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十一 (6)
卷十一 (6)
1. 調經
婦五六十歲,行經如紫黑塊,或如紅血淋,此血崩之漸也。七七天癸絕,又不服補陰濟陽藥,何精滿化經?乃肝不藏血、脾不統血也。非泄精動命門火,氣鬱動龍雷炎。二火發動,血乃走,似行經,實非也。此非大補肝脾,血不驟止。然補肝脾,尤當兼補氣以止血。用,安老丹,:參、耆、熟地一兩,歸、朮、棗皮五錢,阿膠、荊芥、甘草、木耳灰一錢,香附五分。十劑愈。
此補肝脾氣,氣足自生血,且能攝血。尤妙大補腎水,水足肝氣益舒,肝舒脾氣得養,肝藏血,脾統血,何虞崩哉。
經忽來忽斷,時痛時止,往來寒熱,人謂血結,不知肝氣不舒也。肝木最惡寒風,經來腠理大開。適風吹,則肝氣閉塞,經水之門亦隨閉。於是,腠理經絡不宣,氣行於陽則熱,氣行於陰則寒,此特寒之輕者。倘寒甚,則內熱益深,熱入血室,如見鬼狀。此宜補肝血,通郁散風,隨效。
用加味,四物湯,:熟地一兩,川芎、丹皮三錢,歸、芍、白朮五錢,甘草、玄胡、柴胡一錢。此用四物滋肝腎,柴、芍、丹皮揚風鬱,甘草、白朮、玄胡利腰臍,安腹痛,入表裡,通經絡。用之得宜,自奏功。
經前疼痛,多紫黑塊,人謂熱極,誰知鬱極,火不能化乎。肝火鬱則不揚,經欲行,肝氣不應,則抑其氣而痛。然經滿則不能內藏,肝火焚燒,內逼經出,火亦隨而怒泄。紫黑者,水火兩戰之象;成塊者,火煎成形之狀。經失其為經,正鬱火內奪其權也。似宜大泄肝火。然泄肝火,不解肝鬱,則標去本未除。
用,宣郁調經湯,:歸、芍、丹皮五錢,紫胡、香附、鬱金、甘草、黃芩一錢,白芥子二錢,炒梔子三錢。四劑愈。此補肝血,又解肝鬱,利肝氣,又退肝火也。
經後小腹作痛,人謂氣血虛,誰知是腎氣涸乎。經,天一水也。滿則溢,空則虛,何虛能作痛?蓋腎水虛,則不能生肝。肝必下克脾土,土木相爭,氣逆故作痛。須舒肝氣,益補腎藥,水足肝氣益定。用,後調湯,:阿膠、荊芥、歸、芍、棗皮三錢,巴戟、甘草一錢,山藥五錢。此平補肝腎,既止逆氣,尤止郁。痛經後症最佳,不只腹痛。
經前一二日,忽腹痛吐血,人謂火盛極,誰知肝逆血不下行而上吐乎。肝氣最急,順則安,逆則動。血隨氣而俱行,氣安則安,氣動則動。但經逆在腎不在肝,何隨血妄行,竟從口出?不知少陰火,急如奔馬,得肝中龍雷合沖,其勢更捷,反經為血又至便,正不必肝不藏血始吐也。然各經吐血乃內傷,逆經乃火氣內溢,激之使出。
症不同,逆則一。似宜治逆以平肝,不必益精以補腎。然逆經而吐血雖不損血,反復傾倒,必傷腎氣血,又上泄過多,腎水亦虧,須於補腎中行順氣。用,順經湯,:當歸、熟地、丹皮五錢,白芍、茯苓、牛膝、荊芥三錢,沙參三錢。十劑不再逆。此補腎肝,用引血歸經藥,肝氣不逆,腎氣自順。
白話文:
調經
婦女五六十歲,月經如同紫黑色血塊,或是像鮮血般淋漓不斷,這是血崩的徵兆。七七四十九歲天癸絕止後,又不服用滋陰補陽的藥物,哪裡來的精氣能化為經血呢?這是因為肝臟不能藏血,脾臟不能統攝血液所致。並不是因為泄精導致腎臟命門之火亢盛,而是氣鬱導致肝火旺盛。這兩種火同時發動,血液便會外溢,看起來像月經,實際上並非如此。如果不大力補益肝脾,出血是無法很快止住的。但補益肝脾,更要同時補益氣血來止血。可用安老丹:人參、黃耆、熟地黃各一兩,當歸、白朮、棗皮各五錢,阿膠、荊芥、甘草、木耳灰各一錢,香附五分。十劑即可痊癒。
此方補益肝脾之氣,氣血充足就能自行生血,還能收攝血液。尤其妙在還能大力補益腎水,腎水充足,肝氣就能舒暢,肝氣舒暢,脾氣就能得到滋養,肝就能藏血,脾就能統攝血液,又何患血崩呢?
