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十一 (7)
卷十一 (7)
1. 調經
腎氣順,經又何能逆。
經將來三五日前,臍下癘痛如刀刺,寒熱交作,下如黑豆汁,既而經來,因無娠,人謂血熱,誰知是下焦寒濕相爭乎。寒濕,邪氣也。女子衝脈為血海,任脈主胞胎,乃血室,皆喜正氣相通,不喜邪氣相犯。經由二經而出。寒濕彌滿二經之外,必相爭作癘痛。邪盛正衰,寒濕主濁,下如黑豆汁者,見北方寒水之象也。
宜利濕溫寒,衝任無邪,何至搏結作痛?用,溫寒化濕湯,:白朮一兩,茯苓、扁豆三錢,巴戟、山藥五錢,白果十枚,蓮子並心三十粒。於經前十日服。四劑邪去,經調種子。用白朮利腰臍,巴戟、白果通任脈,山藥、扁、蓮衛衝脈,故寒濕去經水調。倘疑腹痛,妄用寒涼,則衝任寒冷,血海變冰海,血室成為冰室。
癘痛何日止哉。
經過多,行後復行,面色痿黃,人倦無力,人謂血熱,誰知血虛不歸經乎。血旺經多,血衰經縮。何血虛經反多?不止血歸於經,雖旺經不多;血不歸經,雖衰必過多。世以過多為血旺者,錯也。倘果血旺,一行宜止,豈可再乎?惟經多是虛,故再行,不勝其困。血損精散,骨髓空,不能華於面。
宜大補,引血歸經,寧有經後再行。用,四物湯,加味:熟地一兩,川芎二錢、歸、芍,白朮五錢,荊芥、棗皮三錢,續斷、甘草一錢。十劑後,加參三錢,再十劑愈。四物補血,加白朮、荊芥行中有利;棗皮、續斷止中有補;甘草調和,故血足,經歸而血淨。
先泄三日後行經,此脾氣虛也。脾統血,虛則不能攝血。且脾濕土,虛則不實,濕更甚。經水將動,脾氣先不能固脾,血欲流注血海,濕氣先乘,故先泄水後行經。宜先補脾氣,蓋氣旺血自固,濕亦自消。用,健固湯,:人參、巴戟五錢,茯苓、苡仁三錢,白朮一兩。十劑不泄。此補脾氣以固脾血,則血攝氣中。脾血日盛,自運化其濕。濕化,何能作泄。
經前大便出血,人謂血崩,誰知經入大腸乎。大腸與經路別,何能入?不知胞胎之系,上通心,下通腎,心腎不交,胞胎之血兩無可歸,心腎氣不照攝,聽其自走大便。若單止便血,則愈止愈多,反擊動三焦氣,拂亂不止。蓋原因心腎不交,今不補心腎,使心腎氣按,胞胎氣不散,血自不亂行。
用,歸經兩安湯,:人參、棗皮三錢、歸、術。白芍熟地。麥冬五錢,巴戟一錢,荊芥二錢、升麻四分。三劑愈,受娠。此大補心、肝、腎,不顧胞胎,胞胎有所歸者,以心腎氣合也。心腎虛,氣乃兩分;心腎足,氣乃兩合。心腎不離,胞胎之氣,聽其靜攝,血安有亂走?然補心腎可也,何兼補肝?以肝,腎子,又心母。補肝血,則肝氣往來心腎,自引心入腎,引腎之心,如介紹之歡。
白話文:
調經
腎氣通暢,經期自然不會紊亂。
經期來臨的三五天前,下腹部疼痛如刀割般,寒熱交替,排出物如同黑豆汁,隨後月經來潮。有些人認為這是血熱,卻不知這是下焦寒濕相爭所致。寒濕是邪氣。女子衝脈是血海,任脈主胞胎,是血室,都喜歡正氣流通,不喜歡邪氣侵犯。經血由衝脈和任脈排出。寒濕瀰漫於兩脈之外,必然會造成疼痛。邪氣盛而正氣衰,寒濕主導濁氣,排出物如同黑豆汁,這是北方寒水之象。
應該溫暖利濕,使衝脈和任脈沒有邪氣,哪裡還會凝聚疼痛呢?可以使用溫寒化濕湯:白朮一兩,茯苓、扁豆三錢,巴戟、山藥五錢,白果十枚,蓮子(去心)三十粒。在經期前十天服用。服用四劑,邪氣去除,經期調順。白朮利於腰臍,巴戟、白果通任脈,山藥、扁豆、蓮子護衝脈,所以寒濕去除,經血調順。如果懷疑腹痛,而濫用寒涼藥物,則衝脈和任脈寒冷,血海變成冰海,血室變成冰室,疼痛何時才能停止呢?
