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中風
人參五錢,白朮一兩、甘草、陳皮一錢,半夏、茯苓三錢。一劑知人,二劑全愈,蓋不治風,自能奏功。
一時猝倒,狀似中風,自汗不止,懶言語,人謂中風,誰知亦是氣虛。猝倒加自汗,此虛極乃亡陽,非中風也。亡陽必用參附,始有生機,誤用風藥立亡。用,參耆歸附湯,救之。人參、當歸一兩,黃耆二兩,附子三錢。一劑汗止,二劑言出,四劑神氣復。或曰猝倒後無五絕症,只汗多語言懶,似可緩治。
不知此症非輕緩。凡初病易圖功,久病難著力,亡陽症元氣初脫,此時大補氣血,實有無窮挽回。苟因循退縮,坐失機宜,日久百劑難效。
男子,身未倒,右手不仁,言語蹇澀,口流沫,人謂半肢風,然非外風,本氣自病,名中氣。氣何有中?因似中風,又非中風,故曰中氣。乃氣虛,非中風,故不中左而中右。蓋左血,右屬氣。女子右為血,左為氣。男子右手不仁,非氣虛何?惟極補氣隨效,用,至仁湯,:人參、白朮、黃耆一兩,茯苓、苡仁、半夏三錢,肉桂二錢,甘草一錢。一劑語清,二劑沫止,十劑不仁愈。
此補氣之妙也。或疑氣虛補氣,何加消痰?豈氣旺不能攝水,氣盛不能化水耶?至加肉桂助火,不更多事?不知氣虛,未有不脾胃寒,脾胃既寒,水穀難化,不變精而變痰。故氣虛者痰盛,痰乘氣虛作祟,上迷心,旁及手足,身欲僕,手不仁,口吐涎沫。用參、耆補氣,復用苓、術健土治濕,痰無可藏之經,更加半夏、以仁,逐已成之痰,猶恐脾胃久寒,入肉桂補命門火,火自生土,土旺氣自鬱蒸。氣有根蒂,臟腑無非生氣,經絡皮肉何至不通。
身未顛仆,左手半邊不仁,言語蹇澀,口流涎,人謂半肢風。誰知血虛,血不養筋脈,似中風耳。中氣病速易效,中血病緩難效。中氣陽症,中血陰症,陽速陰遲耳。用,生血起廢湯,:葳蕤二兩,熟地、當歸一兩,山藥四兩、茯苓、白芥子五錢。一劑語清,十劑沫止,三十劑不仁愈。
後再加人參三錢,黃耆五錢,減當歸五錢,再服二十劑,不發。或疑葳蕤過中和,不若四物流動,白芥子雖消膜膈痰,起首口角流涎,宜多用,後可少減,何始終用五錢?不知血病生痰,消痰始能補血。況中血血虛極,膜膈間皆痰,非多用白芥子斷不能消。白芥子消痰不耗氣,且助補血藥生血,故始終必需。
但力不及半夏、貝母,故必多用。四物補血聖藥,白芍非中血所宜,川芎過於動,故特用葳蕤生血又起廢,同歸、地用,尤易奏功。且葳蕤暫用難效,久服易建功,治緩病實宜。況用二兩,力更厚,加以輔佐得宜,故始終攸利。
頭面腫痛,口渴心煩,一旦猝中,手足溺,言語不清,口眼歪斜,人謂中風,誰知中火。火生木中,每藉風力,中火似即中風。不解風,火何由息?抑知火所畏者水,祛風息火,火焰少戢,火根未除,滋水救火,火光自消,況火中,內實無風,用祛風藥,毛竅盡開,反通火路。
白話文:
中風
有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等藥組成的方劑,一劑見效,兩劑痊癒。這並不是治療中風的藥方,而是因為它能自行奏效。
