聯繫起來,並不是前一個方劑的問題。有人說陽氣虛弱而脫離了陰血,應該只補陽氣讓它進入陰血裡,現在補陰氣來調和陽氣,恐怕不是好的治療方法。這是不對的,陽氣虛弱而無法進入陰血裡,是因為陰血過於乾燥,火氣旺盛,以至於虛弱的陽氣不敢進入陰血,這並不是陰血過多的緣故。如果過度滋補陽氣,就會導致陽氣過旺,陰液更加耗損,所以一定要用滋補陰氣的方法來調和陽氣,絕對不能用滋補陽氣的方法來剋制陰氣。

況方中未嘗無補陽之藥,補陰居其七,補陽居其三,陰陽始無偏勝,而厥逆可援也。

人有日間發厥而夜間又厥,夜間既厥而日間又復再厥,身熱如火,痰涎作聲,此乃陰陽相併之厥也。熱多則厥多,用泄火之藥,則熱除而厥亦除。然厥有晝夜,熱亦有陰陽,宜於瀉陽中補陰,抑陰內補陽,庶陽火得陰而消,陰火得陽而化,提陽出於陰,日間無昏暈,升陰入於陽,夜間無迷眩。

白話文:

有人白天發作暈厥,到了晚上又暈厥,晚上暈厥過後,白天又發作一次暈厥,身體發熱如火,痰液發出聲音。這種情況是陰陽互相衝突引起的暈厥。熱氣越盛,暈厥越頻繁。使用瀉火的藥物,火氣消除了,暈厥也會消失。但是暈厥有晝夜之分,熱氣也有陰陽之別。因此,應當瀉陽中補陰,抑陰內補陽。這樣一來,陽火得到陰的滋養而消解,陰火得到陽的溫煦而轉化。把陽氣從陰中提出來,白天就不會昏暈;把陰氣升到陽氣中,晚上就不會神志不清。

用,旋轉陰陽湯,:人參、柴胡一錢,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麥冬、花粉三錢,白芍、生地五錢,附子一枚,炒梔子二錢。一劑安,不必再劑。此陰陽雙補,痰火兩瀉,補泄兼施,不治厥自定。倘補陰不補陽,泄陽不抑陰,則陰陽偏勝,痰火必相爭,變必非常。

白話文:

服用「旋轉陰陽湯」:

材料:

  • 人參:1 錢
  • 柴胡:1 錢
  • 白朮:3 錢
  • 茯苓:3 錢
  • 當歸:3 錢
  • 麥冬:3 錢
  • 花粉:3 錢
  • 白芍:5 錢
  • 生地:5 錢
  • 附子:1 枚
  • 炒梔子:2 錢

用法:

一劑見效,無需再服用。

原理:

此藥方同時補陰補陽,瀉痰瀉火,兼顧調補和瀉下。只要服用此方,虛寒的症狀自然會消失。如果只補陰不補陽,或者只瀉陽不抑制陰,那麼陰陽就會失衡,痰火就會相互爭鬥,導致病情惡化。

大怒復加拂抑,忽大叫而厥,吐痰如湧,不識人,人謂痰盛,誰知肝氣逆,得痰而厥乎。肝性急易怒,怒則氣不易泄,肝性更急,肝過急,則肝血必燥,必求救於脾胃,然血不能以聚生,脾胃出水谷,未遑變血,勢必變為痰,肝喜血不喜痰,痰欲入肝,肝不受,痰阻肝外,以封肝竅,肝乃損,則氣燥急可知。既無津液灌注,必多炎氛沸騰,痰閉上,火起下,必衝擊成厥。

白話文:

在發了大脾氣後,又受到壓抑,突然大叫一聲並昏厥,吐出大量痰液,不認識人。人們都認為是痰液太多,卻不知道是肝氣上逆,遇到痰液而昏厥了。肝的性質急躁易怒,發怒時氣不容易發散,肝的性質更加急躁,肝氣太急,肝血必定乾燥,必然向脾胃求助,但是血不能聚合生長,脾胃化生的水谷還沒有轉化為血,勢必轉化為痰液。肝喜歡血而不喜歡痰液,痰液想進入肝臟,但肝臟不受,痰液阻礙在肝臟外,堵住了肝臟的孔竅,肝臟就受到損害,氣也就乾燥急躁了。既然沒有津液滋潤,勢必產生大量熱氣,痰液堵塞在上面,火氣在下面上升,必然衝擊導致昏厥。

