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十五 (4)
卷十五 (4)
1. 唇疔
疔生口角旁,或在上下唇,不論大小,皆脾胃火毒也。宜速散,否則毒熾,且妨飲食,每腐爛而死。以疔愈小,毒愈橫也。宜急瀉火毒,不可損脾胃氣,則毒不難散。用,救唇湯,:紫花地丁、銀花一兩,白果二十個,桔梗、生草三錢,知母一錢。三劑全愈,潰爛五劑奏功。治頭面疔瘡俱效,治口唇尤捷者,以白果、桔梗善走唇口,引銀花、地丁至患處解毒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脣疔」的問題,意思大約是說:疔瘡長在嘴角邊,或是上下脣上,無論大小,都是因為脾胃有火毒造成的。應迅速散去,否則火毒會更熾烈,並且影響飲食,有時甚至會導致局部組織腐爛死亡。疔瘡越小,火毒反而越橫行。應該緊急清除火毒,但同時不可以傷害脾胃的功能,這樣火毒才容易散去。
建議使用的藥方名為「救脣湯」,成分包含紫花地丁、銀花一兩,白果二十粒,桔梗、生甘草三錢,知母一錢。通常服用三劑就能完全康復,若已潰爛則需五劑才能見效。這個藥方對於治療頭面部的疔瘡都有很好的效果,尤其對於口脣的疔瘡效果更為顯著,這是因為白果和桔梗能夠快速作用於嘴脣,並引導銀花和地丁到達病竈來解毒。
2. 瘰癧
痰塊生頸項,硬如石,久成瘰癧,流膿血,自耳下串連不一,有流行患走狀,故名鼠瘡,又名串瘡,言如鼠之能穿也。世謂因食鼠竊物而成,不盡然也。此症多起於痰,痰塊多起於郁,未有不郁能生痰,亦未有無痰成瘰癧者,故必以開鬱為主。然久則氣血必耗,況流膿血乎。
故消痰不開鬱,開鬱並化痰皆虛虛。用,消𤶱湯,:白芍、白朮一兩,柴胡二錢,花粉、蒲公英三錢,茯苓、紫貝天葵五錢,陳皮、甘草一錢,附子一片。八劑消,服一月全愈。再服六君,必不發。蒲公、天葵消𤶱神藥,非佐以柴、芍,則肝木不平,非補以朮、苓,則脾胃不健,何勝攻痰破塊之烈哉。惟有攻有補,則調劑咸宜。
得附子引之,直搗中堅,故愈沉疴於旦夕。
瘰癧潰爛,頸下及胸膈皆痰塊,已頭破欲腐,遂發寒熱,肌瘦食減,盜汗自汗,驚悸恍惚。大約瘰癧初起,先解鬱,佐補虛消毒。倘執而用之,必速死。用,轉敗丹,:參、歸二兩,柴胡二錢,白芍、銀花三兩,白朮一兩,半夏五錢,生草三錢。八劑愈。前方減半,再十劑,瘡口悉平不發。
此補多於消,開鬱化痰存其中。世但知攻毒,故愈攻愈壞。盍以此方試之。
白話文:
【頸部淋巴結核】
在頸部長出像石頭一樣硬的腫塊,日久會形成頸部淋巴結核,會流出膿和血,它們從耳朵下方開始,像珠子一樣串連在一起,數量不定。因為這些腫塊會在身體各處移動,就像老鼠一樣,所以被稱為「鼠瘡」或「串瘡」,意指其形態如同老鼠竄行。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吃了老鼠偷走的食物而導致的,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。
這個病症大多是由於痰引起的,而痰塊的產生又通常與鬱悶的情緒有關。沒有鬱悶的情緒,就不會產生痰;同樣的,沒有痰,就不會形成頸部淋巴結核。因此,治療的重點必須放在疏解鬱悶上。然而,如果病情拖延太久,氣血必然會受損,更何況還在流膿血呢?
所以,如果只是消除痰而不疏解鬱悶,或者只是疏解鬱悶而不消除痰,都是治標不治本。應該使用消痰湯,成分包括:白芍、白朮一兩,柴胡二錢,花粉、蒲公英三錢,茯苓、紫貝天葵五錢,陳皮、甘草一錢,附子一片。服用八劑後可見改善,連續服用一個月可以痊癒。再服用六君子湯,病情就不會再復發了。蒲公英和天葵是消除痰的神奇藥材,如果不輔以柴胡和白芍,肝臟功能可能無法平衡;如果不補充白朮和茯苓,脾胃可能無法強壯,如何能抵擋消除痰和破除腫塊的劇烈作用呢?只有兼顧攻和補,才能達到適當的調理。
加上附子的引導,能夠直擊病竈,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治癒頑疾。
當頸部淋巴結核潰爛,頸部和胸膈都出現了痰塊,頭部甚至開始潰爛,接著出現寒熱交錯、肌肉消瘦、食慾減退、盜汗和自汗,以及驚恐和心神恍惚等症狀。一般來說,當頸部淋巴結核剛開始時,應先疏解鬱悶,同時輔以滋補和消毒。但如果一味地使用這種方法,可能會加速死亡。應該使用轉敗丹,成分包括:人參、當歸二兩,柴胡二錢,白芍、銀花三兩,白朮一兩,半夏五錢,生草三錢。服用八劑後可以痊癒。將上述藥材的分量減半,再服用十劑,所有瘡口都會恢復平滑,不再復發。
這個藥方是以滋補為主,同時包含疏解鬱悶和消除痰的成分。世人只知道攻擊毒素,所以越是攻擊,病情就越糟糕。何不試試這個藥方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