有些人突然倒地,症狀像中風,伴隨持續自汗、懶於說話,人們認為是中風,其實是氣虛。突然倒地加上自汗,這是氣虛到了極點,陽氣將要衰竭,並非中風。陽氣衰竭必須使用人參和附子,才能恢復生機,誤用治療風寒的藥物會立刻致命。可以使用人參、當歸、黃耆、附子組成的方劑來急救,一劑藥汗止,兩劑藥能說話,四劑藥氣色恢復。有人可能會說,如果突然倒地後沒有出現五種危急症狀,只有汗多、說話懶,可以緩慢治療。
但這種病症並非可以輕易緩慢治療。初期疾病容易見效,久病就難以治療。陽氣衰竭,元氣初脫,此時大補氣血,才能挽回無窮的生機。如果拖延退縮,錯失良機,日久百劑也難見效。
男子,身體未倒地,右手麻木,說話含糊不清,流口水,人們認為是半身不遂,但這不是外邪引起的風寒,而是自身元氣虧損,稱為中氣。何謂中氣?因為症狀類似中風,但又非中風,所以稱為中氣。這是氣虛,並非中風,因此不是左側而是右側受影響。因為左側屬血,右側屬氣;女子右側屬血,左側屬氣。男子右手麻木,如果不是氣虛,還能是什麼?只要大力補氣,很快就會見效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薏苡仁、半夏、肉桂、甘草組成的方劑,一劑藥說話清晰,兩劑藥口水止住,十劑藥麻木痊癒。
這就是補氣的妙處。有人會疑惑,氣虛補氣,為何還要加消痰藥?難道氣旺不能攝水,氣盛不能化水嗎?再加肉桂助火,豈不是更添麻煩?不知道氣虛的人,脾胃一定寒冷,脾胃寒冷,水穀難以消化,無法化為精華,反而變成痰。所以氣虛的人痰多,痰乘著氣虛作祟,迷亂心神,波及手足,身體欲倒,手麻木,口吐涎沫。使用人參、黃耆補氣,再用茯苓、白朮健脾利濕,使痰無處藏匿,再加上半夏、薏苡仁,去除已形成的痰,同時擔心脾胃久寒,因此加入肉桂溫補命門之火,火能生土,土旺則氣自能運行通暢。氣有根源,臟腑都是生氣的,經絡皮肉怎麼會不通呢?
身體未倒地,左手半邊麻木,說話含糊不清,流口水,人們認為是半身不遂。誰知道這是血虛,血液不能滋養筋脈,看起來像中風。中氣病症見效快,中血病症見效慢。中氣是陽證,中血是陰證,陽證快,陰證慢而已。可以使用葳蕤、熟地、當歸、山藥、茯苓、白芥子組成的方劑,一劑藥說話清晰,十劑藥口水止住,三十劑藥麻木痊癒。
然後再加人參、黃耆,減少當歸,再服用二十劑,就不會復發。有人會疑惑,葳蕤用量是否過多,不如四物湯藥物流動性好;白芥子雖然能消痰,但一開始會導致口角流涎,應該多用,之後再減少,為何始終用五錢?不知道血病會生痰,消痰才能補血。況且血虛到極點,膜膈之間全是痰,不多用白芥子就無法消除。白芥子消痰不耗氣,還能幫助補血藥生血,所以始終都需要。
但它的功效不及半夏、貝母,所以必須多用。四物湯是補血的聖藥,白芍不適用於中血病症,川芎作用過於活躍,所以特別使用葳蕤生血又能起廢,與當歸、熟地一起使用,更容易見效。而且葳蕤短期使用難見效,長期服用容易見效,治療慢性病很適合。況且用量是二兩,藥力更強,加上輔助藥物得當,所以始終有效。
頭面腫痛,口渴心煩,突然中風,手足麻木,說話不清,口眼歪斜,人們認為是中風,其實是中火。火生木,往往藉助風力,中火看起來像中風。如果不治療風,火怎麼能熄滅?要知道火害怕水,祛風熄火,火焰減少,但火根未除,滋潤水分救火,火光自然消失,況且中火內實並無風邪,使用祛風藥物,毛孔盡開,反而助長火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