法宜去痰,厥乃定。然去痰必平肝解開鬱,用,解鬱湯,:香附、當歸五錢,花粉、茯苓三錢,麥芽、炒梔子二錢,黃連五分,甘草一錢。三劑全愈。此清熱不燥,導痰不峻,解肝鬱實神。

白話文:

治療的方法應該把痰液去除乾淨,這樣才會穩定。然而,想要去除痰液必須平肝、化解鬱結,使用解鬱湯:

成分:

  • 香附、當歸:各 5 錢
  • 花粉、茯苓:各 3 錢
  • 麥芽、炒梔子:各 2 錢
  • 黃連:5 分
  • 甘草:1 錢

連續服用三劑即可痊癒。這種湯方清熱但不燥,化痰不猛烈,可以有效疏通肝氣鬱結,效果非常顯著。

怒輒飲酒,不醉不休,忽厥昏不知人,稍蘇猶呼酒,號叫數次復昏暈,人謂太醉,誰知膽火動乎。肝膽相表裡,肝逆膽亦逆,肝火動,膽火亦動。酒先入膽,化為水。然酒性大熱,過飲,熱性不及分消,必留於膽中,況怒傷肝,肝火無所發泄,必分入膽,膽得酒,又得肝火,熱更加熱。肝膽,心母,母熱必呼子解氛,肝膽熱必移熱於心,心不可受熱也,乃變厥。

白話文:

一喝酒就喝到爛醉,不醉不罷休。突然昏倒失去意識,醒來之後還叫著要喝酒,嚎叫幾次後又昏倒。大家都以為是喝醉了,誰知道其實是膽火在作祟。

肝膽是互相表裡的,肝氣逆膽氣也會逆,肝火旺盛膽火也會旺盛。酒先進入膽,被轉化為水。但是酒性很熱,喝太多,熱性無法完全消散,一定會殘留在膽中。再加上生氣會傷肝,肝火無法宣洩,就會轉移到膽中。膽得了酒和肝火,熱上加熱。

肝膽是心的母親,母親受熱必定會呼喚兒子來解熱。肝膽受熱必定會把熱傳給心,心不能承受熱,就會出現厥症。

法宜瀉肝熱,解酒熱。用,逍遙散,加味:柴胡一錢,白芍一兩,苓、術五錢,當歸、葛花二錢,甘草二分,陳皮五分,炒梔子、白芥子三錢。三劑全愈。用逍遙散治濕鬱,梔子泄火,加葛花解酒,白芥子消痰。酒性生濕,濕易生痰,去濕痰無黨,去痰火無勢,欲再厥得乎?故多用苓、術以助柴、芍者,此耳。

白話文:

這個處方適合清除肝火、解酒熱。使用逍遙散,並添加以下藥材:柴胡一錢,白芍一兩,茯苓、白術五錢,當歸、葛花二錢,甘草二分,陳皮五分,炒過的梔子、白芥子三錢。服用三劑即可痊癒。逍遙散能治療濕熱,梔子能清火,葛花能解酒,白芥子能化痰。酒性會產生濕氣,濕氣容易生痰,要去除濕痰必須兩者都去除,如果只去除痰火,那就沒有效果了。所以大量使用茯苓、白術來協助柴胡、芍藥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午候吐酸水一二碗,至未心前痛,至申痛甚厥去,至戌始蘇,每日如是,人謂陰分熱,誰知太陽膀胱有瘀血不散乎。膀胱水得氣化乃出,水不出,自是氣不化,今小便不閉,是氣未嘗不能化。氣本無形,氣化宜無不化,瘀血結住不散。血有形,無形易散,有形難化耳。未、申時,正氣行膀胱,氣行於血中,血不能行於氣內,故作痛發厥。

白話文:

午時後吐酸水一、兩碗,到未時前疼痛,到申時疼痛劇烈並昏厥,到戌時才清醒,每天都如此,人們都說這是陰分熱盛的緣故,誰能想到膀胱有瘀血而不散呢?