經期過長,行經之後又再次行經,面色萎黃,倦怠乏力,人們認為是血熱,卻不知是血虛不能歸經。血液旺盛則經期長,血液衰弱則經期縮短。為何血虛反而經期過長?只有血液歸經,即使血液旺盛,經期也不會過長;血液不歸經,即使血液衰弱,經期也會過長。世人把經期過長認為是血旺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真是血旺,一次月經應該很快停止,怎麼會再次來潮呢?只有經期過長是血虛的表現,所以再次行經,身體不堪其苦。血液損傷,精氣散失,骨髓空虛,不能滋潤面容。
應該大補氣血,引導血液歸經,才能避免經期結束後再次來潮。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味:熟地一兩,川芎二錢,當歸、白芍各若干,白朮五錢,荊芥、棗皮三錢,續斷、甘草一錢。服用十劑後,再加人參三錢,再服用十劑即可痊癒。四物湯補血,加白朮、荊芥行氣利水;棗皮、續斷止血補血;甘草調和諸藥,所以血液充足,經血歸經,血液乾淨。
月經來潮前三天先見陰道出血,這是脾氣虛弱。脾主統血,虛弱則不能攝血。而且脾主濕土,虛弱則不足,濕氣更甚。經血將要來潮,脾氣先不能固攝,血液想要流注血海,濕氣先乘虛而入,所以先排出水液後才來月經。應該先補脾氣,因為氣旺則血自固,濕氣也自然消退。可以使用健固湯:人參、巴戟五錢,茯苓、薏苡仁三錢,白朮一兩。服用十劑,陰道出血就不再發生。這是補脾氣以固攝脾血,使血液攝於氣中。脾血日益旺盛,自然運化濕氣。濕氣化解了,哪裡還能導致出血呢?
經期前大便出血,人們認為是血崩,卻不知是經血入大腸。大腸與經脈道路不同,怎麼會入大腸呢?這是因為胞胎的經絡,上通於心,下通於腎,心腎不交,胞胎的血液無處歸宿,心腎之氣不能攝血,所以血液自行流入大便。如果單純止住便血,反而會越止越多,反而刺激三焦之氣,造成紊亂不止。根本原因是心腎不交,現在不補心腎,使心腎之氣不能攝血,胞胎之氣不散,血液自然會紊亂。
可以使用歸經兩安湯:人參、棗皮三錢,當歸、白朮各若干,白芍、熟地各若干,麥冬五錢,巴戟一錢,荊芥二錢,升麻四分。服用三劑即可痊癒,並且懷孕。這是大補心、肝、腎,不單單是調理胞胎,胞胎有所歸宿,是因為心腎之氣相合。心腎虛弱,氣則分開;心腎充足,氣則相合。心腎不離,胞胎之氣自然安靜,血液哪裡還會亂跑?補心腎可以,為什麼還要補肝?因為肝腎相表裡,肝又屬心之子,補肝血,則肝氣可以溝通心腎,自然引導心氣入腎,引導腎氣入心,如同朋友間互相介紹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