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奇聞》~ 卷十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(3)

1. 擎疽

手心忽腫突成疽,晝夜疼痛非常,所謂擎疽也。此冤家債主相尋,每多流血以死,似不必治。然自怨自芥,處仁遷義亦可救。此亦人有火熱之毒,乘機竊發也。但火熱非起乎一朝,解毒難憑於小劑。蓋毒成於熱,熱起於火,火有餘,終是水不足,非大料滋水,安得取勝。必大用補水之劑,少佐解毒,擎疽自愈。

用,釋擎湯,:玄參、銀花二兩,生地、當歸一兩,紫花地丁五錢,貝母二錢。未潰三劑,已潰六劑,必愈。後苟遷善不減,改過不勇,未變他病。此方滋水治火,補正解毒,能自居無過,又何擬議。

白話文:

【擎疽】

手心忽然腫脹,並形成膿瘍,日夜疼痛不已,這就是所謂的擎疽。這種情況往往會讓人大量失血而死亡,好像不必治療。然而,若能自我反省,從善如流,也能找到救治的方法。這也是因為人體內存在著火熱之毒,趁虛而入所致。但火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想要解毒也不能靠小劑量的藥物。因為毒素由熱生成,熱由火引起,如果火氣太盛,最終還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,除非大量滋養陰液,否則無法解決問題。因此必須使用大量的滋陰藥物,輔以解毒成分,擎疽自然就會痊癒。

使用釋擎湯:玄參、銀花各二兩,生地、當歸各一兩,紫花地丁五錢,貝母二錢。在膿瘍尚未破裂前服用三劑,已經破裂的則需六劑,必定可以痊癒。之後如果能持續行善,勇於改過,就不會再出現其他疾病。這個方子既能滋養陰液,調節體內火氣,又能補正解毒,只要能保持自身行為無過,就不需要過多考慮了。

2. 腳疽

腳指忽先癢後痛,指甲黑,次日腳指黑,又次日足面俱黑,黑至腳上脛肚即死,此無名腫毒。因多服春藥,是火熱毒,非腳疽比。腳疽只黑腳指,不黑腳面。然雖不如無名腫之橫而速,殺人則一。蓋腳為四餘,宜毒不到,今毒聚不散,反出指甲間,則毒盛非常,治轉不可輕。

人之氣血周流,毒必不聚一處。惟氣血大虧,不能遍行經絡,火毒惡邪,乃團結骨節。腳疽,正氣血虧,不能周到也。烏可單瀉毒重虛其氣血。必大補氣血,加瀉毒藥,全勝道也。用,顧步湯,:耆、歸、牛膝、金釵石斛一兩,人參三錢,銀花三兩。三劑全愈。若已潰,多數劑自愈。

銀花解毒,非牛膝、石斛不能直達足指,非參、耆、當歸,不能使氣通血活以散毒。此方即名腫毒亦效。也有用刀去腳指。不若急用此方,補中帶散,免痛苦又全生。

腳腿忽腫一塊,色如常,又不痛,人謂癰疽,誰知氣虛乎。夫癰成於腫,未有腫而不變癰者,余何謂氣虛非癰?蓋氣所以行血,氣行則血行。氣血行,縱有邪氣,斷難成腫。彼邪氣盛每因血衰。腫而成癰,每作痛,色必紅赤。今不痛不紅,有腫之名,無腫之實,純是氣虛,血無所養,非邪盛氣不能鼓也。

惟補正氣,不必化毒祛邪。用,補中益氣湯,:參、歸五錢,耆、術一兩,柴胡、陳皮一錢,升麻五分、生草、半夏二錢,茯苓三錢。十劑腫消。蓋真氣奪則虛,邪氣盛則實。真既虛,邪愈盛,不補氣,氣何以行?腫何以化?此方善補氣,故即消腫。況益消痰去濕之品,更易收功。

白話文:

【腳疽】

腳趾忽然先感到癢,然後轉為疼痛,指甲變黑。隔天,整隻腳趾變黑,再過一天,整個腳背都呈現黑色。一旦黑色蔓延到小腿部位,這就表示病情危急,可能致死。這種情況被診斷為一種無名的腫毒。它發生的原因通常是患者過量服用春藥,導致體內火熱毒素過剩,這與一般的腳疽並不同。腳疽通常只會讓腳趾變黑,不會影響到腳背。雖然腳疽的發展速度不像無名腫毒那樣迅速,但同樣能致命。腳部本應為身體的末端,較少受到毒素侵襲,但毒素在這裡聚集不散,反而從指甲縫隙冒出,表示體內毒素嚴重,治療時必須謹慎。