膀胱中的水液得到氣化才能排出體外,水液不出,肯定是氣沒有化解。現在小便並不閉塞,說明氣並非不能化解。氣本無形,氣化應該沒有不能化解的。瘀血凝滯不散,血是有形的,無形之氣容易散去,有形之血難以化解。未時、申時,正氣運行到膀胱,氣在血中運行,血卻不能在氣中運行,所以引起疼痛和昏厥。

似宜大行氣,氣行血亦行,然瘀血有形,必用有形物治,用,逐血丹,:歸尾一兩,大黃、花粉、紅花厚朴、丹皮三錢,桃仁二十粒,枳殼五分,水蛭一錢(火煅燒黑)。二劑瘀血淨。妙在用水蛭入大黃、厚朴中,逐有形血塊,則病如掃,痛厥去。不然,痛厥雖止,血塊終不能逐,不可輕棄此物,遺病終身。

白話文:

建議使用大行氣法,使氣血暢通。但瘀血是實體性的,必須用有形物質來治療。可以使用「逐血丹」:

  • 歸尾 一兩
  • 大黃、花粉、紅花、厚朴、丹皮 三錢
  • 桃仁 二十粒
  • 枳殼 五分
  • 水蛭 一錢(火烤變黑)

服用兩劑後,瘀血即可清除。此方的妙處在於將水蛭與大黃、厚朴配合使用,可以清除具體的血塊。這樣一來,病症會像被掃掉一樣,疼痛和麻木也會消失。如果不使用水蛭,雖然疼痛和麻木會暫時緩解,但血塊無法清除,會成為終身遺患。因此,不可輕視水蛭這一味藥。

如人將冷水澆背,陡然一驚,手足厥冷,遂不知人,已而發熱漸蘇,日三四次,人謂祟憑,誰知氣虛極乎。夫氣衛身,氣盛則體壯,若氣衰則體祛。外寒侵,乃內氣微,氣既微,原不必外邪襲,常覺陰寒逼體,如冷水澆背,正顯內氣微也,氣微自生內寒,何崇來憑?然厥症多熱,肢冷,吾恐心中之熱,然內熱極,反生寒顫,與氣虛極亦生寒顫正同,苟不辨明,殺人頃刻。大約內熱外寒,脈必數有力,舌乾燥,氣虛外寒者,脈必微無力,舌必滑潤,故現氣虛症。

白話文:

就像有人突然被冷水潑在背上,嚇了一跳似的,手腳冰冷,就這樣失去了知覺。不久後,開始發熱,逐漸甦醒。一天會發作三、四次,人們都說這是被邪祟附身。其實,這完全是氣虛所致。

氣可以保護身體,氣強則身體強壯,氣衰則身體虛弱。外界的寒氣乘虛而入,是因為裡面的氣太弱了。氣太弱,原本不需要外邪入侵,就會經常覺得陰寒逼體,就像被冷水潑在背上一樣,這正是內氣虛弱的表現。氣虛自然會產生內寒,哪裡會有邪祟附身呢?

然而,氣虛的人發作時,症狀多半是手腳冰冷,卻伴隨著發熱。我擔心,這是因為心中的熱氣太盛,內熱極盛時反而會產生寒顫,這和氣虛極盛也產生寒顫的症狀是一樣的。如果沒有分辨清楚,恐怕會耽誤治療,危及性命。

一般而言,內熱外寒的人,脈搏一定會又快又有力,舌頭乾燥。氣虛外寒的人,脈搏一定會又細又無力,舌頭一定會滑潤。所以,出現氣虛的症狀,就要特別注意。

須大補氣,不可益大寒。用,蘇氣湯,:人參一兩,陳皮一錢,枳殼三分,菖蒲五分。數劑愈。方重用人參補氣,陳皮、枳殼寬中消痰,則蘇氣更神,益菖蒲引三味直入心中,則氣不散於心外。

白話文:

需要大大補氣,但不可過於寒涼。可以使用蘇氣湯:人蔘一兩,陳皮一錢,枳殼三分,菖蒲五分。服用數劑即可痊癒。此方中重用人蔘補氣,陳皮、枳殼寬中消痰,使氣息更加神爽。再加入菖蒲,引領三味藥直達心部,氣息就不會散逸到心臟之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