月經時有時無,時痛時止,伴隨寒熱往來,人們認為是血瘀,卻不知道是肝氣不舒暢。肝木最怕寒風,月經來時,毛孔腠理大開。如果正好受風吹,則肝氣會閉塞,經血的通路也會隨之閉塞。於是,毛孔經絡不通暢,氣血運行於陽則感到熱,運行於陰則感到寒,這是寒邪較輕的情況。如果寒邪很重,則內熱會加深,熱邪侵入血室,症狀會像見鬼一樣可怕。這就應該補益肝血,疏通鬱結,散寒止痛。
可用加味四物湯:熟地黃一兩,川芎、丹皮各三錢,當歸、白芍、白朮各五錢,甘草、玄胡索、柴胡各一錢。此方用四物湯滋養肝腎,柴胡、白芍、丹皮疏散風寒,解鬱止痛,甘草、白朮、玄胡索理氣止痛,藥力可以通行表裡,疏通經絡。用藥得當,自然有效。
月經前疼痛,多有紫黑色血塊,人們認為是熱盛,卻不知道是鬱結太甚,以至於火氣不能化解。肝火鬱結則不能上升,月經將要來潮,肝氣卻沒有反應,就會抑制氣機而疼痛。然而,經血充盈卻不能內藏,肝火焚燒,內逼經血排出,火氣也隨之發洩。紫黑色血塊,是陰陽水火搏鬥的象徵;血塊成形,是火氣煎熬所致。月經失常,正是肝鬱火氣奪權的結果。似乎應該大力瀉肝火,但是瀉肝火如果不疏解肝鬱,則治標不治本。
可用宣郁調經湯:當歸、白芍、丹皮各五錢,紫草、香附、鬱金、甘草、黃芩各一錢,白芥子二錢,炒梔子三錢。四劑即可痊癒。此方補益肝血,又可解肝鬱,疏肝氣,又可退肝火。
月經後小腹疼痛,人們認為是氣血虛弱,卻不知道是腎氣不足。月經,是先天之水。充盈則溢出,空虛則不足,哪裡來的虛弱能引起疼痛呢?因為腎水不足,就不能滋生肝氣。肝氣必然會下克脾土,土木相克,氣機逆亂,所以疼痛。必須舒肝理氣,並補益腎氣,腎水充足,肝氣就能安定。可用後調湯:阿膠、荊芥、當歸、白芍、棗皮各三錢,巴戟天、甘草各一錢,山藥五錢。此方平和地補益肝腎,既能止逆氣,又能止鬱結。月經後腹痛症狀最佳,不止於腹痛。
月經前一兩天,突然腹痛吐血,人們認為是火氣盛極,卻不知道是肝氣逆亂,經血不能下降而向上逆行所致。肝氣最為急躁,順則安寧,逆則動盪。血液隨著氣血運行,氣血安寧則安寧,氣血動盪則動盪。但是經血逆亂在腎臟,不在肝臟,為何血液妄行,竟從口中吐出呢?不知道少陰腎火,急躁如同奔馬,遇到肝臟的龍雷之氣,衝擊合力,其勢更猛,反而逆行經脈而致吐血,甚至便血,這並非一定要肝不藏血才會吐血。然而,各種經脈吐血都是內傷,經血逆亂是火氣內溢,激發而致吐血。
症狀不同,逆亂卻是一個道理。似乎應該治療逆亂以平肝,不必滋補精氣以補益腎氣。然而,經血逆亂而吐血,雖然不損傷血液,但是反覆顛倒,必然損傷腎氣血,而且向上泄漏太多,腎水也會虧損,必須在補益腎氣的同時疏通氣機。可用順經湯:當歸、熟地黃、丹皮各五錢,白芍、茯苓、牛膝、荊芥各三錢,沙參三錢。十劑後就不會再逆亂。此方補益腎肝,並用引血歸經的藥物,肝氣不逆,腎氣自然順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