人體的氣血流動正常,毒素就不會集中於某一部位。只有當氣血嚴重虧損,無法在全身經絡中正常流動,火毒和邪氣才會在骨節間聚積。腳疽,正是因為氣血虧損,無法遍佈全身所致。因此,不能僅僅排泄毒素,進一步耗損氣血。必須同時大量補充氣血,再輔以排毒藥物,纔是最有效的療法。使用「顧步湯」:黃耆、當歸、牛膝、金釵石斛各一兩,人參三錢,銀花三兩。連續服用三劑即可痊癒。如果已經出現潰爛,需連續服用數劑才能自愈。

銀花有解毒作用,但必須搭配牛膝、石斛,才能直接抵達腳趾。而參、黃耆、當歸,則能使氣血流通,幫助毒素散去。此方對於名為腫毒的情況也有效。有人會選擇手術切除腳趾,但不如立即使用此方,既補充體力,又能散發毒素,既能避免痛苦,又能保住性命。

突然腳部或小腿腫起一塊,顏色看起來和平常一樣,而且不痛,人們往往以為是癰疽,但實際上可能是氣血虛弱所致。癰疽通常是由腫脹引起,但腫脹不一定會轉變為癰疽。為什麼我認為這是氣血虛弱,而不是癰疽呢?氣的作用是促進血液循環,氣行則血行。氣血流暢,即使有邪氣,也很難形成腫脹。邪氣旺盛往往因為血液衰弱。腫脹形成癰疽,通常會伴隨劇烈疼痛,且皮膚會呈現紅赤。現在沒有疼痛,也沒有紅色,只有腫脹的名義,卻沒有腫脹的實質,完全是氣血虛弱,血液得不到充分滋養,並非邪氣旺盛,而是氣血無法調節所致。

治療時只需補充正氣,無需化毒驅邪。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:人參、當歸五錢,黃耆、白朮一兩,柴胡、陳皮一錢,升麻五分,生薑、半夏二錢,茯苓三錢。服用十劑,腫脹就會消失。真氣衰弱就會虛弱,邪氣旺盛則會實質化。當真氣虛弱,邪氣更為旺盛,如果不補充氣血,氣血如何流動?腫脹又如何化解?此方善於補充氣血,所以能消除腫脹。加上能消除痰濕的成分,效果更佳。

3. 鬢疽

兩鬢忽紅腫生疽,高突數寸,頭面眼鼻俱浮,狀異平常,陽毒也。蓋鬢近太陽,乃陽部位,陰氣不能到,故當作陽症治。然每有變陰症者,故陽藥中宜加陰分藥,以預防之。若潰爛,更須陰藥多,陽藥少,消息善治。用,理鬢湯,,已潰爛、未潰爛俱收功。銀花三兩,白芷二錢,芎、歸一兩,夏枯草三錢。

未潰,二劑消。已爛,四劑愈。方用銀花、夏枯解火毒,得白芷、川芎入兩鬢、太陽間,二味更得施其祛逐。又妙當歸補氣血,陰陽雙益,邪自難變。

白話文:

【鬢疽】

兩側鬢角突然出現紅腫,長出膿包,高度突出,甚至頭部、臉部、眼睛和鼻子都跟著浮腫,情況與平時大不相同,這是由於陽毒所引起的。鬢角靠近太陽經脈,屬於陽性區域,陰氣不易到達,所以應當按照陽性病症來治療。然而,有時候這種病會轉為陰性病症,因此在使用陽性藥物時,應該加入一些陰性藥物,以作為預防措施。一旦病情發展到潰爛階段,則需要更多的陰性藥物,較少的陽性藥物,需細心調節,妥善治療。

可使用「理鬢湯」進行治療,無論是已經潰爛或是尚未潰爛的情況都能見效。配方如下:銀花三兩,白芷二錢,芎、歸一兩,夏枯草三錢。

如果尚未潰爛,服用兩劑即可消除症狀;若已潰爛,服用四劑就能痊癒。配方中的銀花和夏枯草能有效解除火毒,加上白芷和川芎能深入鬢角及太陽經脈之間,使藥效更加明顯。而當歸則能補充氣血,對陰陽雙方面都有益處,使得邪氣難以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