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奇聞》~ 卷十一 (2)
卷十一 (2)
1. 帶門
火結於下不炎上,惟以泄火為主,火退濕熱自舒。用,利火湯,:白朮、石膏五錢,大黃、茯苓、前子、王不留行、劉寄奴、黃連、炒梔子三錢,知母二錢。六劑全愈。此方迅利,殊不知救焚少緩,火勢延燒,不盡不止。今用黃連、石膏、知母、梔子寒涼泄火,入大黃中,迅速掃除,又得王不留行、劉寄奴,利濕甚急,俱無停住之機。佐朮、苓、車前,速成功也。
帶下色黃,宛如黃茶濃汁,其氣帶腥,人謂脾經濕熱,誰知任脈濕熱乎。夫任脈本不容水,何濕氣入化黃帶?不知帶脈橫生,通於任,任脈直上達唇齒,唇齒間原有不斷之泉,下灌於任脈,使任脈無熱,則口中津液盡化為精入腎。惟熱存下焦,則不化精化而化濕。水白火紅,今濕與熱合,欲變紅不能,化白不得,煎熬成汁,因變為黃。
黃,土色。真水火合成丹,邪水火合成帶。世以黃帶為脾濕熱,單治脾,此故難痊也。方用,退黃湯,:山藥、芡實一兩,黃柏二錢,車前子一錢,白果十枚。四劑全愈。此方白帶俱治,但黃帶尤效。蓋山藥、芡實專補任虛,又利水,加白果引入任脈,使捷效。至用黃柏清腎火,腎與任脈相通,同群共濟,解腎火即解任脈熱。
此症亦可用,解帶利濕湯,治之。白果、茯苓各一兩,澤瀉、車前子、炒梔子各二錢,水煎服。
帶下色青,甚如綠豆汁,稠黏不斷,其氣亦腥,人謂小腸濕熱,誰知肝經濕熱乎。肝屬木,色青。帶下流綠豆汁,明是肝病。但肝最喜水,濕亦水,似非肝所惡,何竟成青帶?不知肝喜水惡熱,以所惡合所喜,必違其性矣。肝性既違,肝氣必逆。氣上升,濕欲下降,兩相牽制,必停住中焦,走帶脈,從陰門出。
色青綠者,正其乘肝氣也。逆輕者,熱必輕,色青;逆重者,熱必重,色綠。似治青易,治綠難。然解肝火,利膀胱水,帶病自愈。方用,逍遙散加減,:茯苓、白朮、白芍五錢,甘草五分,陳皮、柴胡一錢,茵陳、炒梔子三錢。四劑愈。逍遙散解鬱,何取治青帶如神?蓋肝經濕熱留者,因肝氣逆。
逍遙散最解肝逆,逆平,濕熱難留,況茵陳利濕,梔子清熱,肝氣清涼,青綠又何來乎?此方之奇也。倘僅治青帶,惟利濕清熱,置肝氣於不問,安有止帶之日哉。
白話文:
帶門
下焦濕熱導致帶下,主要以泄火為主,火邪退去,濕熱自然消散。可用利火湯:白朮、石膏各五錢,大黃、茯苓、車前子、王不留行、劉寄奴、黃連、炒梔子各三錢,知母二錢。六劑即可痊癒。此方藥效迅速,但需注意,若火勢蔓延,則需緩慢處理,否則難以根治。方中黃連、石膏、知母、梔子寒涼瀉火,大黃迅速清除濕熱,王不留行、劉寄奴迅速利濕,白朮、茯苓、車前子則輔助藥效,快速奏效。
帶下顏色發黃,如同濃稠的黃茶汁,且伴有腥味,人們認為是脾經濕熱,但實際上可能是任脈濕熱。任脈本不存留水分,為何會有濕氣化成黃色帶下?這是因為帶脈與任脈相通,任脈向上直達唇齒,唇齒間不斷分泌津液,向下灌注於任脈。若任脈不熱,津液則化為精氣入腎;但若下焦有熱,津液則不能化為精氣,反而化為濕氣。水白火紅,濕熱交合,既不能變成紅色,又不能保持白色,於是煎熬成汁,變成黃色。
黃色屬土。真水火交合則成丹,邪水火交合則成帶下。世人多認為黃帶是脾濕熱,單純治療脾臟,所以難以痊癒。可用退黃湯:山藥、芡實各一兩,黃柏二錢,車前子一錢,白果十枚。四劑即可痊癒。此方白帶、黃帶均可治療,但對黃帶尤為有效。山藥、芡實補益任脈虛損,又能利水,白果導入任脈,使其藥效迅速。黃柏清瀉腎火,腎與任脈相通,共同作用,清除腎火即能消除任脈之熱。
此症也可使用解帶利濕湯治療:白果、茯苓各一兩,澤瀉、車前子、炒梔子各二錢,水煎服。
帶下顏色發青,如同綠豆汁,稠黏不易斷,且帶腥味,人們認為是小腸濕熱,但實際上可能是肝經濕熱。肝屬木,顏色青綠。帶下如同綠豆汁,明顯是肝臟疾病。但肝臟最喜水,濕氣也是水,似乎不該為肝所惡,為何會形成青色帶下?這是因為肝喜水惡熱,以所惡合所喜,違背了肝的特性。肝的特性被違背,肝氣就會逆行。氣體上升,濕氣下降,兩者互相牽制,停留在中焦,循帶脈而下,從陰門排出。
青綠色帶下,正是肝氣逆行的表現。逆行較輕者,熱邪較輕,顏色發青;逆行較重者,熱邪較重,顏色發綠。似乎治療青色帶下較易,治療綠色帶下較難。但只要疏解肝火,利通膀胱之水,帶下病症自然痊癒。可用逍遙散加減:茯苓、白朮、白芍各五錢,甘草五分,陳皮、柴胡各一錢,茵陳、炒梔子各三錢。四劑痊癒。逍遙散疏解肝鬱,為何能神奇地治療青色帶下?因為肝經濕熱停滯,是因肝氣逆行所致。
逍遙散最善於疏解肝氣逆行,逆行平復,濕熱就不易停滯,再加上茵陳利濕,梔子清熱,肝氣清涼,青綠色帶下自然消失,此乃此方之奇效。如果僅僅治療青色帶下,只利濕清熱,而不考慮肝氣,則帶下病症難以痊癒。